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如品琴

2012-04-29滕闽军

中小学德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知音心灵生命

滕闽军

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对千古知音,让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传颂至今。知己难得,知音难觅。为人师的我们,何尝不在苦苦寻觅着自己的知音!课堂上,当学生与我们心灵相通而一语中地时,那是何等的幸福!反观我们的学生,又何尝不在殷殷期盼能遇上知我念、明我志、懂我心的师者呀!

教育是一门相知相融的艺术,课堂教学是师生心与心的碰撞、灵与灵的对接。试想,当师生双方情投意合,有的只会是心心相印,哪会有痛苦与负担?教育如琴音,在品德课堂上,教师只有学会品琴音、悟琴韵、养琴心,才能读懂生命、引领生命、拓展生命,成为学生的知音,成就心灵相通、鲜活高效的课堂。

品琴音,读懂生命

古书上说伯牙的琴艺妙绝天下,人们以能听到他美妙的琴声为荣,但未必能品出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情怀。谁能得知?唯子期也!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拿板斧的樵夫。一个打柴人,能听懂一位名满天下的琴师的弦外之音,其中固然有着种种机缘,但我想,子期久居深山,没有俗世的种种纠结,平和淡然才是他能成为琴师知音的真正缘由吧。

扪心自问,我们教师有多少时候能够静下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呢?当学生花了近一个小时却背不出《满江红》而遭埋怨时;当学生面对“廉政教育”征文愁眉苦脸,不知所措时;当教师激情澎湃地演绎《圆明园在哭泣》,学生却“不合作”,面对个位数的参与、寥寥数语的回答时,除了茫然无措,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教师唯有放低姿态,真诚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回归到和美的教育境界中。回想十年前,我在品德课堂上设立了“悄悄话信箱”,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诉说心里话、提供好建议,此举成为推动品德课程建设的一股活的源泉。当教师诚恳、谦逊地与学生对话时,他们从心底流淌出来的答案才是最纯朴、最富有教育价值的。教师只有善于倾听,用心感受,才会知道学生真正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在“浙江省特级教师大讲台”展示活动中执教《问号之歌》一课时,我特地设计了《小问号》问题卡,请学生写下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以发现孩子们关心的兴趣点。在没有任何暗示的情况下,学生写下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回收之后,我发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真是五花八门、稀奇古怪:

“为什么只有妈妈会生小宝宝?”“我是从哪里来的?”“人怎么会死呢?” “小鱼睡觉为什么睁着眼睛?”“人为什么会做梦?”“头发为什么会长长?”“锅和碗为什么是圆的?”“汽车是怎样开动起来的?”……

看到这些问题,我不禁惊叹,孩子们天生就是科学家!他们的小脑袋瓜里总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我改变了最初的教学设计,把原来设想的“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教学环节改变为“说说经常在你小脑袋里出现的小问号是什么”。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是带着自己的认知走进课堂的。他们生活经验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怎么可能有相同的问题呢?很多时候,教师一厢情愿地设计、规划课堂教学,却很少研究学生的已有水平和真实情况,从而与学生渐行渐远,自然无法引发学生的共鸣。

以生为本,就应该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在每一次课堂教学前,我们都应该通过观察、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能力水平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真实状态,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学针对性。在静心倾听中,我们会发现自己慢慢读懂了学生,读懂了学生“已有的”(起点),读懂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思考的”(生成),读懂了学生“留下的”(目标达成程度),更读懂了他们的学习困难和学习需求。唯有如此,我们才成功踏出了成为学生知音的第一步。

悟琴韵,引领生命

伯牙《高山流水》之曲,正是在子期声声“善哉,善哉”的慧心引领下自在波动、回旋、激荡而成的。知音,不仅仅是理解,更是理解之上的支持、鼓励与引领。教学同样是一种引领的创造,它表现为心灵与心灵的对接,是一种智慧上的智慧。

