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浅析
2012-04-29任启友
任启友
摘要: 新课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逐步实施,使高中政治课焕发出勃勃生机,但在新课改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教师认真思考。本文从师生角色的科学合理定位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认为对师生角色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是高中政治教学中建构良性互动师生关系的前提性条件。在此基础上,对于高中政治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及评价的导向性进行探讨,以对完善和发展高中政治教学做出积极性的、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政治教学师生角色定位师生关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自从新课程改革进行以来,许多学校和教师进行了积极性的探索。就高中政治课程而言,新课改标准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老师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师生是新课改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课改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生角色定位
新课改把教学看成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重新定位师生关系中的师生角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被奉为知识的象征,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占有者;而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也习惯了等待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有权力决定教学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学生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学习,而且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被动接受评定。这样的角色定位制约着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扼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在新课程改革之下,师生互动是关键之一,更为强调的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毕竟,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关注的主要对象。
例如,新课改下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和消费》中的第一课,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与过去不一样了,标准更高了。要求教师对大量的商品、价格、价值等现象进行探究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商品、货币的本质的同时自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第二课要求教师分析价格现象,引导学生自觉培养效率意识、质量意识;第三课要教师通过对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切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感受到的,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和感悟,就能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水到渠成了,而不是为说教而说教,为了教学而教学,学生也非常容易接受。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师生关系在这种重新定位下应该是一种合作关系: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助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当今信息网络时代,人们很容易从开放的数据资源中获取信息和知识,教师已不再是独一无二的知识占有者和传授者;学生可以自行借助各种教学技术手段(譬如:通过各种媒体和网络为主要形式的“平行学校”等)获取知识和信息,不需要政治老师的讲课也能知道政治的最新知识。政治老师应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协助者,让学生亲身体会教学的真实性,问题的复杂性及解决问题的挑战性,从而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元认知能力等。这样一来师生能共同参与教学,共同获得更好的政治学习效果。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效果考评标准对于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效果如何,应当再进行什么样的改进,考核和评价标准和导向对于良性师生关系的建构有何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立足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确立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也确立了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标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以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尺,分数是确定性的标准,往往用一个标准和一个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进行的一些细枝末节的改革也不过是浅层次地分析如何考试、出什么样的试卷而已,一直没有离开“分数”这个衡量标尺。
毋庸置疑,这种以单纯的考试和分数作为衡量标准的观念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一些学生在成绩优秀的情况下养成一种畸形的心态,即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自己的标准,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潜意识地关注优生而忽视其他学生,在无意识中营造不公平的教育氛围;三是不能发现学生的各种潜能,甚至是扼杀学生的潜能。所以在当前新课改的潮流下,教师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真正把创造性、创新性作为考核评价学生的一项核心内容,重视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多培养社会人才。例如:新课改下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生产与经济制度》第六课第一目的第一个探究性学习内容是“学生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迅速增长,存款储蓄是我国居民目前最主要的投资方式的经济现象,以及人们为什么把钱存入银行?”这旨在让学生掌握存款储蓄的特点、目的和利国利民的作用,侧重的考核就是知识。我认为对于这一课程的考核和评价可以让学生为某人100万元闲置资金设计一套中意的投资方案,把学生对投资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而不应该只关注卷面的成绩。
新课改的实施仍然处于探索过程中,由于新课改对过去的教学模式有着较大的变化,必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广大同仁对政治教学进行深入思考,克服教学实践中的浮躁现象,发扬务实求真、不断创新的精神,把新课改推向前进,一起为促进高中政治教育效果的增强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和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2.
[2]邱观建,周新群.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观[J].学习月刊,2006,(24):46-52.
[3]林珊珊,周丽琴.再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科教文汇,2009,(2):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