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义
2012-04-29叶知秋
叶知秋
编者按:80后的朱星海,年纪轻轻却经历丰富。他做过记者、文案、品牌经理,办过奢侈品杂志,拍卖过红酒,服务过爱浪、山水、碧桂园、万科、嘉德等企业,现在他的身份是维斯比家居董事、品牌与营销专家。
生于长白山脚下的他,“南漂”到广州,上演了一段“南欢北爱”的真实故事。追寻儿时仗剑天涯的梦想,走过了大半个中国的他,之后又将足迹延伸到了遥远的欧洲。瑞士的一次旅行,让他萌生了创建维斯比(visby's)品牌的灵感。维斯比的品牌理念是通过出售能够代表欧洲精神的“设计”、“经典”与“精致”,让更多人理解并喜欢上欧洲的生活方式。用朱星海的话说,生意即生活,“做生意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生活和工作融为一体。”企业的商业模式,最后也可以落地成一剂贩卖生活方式的心灵鸡汤,用来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今年刚好是我来广州的第十年。在2009年以前,我的生活都是波澜不惊,没有太多的意外和惊喜。
我的家乡是长白山下一个村庄。处在那样一个环境之下,小时候,我的世界几乎完全与世隔绝。14岁那年,我才第一次去了趟县城。
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远行,是大学毕业后的那次广州之行。在此之前,我写过一个文案,里面要求用几个类比来形容企业,我用了一组词,其中有“开明、开放”。在找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与之同时出现的有关广州的介绍—“建成于三国,唐始通商,崛起于改革开放,被称作开明之都”。顿时,我便对这个释义产生了兴趣。但当时只是单纯想去看一看,并没有一去不返的决绝。
那次旅行对我触动很大,记得路过中信广场时,我仰望着中信大厦—当时广州的第一高楼,忍不住艳羡,要是能在这里工作该多好啊!2002年4月,当我第二次来广州时,我真的如愿以偿,成为了中信大厦里众多上班族中的一员。
无心插柳
我是双子座,据说这个星座的人,都对新事物有着永无休止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知道别人的状态怎样,我自己一路就是被兴趣引领着走到现在。
读书时,我学的是中文,一开始在报社做记者,后来到公司做广告文案,一步步做到企划总监,自我感觉还不错。我做过的文案,稿酬最高达到过一个字5块钱。那时,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品牌策划人,而不是撰稿人或者作家—尽管2005年,我已经出版了长篇小说《北欢南爱》,但它也只能称得上我偶尔才会触碰的一个兴趣。相比文学,我对商业更有兴趣。
做文案、企划那几年,我认识了很多广告界的朋友。我们常常在中山大学聚会交流,一起成立了一个叫第一品牌行销联盟的俱乐部。当时,中山大学广告协会邀请我做顾问,去给他们开讲座。盛情难却,我这个没有丝毫讲台经验的伪导师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可是,讲些什么内容好呢?我不是科班学营销出身,但我对自己实际操作过的策划案例特别了解,所以就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做品牌和营销的一些心得,谁知听众反响居然颇为热烈。
从中受到启发,之后一年,我把自己操作过的那些营销案例方法和成功经验都整理了一遍,汇总成了一本书稿,取名《品牌行销九式》。当时也没有刻意去找出版社,只是到广州购书中心找了一些图书,抄下了后面出版社的E-Mail,并把书稿发了过去。结果一周之内,11家出版社给我打来了电话。这一下点燃了我的热情。2006年,我做了许多与品牌行销有关的事。当时,“超级女声”红极一时,我特别研究了它背后的娱乐营销策略,发表了一些文稿,还跟南方都市报策划了“中国十大营销杰出人物”的评选活动,并在广州举办了一场论坛,后来顺势出版了《大众娱乐大众:新娱乐营销攻略》。两本书出版之后,不少企业开始找我帮着做品牌咨询。于是,我就成立了自己的品牌顾问公司。
结缘艺术
回想我的职业生涯,真正对我的人生和方向选择起到大触动的,有两件事。
其一是2007年,我进入中国嘉德广州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做市场总监,以及后来成为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
有意思的是,进嘉德之前,我对它闻所未闻。因为拍卖是个很小众的行业,那时候的市场行情也远没有现在热,真正感兴趣的都只是业内人士。
