APP下载

上甘岭战役与五位皖籍将领

2012-04-29阎荣安

党史纵览 2012年11期
关键词:上甘岭战役洪学智上甘岭

阎荣安

60年前爆发在朝鲜战场上的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中敌我激战持续时间最长、战况极为惨烈的一次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志愿军与拥有世界上最现代化装备的敌人进行了长达43天的比拼,双方在仅有3.7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共投入的兵力超过10万,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双方伤亡共3万多人,为中外战争史所罕见。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顽强奋战,勇挫强敌,战役最终以美军为代表的“联合国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在这场举世闻名的战役中,有洪学智、曾绍山、周发田等多位皖籍将领直接或间接参战,为夺取战役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学智:十五军要什么我给什么

洪学智,安徽省金寨县双河镇人,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员。虽然他身不在上甘岭战场,但他始终高度重视上甘岭战役,从后勤上保障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开始对上甘岭地区狂轰滥炸,猖狂进攻,坚守阵地的志愿军第十五军奋力反击,战况空前激烈。

面对严峻的形势,指挥上甘岭作战的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打电话给老上级洪学智求援。洪学智当即表示:“说吧, 十五军要什么我给什么!”当秦基伟提出要“喀秋莎”火箭炮时,洪学智马上表态同意,并表示最迟明天中午前运到。

“喀秋莎”火箭炮为苏联制造,是当时我军最先进的武器。将“喀秋莎”火箭炮配备给第十五军,体现了志愿军总部对第十五军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秦基伟非常感动,他动情地对洪学智说:“洪副司令,十五军给你敬礼了!”

“喀秋莎”炮兵第二十一师第二〇九团配属给第十五军后,在上甘岭战役期间共参战10余次,大显神威,每次都打得敌人鬼哭狼嚎,伤亡惨重,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战,对取得整个战役的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洪学智还亲自过问上甘岭地区我军的弹药、物资保障工作,将之作为重中之重。他对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表示:“你们上甘岭的弹药、给养,我老洪给你扛上去!”志司后勤司令部为保证上甘岭作战,按每门炮300发—500发炮弹的标准供给,并将11万发炮弹昼夜不停地抢运到五圣山,为第十五军的大反击提供了保障。

战后,秦基伟在总结上甘岭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时特别强调后勤保障的作用。他指出,我们要什么,上级给什么。志司后勤司令员洪学智同志亲自抓上甘岭的后勤保障,使我十五军“兵马壮、粮弹足”,战役过程中的粮弹供应,满足了战斗所需要的大量消耗。运输部队在敌炮火下昼夜不停地前运弹药、后转伤员,是战役胜利的重要保证。

洪学智以建立起“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而扬威于抗美援朝战场, 为夺取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而在战争中积累的一系列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经验,也已成为我军后勤工作的宝贵财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先后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回国后,又分别于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全军唯一,独此殊荣。

周发田: 考虑的是怎么把这仗打下去

周发田是安徽省金寨县吴家店镇人,家住在“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竹根河畔周家湾。周发田早年参加了著名的立夏节起义,是最早参加红三十二师的老红军。在解放战争中,他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二纵六旅旅长时,与政治委员刘华清是搭档。在上甘岭战役时,他任志愿军第十五军副军长,参与指挥了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开始,敌人以平均每秒钟落6发炮弹的火力,动用7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支援下,分6路向上甘岭地区五圣山前沿的597.9和537.7高地发起猛烈进攻。

周发田同军长秦基伟、参谋长张蕴钰、政治部主任车敏瞧等十五军领导一起商量战局后,迅速做出了立即向上级报告、各级指挥所前移、调整战斗部署、加强后勤保障等决定,有效地应对局面,掌握作战主动权。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的7天7夜,敌我双方战斗的激烈程度极为罕见。敌人白天不停地猖狂轰炸、进攻,守卫阵地的志愿军十五军第四十五师在师长崔建功的指挥下接连组织反击,阵地几番失守又几番夺回,敌人伤亡7000多人,而四十五师也伤亡3200多人,元气大伤,形势危急。

