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事业发展中对“民本理念”的审视
2012-04-29臧志超
臧志超
摘要: 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由于体育事业发展价值取向的扭曲,对于人民群众的本质诉求缺乏考量。作者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归纳演绎等方法对体育事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体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在体育事业发展中要贯穿“民本理念”,构建和谐的体育事业发展体系。
关键词: 体育事业“民本理念”缺失表现缺失原因构建体系
1.前言
以人为本的体育观是一种大体育观,它对体育的定义是把体育和人的幸福感、自由度、尊严、个人价值联系起来,以人文精神和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人为本的体育观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体育上的具体展现[1][2]。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以人与社会的发展为前提,所以体育事业的发展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
2.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民本理念”缺失的诸多表现
2.1体育事业的发展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建设。长期以来,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划过分重视物质形态的建设,导致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人文思想和人性关怀严重缺失。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体育场馆的规模越来越宏大,功能越来越齐全,但是与普通群众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在经济飞速发展和GDP竞赛日益加剧的现代社会中,似乎只有建设了大量的大型体育设施才是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的唯一标准。体育发展片面的价值观,使体育事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分离,人的体育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身体素质没有明显改善。这些与“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相违背,完全失去了发展本身的目的和意义。
2.2资源的投入,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
20世纪初,我国人民被讽为“东亚病夫”,这让我们急于证明自己的心情更加迫切。所以,至今竞技体育仍然是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部分。但是如今的社会已经是一个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社会,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哪个民族夺标最多所能体现的了。
近年来,特别是“奥运争光计划”颁布以后,奥运争光任务就变成了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实现竞技体育强国的目标,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制度倾斜、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都是为了强调竞技体育的至高地位[3]。我国奥运金牌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国民体质连续20年下降。虽然全民健身计划已提出多年,但是我国大部分民众的健康状况并未得到改变,反而问题日趋严峻。在2007年公布的世界国民体质排名中,我国国民体质位居世界第32,亚洲第3[4]。因此,夺金并不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全部,它只是促进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5]。
2.3城乡体育发展失衡,差距巨大。
我国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十余年来,全民健身活动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展起来,但是在农村和小城镇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群众体育的发展还相对滞后。2005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表明,我国体育场地主要分布在校园,占总量的67.70%,而广大农村地区仅占8.18%[6]。由于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而农村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民的体育需求已经无法得到满足。
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农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基本得到满足,而农民下一步的需求将会是精神文化和娱乐休闲。然而,由于农民的体育观念淡薄,政府的宣传不到位,农村体育发展比较薄弱。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城乡居民体质水平差距明显。城市成年居民体质优秀率为18.5%,而农民优秀率为9.5%;城市居民不合格率为10.2%,而农村居民不合格率为19.2%[7]。
3.体育事业发展中民本因素缺失的原因分析
3.1体制因素。
“民本理念”在我国体育管理中缺失,究其原因,体制应该是决定性因素。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体育发展体制就由国家主导并逐步建立起来。社会发展到如今的高度,制度也要相应跟上时代进步,跟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然而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政府主导的体育管理体制并未发生本质的变革。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工作的重心一直停留在竞技体育上,竞技体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拥有世界一流的训练条件,超前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然而群众体育的发展相对来说仍然失衡,体育人口数量偏低,人均体育资源短缺,这些都导致了体育管理体制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从而造成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的畸形发展。
3.2经济因素。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人本理念的缺失,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体育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尤其是群众体育的发展完全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之后所带来的物质条件的改善,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给个人所带来的可支配收入情况,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6]。
我国虽然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GDP却仍在不发达国家的行列,国民的生活总体上仍然没有步入小康水平,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部分人民甚至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体育事业的发展作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必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水平,“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完全体现出来。
3.3社会因素。
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因此社会因素应该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首先,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未来社会“以人为本”体育观念的发展。目前整个社会对应试教育过分重视,忽略了对青少年“以人为本”体育观念的培养,导致青少年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其次,媒体传播对在体育发展中渗透“以人为本”的观念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时刻被媒介所引导。所以正确运用媒体传播手段对社会灌输“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念将会产生很好的宣传效果。
最后,社会是全体国民的社会,所以全体国民应该有权利也有义务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意见。只有把体育事业发展的决策权交给人民大众,才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发展的目的。
4.秉持人本理念,构建和谐的体育发展体系
4.1发展理念植入人本思想。
体育事业的发展应该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形式来服务国家的发展,不应该人为地割裂体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体育发展成果应完全真正地为了人、属于人、有利于人[8]。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着国民的体质健康和社会的多个方面。要在体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中植入民本理念,就必须把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最终目的。在体育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应从长远考虑,认清人民体质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4.2完善体育法规,使体育事业发展法制化。
我国自1995年颁布体育法至今已有17年之久,这17年间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速,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旧版体育法已经严重滞后于体育事业的发展。面对复杂现状,需要运用与现实同步的法律手段,化解矛盾,深化改革,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我们要适应现阶段人民群众新的体育要求,在新形势下加强体育法制指导,加强体育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全面加快体育法制进程。
4.3认清民众体育需求,使体育事业发展更加社会化。
人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体育事业的发展应满足人的体育需求,特别是不同的民族、年龄段、社会背景的人群。他们的兴趣爱好、运动习惯都不尽相同,尤其是弱势群体的体育需求同样应该公平对待。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应充分考虑各种人的多种需求,营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富有人性化的体育发展氛围。还应充分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广纳民智,倾听群众呼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发展需要,促进社会和谐[9]。
4.4加强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对我国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体育管理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不断更新体育管理的课程设计;提高体育课程设计的科学化、国际化水平;改革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尽快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与世界先进的体育管理教学体系接轨,使体育管理人才的培养做到高起点,培养出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体育管理人才,服务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绮红.论以人为本的体育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156.
[2]徐敏生.民本理念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现代化,2011,(1):47-49.
[3]冯卫.从竞技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演变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4):14-15.
[4]任丽娟.关于我国经济运动水平与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的思考[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2):39.
[5]祝六平.以人为本,促进体育事业和谐发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1):2.
[6]丁海勇,冉强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思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1):77.
[7]徐颂峰,欧阳秀雄,刘烨.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1):26-28.
[8]裴立新.“以人为本”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9-12.
[9]刘晓红,崔毅,马交国.和谐规划:城市规划人本主义的回归[J].规划师,200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