从事收藏与拍卖,接触的都是艺术品,跟生活品位息息相关。这与我之前的经历相去甚远。但每天跟艺术品打交道,耳熏目染,艺术品的魅力也会慢慢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如果说以前的工作只是为了追求一种事业上的成功,那么从这个时候开始,我的精神世界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
当时嘉德想做红酒拍卖,我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着手组建这个部门。对于红酒,我一窍不通,于是专程跑到香港看别人怎样拍卖葡萄酒,再整理资料,找相关专家,做了很多功课。后来,嘉德做新西兰葡萄酒代理业务,我们就与新西兰葡萄酒在中国最大的代理商—奇异庄园(中国)葡萄酒连锁机构合伙,成立了一家叫爱柯斯因葡萄酒的公司,做在线销售。由于我曾在奇异庄园担任副总裁,于是顺理成章出任了爱柯斯因的董事总经理,兼管嘉德的市场管理工作。
这个时候是2007年,就当时的情况而言,高端红酒在线销售的模式太过超前,运营不是很顺利。于是,我们转做新奢华生活杂志,主要讲生活方式,包括艺术品、旅行、葡萄酒等等。当时,我还出版了一本书,叫《葡萄酒课》,曾在学而优书店销售排行榜上名列第一,至今依然在热卖。
嘉德的5年,给我带来了物质收入之外的很多东西。我开始了解艺术品和红酒的魅力,开始品酒,体会酒与酒之间的细微差别,品着品着,不知不觉地就介入到收藏领域了。我做收藏不是为了投资,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消费能力之内,买一些喜欢的艺术品,属于在门口玩一玩的那种业余爱好者。现在我收藏的艺术品有几十件,因为早年的拍卖都不是很贵,看到好的喜欢的,就会买下来,偶尔也会去艺术家的画展上购买,但都没有刻意收藏的意思。
其实,艺术品、收藏、拍卖,这些东西都是触类旁通的。收藏拍卖行业的特点是大众的眼球,小众的需求。虽然只有一小撮人能消费得起,但是它很吸引眼球,引人入胜的故事也特别多。对于我而言,它带给我的不只有红酒、油画和书法这些新爱好,更教会我:不要为了便宜而买。往往100件东西里99%都是垃圾,只有一件是完美的。能不能找出完美的那一件,需要的就是眼力和品味了。
北欧情结
影响到我人生的第二件事是2009年,瑞士旅行的那段经历。
那是一个正常的工作日下午,我到达这个世界最富裕之一的国度后的第一天,便看到了一番完全超乎预想的景象:人们不是奔忙于写字楼之间,而是坐在自家的阳台或街边的咖啡馆,喝着咖啡,和朋友聊天。还有人在玩游艇、骑单车、徒步等等,甚至一家人开着房车在度假。而最让我受触动的,是他们的生活态度。在我的感受中,他们不太介意生意的规模、赚钱的多少,而是讲究生活的平衡。相比之下,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只是在工作、在赚钱。放眼我们生活的四周,无论广州还是北京,人们都是在广场上跳扇子舞,看同一部电影。多么单调无趣的生活!那天,我突然有一种悲从中来的感觉,有种过去20多年的“生活”其实都不算生活的顿悟。
接下来12天,我把瑞士全境走了个遍。震撼的感受,无处不在。文化和艺术的存在,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旅途中,我见过保留300年的木屋以及中世纪的城堡和葡萄园,也体验过睡在半山腰上石头垒起来的老房子里,过着100年前瑞士“山民”般的生活。不管城市还是乡村,不管在山顶的湖边烧烤,还是在秋天的葡萄园边休憩,或者清晨坐在阳台上看太阳慢慢升起,又或傍晚看着太阳一点点降落,伴随着身边收音机里的爵士乐,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都是绝佳的意境与感受。
这次的旅行,给我打开了另一扇门。异域文化对我的触动可以说是开天辟地,打破了我脑子里原有的桎梏。2010年,我去新西兰旅行,聘请的向导原来是武汉大学的教授,十多年前技术移民到新西兰。由于新西兰与中国的文化和学科差异,他没法在当地从事以前在国内的专业,于是从头学设计建造房子:自己设计房屋,建好房子就卖掉,赚取中间差价。新西兰的房子不像中国一片一片地建,而是一幢一幢地建,不赶时间,慢工出细活,他和家人过着非常惬意的小日子。我在广州十年,从来没有机会踢足球,但却在新西兰一个庄园主家的院子里,酣畅淋漓地踢了一场足球。
这几年,我每年都会去国外旅行,每次半个月左右。我喜欢巴黎、瑞士,最喜欢北欧的丹麦。用综合的指标来评价,北欧的生活最幸福,这个国度没有因为追求GDP而破坏自然环境,虽然税赋较高,但工作和生活都处在一种比较理想化的状态,称得上最接近乌托邦的生活。