在这关键时刻,周发田和张蕴钰冒着敌人炮火,来到了第四十五师前方指挥所了解情况。

四十五师指战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事迹极为感人,涌现出了用自己的胸膛顶住插入敌人射击孔的爆破筒的龙世昌、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机枪眼而壮烈牺牲的黄继光等英雄人物;战场上的惨状令人震撼,经过几天的轰炸,阵地表面已削平降低,原修的工事荡然无存,我军战士无处藏身,在敌人的一排排炮火中成批牺牲,有的连队已无一人。作战科长宋新安在汇报具体战况时声泪俱下,大家无不悲伤、痛惜。

在这种情况下,脸色发青、眼圈发红的周发田清醒地意识到,激战之中,需要鼓足勇气和振奋精神,只是沉浸在悲伤和痛惜之中,将会对作战产生不良影响。于是他毅然果断地说:“你们是指挥员,参谋人员,在战场上不能老讲这些。不然,这仗还怎么打?现在需要考虑的是怎么把这仗打下去!”

于是,大家立即回到正题,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如何有效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作战方案。

10月21日上午,周发田和张蕴钰返回军指挥部,汇报了第四十五师的战况和实际困难,提出了暂时转入坑道斗争,创造条件实施决定性反击,收复表面阵地的建议。军长秦基伟和政治委员谷景生都很赞同,后集体研究同意这个建议,上报兵团并得到了批准。随后,坚守上甘岭的部队开始转入坑道,继续与敌人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直至反击胜利。

在整个上甘岭战役的决策指挥中,周发田等常常是通宵达旦,昼夜不眠。战争的残酷使他不堪回首,他平时从不主动谈及这场恶战。当有人问他时,他也常以“那是过去的事,还提它做什么”这句话加以推辞。据周发田的侄儿周锐介绍,在上甘岭战役期间,敌人炮弹的弹片打断了周发田的两个门牙。虽然口吐鲜血,可他仍坚持指挥战斗。有一次,周锐一再追问上甘岭战斗的情况,周发田只发出了一声感叹:“那是尸骨成山,血流成河,惨不忍睹啊!”

周发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8年逝世,享年88岁,被安葬在家乡竹根河畔的小山上。

曾绍山:运用金城防御阶段的成功经验,一定要把仗打好

曾绍山,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人,1929年6月参加红军。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军军长。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的曾绍山奉命担任志愿军第十二军军长,入朝参战,率部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1951年11月8日,曾绍山奉命率部进驻金城前线,接替第六十七军的防务。在金城防御作战中,曾绍山注重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干部战士的创造力,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坑道防御战术,并采用小型反击、以少胜多、开展阵地狙击手运动等灵活战术,有效地打击了敌人,曾创造了一个班坚守坑道10昼夜并打退敌人100多次进攻,一个班抵挡住敌人两个营,歼敌400多人等奇迹。从1952年1月开始,他们又开展了冷枪冷炮杀敌狙击活动,仅7月下旬至10月底,就狙击歼敌2506人,平均每2.3发子弹就毙伤敌人1人。十二军的经验受到了志愿军总部的通报表彰,并在全军推广。

正当第十二军接到换防命令准备返回谷山地区休整之时,上甘岭战役打响了。曾绍山随之接到兵团的命令,要求十二军派一个团,调平康以北地区,作十五军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曾绍山立即召开军领导会议,研究决定派素质好、战斗力强的三十一师九十一团率先去上甘岭作战,因为这个团是著名的红军团,在金城防御战的很多经验就是由他们创造的,特别能战斗。

随后,曾绍山向奉命前来军部的三十一师九十一团团长李长生、政委张士诚布置了任务。他要求:你们要当好十二军的代表队,服从命令听指挥,要虚心学习十五军的好经验,同时也要运用金城防御阶段的成功经验,一定要把仗打好!