几年前的夏天,我曾有一次在阿尔卑斯山徒步的经历。最近整理旧照片时,我仍能记起那个早上的山谷浮云和泉水潺潺,幸福感从记忆里再现。我们的一生好比旅行,尽管我们无法把路上遇见的所有美好全部带走,但一次真正的旅行过后,时光再也无法把属于我们的美好记忆带去,它们将伴随我们一生。我创业时选择家居用品行业,就是源于瑞士旅行途中,圣莫里茨的那些小店给我的温暖,这或许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生意即生活
那次刻骨铭心的旅行,间接给我带来了维斯比。
2010年3月15日,我注册了维斯比,希望把它做成生活方式品牌,希望把欧洲高品质的、有精神存在的生活方式引进中国。
最初,我给维斯比的定位是家居行业的7—11,做连锁模式。因为店小,投资规模小,可以快速地扩展。这种想法在我参加米兰家居展、巴黎家居展时发生了改变。我们放弃了美国模式,即沃尔玛模式,放慢了发展的速度。
现在的维斯比只是买手品牌的概念,在全国仅有8家门店。在五花八门的产品中,我们把认可的东西放在一起,让喜欢这种风格的消费者用最短的时间找到他们。现在,维斯比有300多种产品,30%产品进口,50%自有品牌产品,20%国内精选产品,慢慢还会不断加大自有品牌的份额。
维斯比的品牌定位比宜家稍高,产品价格稍贵,风格更鲜明,宜家做的是大众化产品,我们想做的是C2B,针对那些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人群,他们不希望自己的生活用品跟别人一模一样,而是希望自己用的东西有个性、有风格,我们可以给他们做小批量的定制产品。我们的概念是用北欧和地中海风格统领所有的产品,包括从意大利、丹麦和德国等进口的水晶器皿,还有咖啡、英式红茶。
我有时也会参与产品设计,现在的产品里布艺和杯子的销售情况最好。虽然这几年我一直在做营销方面的工作,但对于维斯比,我还是希望它靠自然销售,不希望有明显的营销痕迹。将来我们会把维斯比提升成一个高端品牌,但目前,人们的消费理念还没有到那样的层次。中国现在大部分的钱都是花在个人消费品上,手表、衣服、奢侈品、汽车、房子等,购买这些东西不仅是为了自己使用,同时更是给别人看,跟自己的精神与品位不太相关。但预计未来十年,人们的购买意图会逐渐发生改变,购买高端产品更多的是用来关怀自己,比如家居精品、葡萄酒、艺术品等,不能搬着到处给别人看,但是会让自己内心很愉悦。
秉承这个思路,维斯比品牌会经常做一些跟艺术品有关的展览活动,来告诉大家有哪些更好的东西,然后慢慢地建立一个平台来提供那些高端产品。以前在嘉德的时候,我负责嘉德拍卖整个对外推广,曾跟瑞士银行、万科地产一起合作,教他们的VIP怎样做投资和收藏艺术品。这个经验教会了我怎样将商业和艺术进行对接。今年我们和雅居乐地产、华润万象城联合举办了两场古董钟表展,还做了现场沙龙,分享收藏心得,反响不俗。
除了这些,我还打算做一个维斯比俱乐部,给客户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因为大家有相同的兴趣,都喜欢欧洲的生活方式,喜欢旅行,喜欢布置家,我们就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成为朋友。将来,维斯比也可能开咖啡馆和旅馆,这也是我在旅行过程中产生的灵感。维斯比旅馆可能会开在一些旅行地,比如在大理的洱海边上。在我的设想中,下面一层是维斯比咖啡馆,里面会采用维斯比家居的产品,旁边可能是维斯比家居店,上面就是维斯比旅馆,也许只有四五个房间,它的概念就是“你在世界某个角落的一个家”,不是酒店而是家的感觉。每个房间的布置与风格可能都不一样,有的是北欧风格,有的是地中海风格……
将来,我想写一本关于北欧设计的书,除了把北欧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传递给大家,也可以和维斯比品牌整合在一起。
我喜欢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的一句话:“我们所有探寻的终点,都将抵达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个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平衡一些东西。我的生活理念是生意即生活,我今天选择的这份生意,或许不是最赚钱的生意,但一定是能让我平静祥和的工作生活。我曾经设想过,等维斯比在中国有100家零售店,经营很稳定之后,我将花更多时间去欧洲的城市或乡村旅行,继续寻找灵感,设计欧式风格的产品,然后提供给消费者。当产品受到欢迎,那种内心的愉悦和乐趣,会让我的人生更加富足。
多年前,我写过一首诗:带着梦想,走在路上,不问归途在何方。一生短暂,一天很长,只有人海两茫茫。有人疯狂,有人流浪,有人想回到唐诗里吟唱的村庄。他们遇见,我们告别,又一轮明月照耀着脚下的他乡……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