接着,曾绍山针对部队正准备换防去后方休整,又突然投入战斗,缺乏心理准备的实际,特别强调,要做好部队的思想工作,转好思想上的弯子,以饱满的情绪和昂扬的斗志开赴前线。

曾绍山不只是交任务,提要求,还关切地询问李长生团长有什么困难和需求,答应会尽力帮助解决,并当即给九十一团增加了一个新兵营。

九十一团增援上甘岭后,曾绍山更做好了全军开往上甘岭作战的思想准备。10月26日,他指示各师团,在撤离金城防区向谷山地区行进中,必须加强与军师无线电联络,随时准备返回前线投入战斗。

果然,第三十一师第九十二团、九十三团不久也相继赴上甘岭参战,第十二军成为兵团的战役预备队。随后,根据兵团的命令,在十五军统一指挥下,成立了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由第十二军派出的副司令员李德生负责统一指挥在上甘岭前线作战的十二军、十五军所属的部队。

参加上甘岭战役的第十二军的第三十一师和三十四师一〇六团按照曾绍山的要求,在副司令员李德生的指挥下,根据上甘岭战斗的实际,运用金城防御的作战经验,与敌人斗智斗勇。到战役结束,第十二军共歼敌1.1万多人,涌现出了大批英雄人物。如九十一团八连一班战士王万成、朱有光在敌人蜂拥上来占领阵地的最危急时刻,两人各拉响两根捆在一起的爆破筒,冲进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曾绍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和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皮定均、李家益:以阵地为家,人在阵地在

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于1952年11月25日结束,志愿军打退敌人排以上规模进攻900余次,与敌人进行大规模争夺战29次,以11529人的伤亡代价,毙、伤、俘敌25498人,使敌所谓“一年来最大攻势”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上甘岭战役的结束,并不代表战斗的结束,537.7高地北山的争夺就持续到了12月15日,巩固上甘岭战役成果的任务还很重。

12月31日,志愿军第二十四军在军长兼政委皮定均、参谋长李家益的率领下,冒着零下37摄氏度的严寒,向上甘岭地区疾进。于1953年1月上旬接替第十五军,负责东起牙沈里、西至栗木洞的30公里一线阵地的防御,承担巩固上甘岭战役战果的任务。

皮定均、李家益都是安徽金寨县人,此时又共同守卫上甘岭。皮定均站在上甘岭阵地上说:“我军占领阵地,是中朝人民用鲜血换来的光荣阵地,是兄弟部队浴血奋战的英雄阵地,现在交给了我们。守住它,就是守住了祖国的大门。我们的阵地是永远也突不破的钢铁阵地,是埋葬敌人的坟墓!”

面对双方工事相距多者一两公里、少则几十公尺的凶恶的敌人,皮定均和李家益等军领导,认真贯彻中央军委“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和“零敲牛皮糖”的作战原则,在部队广泛开展了“以阵地为家”和“人在战斗在”的宣传教育,并亲自带领干部战士挖坑道,深入一线组织指挥小分队主动出击歼敌,开展冷枪冷炮活动,实行“抓一把就走”的打法,广泛训练神枪手、神炮手、狙击队,充分发挥我军近战、夜战、孤胆作战的特长,积极小打主动歼敌,积小胜为大胜,5个月就歼敌1.4万多人。其中第七十二师二一四团的神枪手张桃芳一人就打死敌人214人。打得敌人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有效地改善了防御态势,巩固了上甘岭战役的成果。

从1953年5月开始,第二十四军先后参加了志愿军发起的夏季反击战役、金城战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圆满完成了在朝鲜的作战任务。其间,李家益于1953年4月升任第二十四军副军长兼参谋长。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皮定均一级自由独立勋章;授予李家益二级国旗勋章。回国后,皮定均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李家益被授予少将军衔。

60年过去,上甘岭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包括皖籍将士在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高贵精神和辉煌功绩,彪炳史册,永世流芳。

(责任编辑:徐 嘉)

猜你喜欢

上甘岭战役洪学智上甘岭
让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的上甘岭战役
重释红色经典
洪学智心系现代国防
两膺上将洪学智在鄂豫皖时期的革命故事
洪学智将军和“钢铁运输线”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岭战役
抗美援朝主题故事片《上甘岭》完成4K精致修复
上甘岭战役的战略复盘
苏联英雄“青年近卫军”在中国
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