品德是一门走向心灵的课程,传递着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尊重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课程内容包罗万象,涉及范围很广。尽管,想说“爱你”真的很不容易,因为那需要太多的勇气、信心和行为,但我始终坚信,“总有一个视角,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就地理类品德课而言,在引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深度感受地理的魅力与精彩,激发探索欲望,埋下探索的种子是关键。感叹于池昌斌老师执教《我们的地球》一课:课结束时,他请学生在经过自己探索而得知的地名前后各写下:长大了我想去——××××××——探索地球的奥秘!孩子们激动、自豪地说出了 “长大了我想去——珠穆朗玛峰——探索地球的奥秘!”“长大了我想去——撒哈拉大沙漠——探索地球的奥秘!”……这就让孩子在心里播下了探索的种子,也许长大了就会去一个年少时曾经梦想过的地方探险。这就是地理类品德课教学的意义所在——为学生根植一颗自由探索的种子。

再如历史类品德课的教学,我将其定位为:铭记历史,理智地对待历史,正确地看待现实。我和学生一起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途径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增强对历史的现实感和亲近感;从学生中来,以学生最有争议的、最想探究的话题来设计教学,展开与历史的对话……在对历史深刻阅读、铭记和体验中,学生学会了用证据说话,学会了小组交流和研究,学会了理性梳理与深度审视,完成了民族精神的心灵积累,明确了背负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让自己的祖国更强大。

由于在上品德课之前,学生就有了基本道德观,因此,品德教育不是覆盖,而是唤醒固有的善的基因,使其一步步彰显、壮大。同时,我还清晰地认识到,品德教育不仅仅是认同、服从与遵守,更应是面对冲突时合理的取舍与选择。在“我在成长”主题教学时,我利用来源于学生道德冲突和心理困惑的实例,多方位、立体地切入生活,借用教师自身的生活细节和人生感悟,启发学生思辨,从而建构起良好的道德体系。以下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成长心语:

“宽容并不等于纵容”——陈子豪

“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吴若辰

“失败怕什么?关键是分析原因,寻找方法” ——方昕宇

“失败意味着你面临新的挑战,新的机会”——石毅

“拒绝,有时是一种智慧的选择”——钱博弈

教师如果能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生命形态艺术而真诚地融入学生成长的课堂,以孩子般的心去参与,用孩子的语言去对话,循孩子的兴趣去引领,那么,学生在享受童年幸福的同时,也将完善自己人生的幸福蓝图。

养琴心,拓展生命

浙派古琴传人徐匡华先生曾说:琴重自然,真正的琴音在心底里。课堂如琴,学琴先做人,做人先养心。在教书中修身养心,在淡泊生活里读书品悟,是我的追求。

一个人的心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知识水平,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从根本上说就是他的读书境界。在今天这样一个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阅读依然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首要方式。读书,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的精神存在方式。阅读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武侠小说的侠肝义胆,经济类书籍的风云莫测,法律类书籍的严谨深刻都有利于我们积累各方面的知识。

古人崇尚天人合一,钟爱游山玩水,抚琴品茗,舞笔弄墨。故,自然山水与闲情生活成为文人雅士美妙而智慧的课堂。静观我们当下的课堂,是否过滤得太单一?教学原本是本色生活的大课堂,我们如果能把生活的体验、感悟融入到教学中去,与学生共同分享,会使课堂多几许新鲜和灵动。偶尔到广阔无垠的大自然走走,放松放松吧!因为自然不仅会让你神清气爽,而且不会对你有任何意见或抱怨!多学习知识、多接触艺术吧,那样你的心灵会逐渐轻快起来。放下忙碌的心,和家人聊聊天,尽管都是细细碎碎的琐事,但都能让自己暖暖的……生活很丰富,很精彩。我们如果能把生活的体验、感悟融入到教学中去,与学生共同分享,将会使课堂多几许新鲜和灵动。

课堂是每一个真正热爱教育的教师的生命舞台。对课堂效能的全心研究是对师生生命的最大关注和呵护,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课前,不要太奢求得到什么;课中,只在发现当下课堂与心的距离,感受学生与自己一起探究、有效互动所带来的启迪;课后,多去找回课堂里那一份从容与智慧,并将其升华。教育大师和一般教师的差别,也许就在于教育使命的责任度及文化的视野下教育观点的宽度、高度和深度上。课堂最终是比人格,比思想,比文化,比实践后开悟的程度。

但愿——高山流水,能演绎如诗如琴的课堂;师生相知,能成就“轻负高质”的教育。

(作者单位:金华市开发区秋滨小学浙江金华321000)

责任编辑徐向阳

猜你喜欢

知音心灵生命
知音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山水知音
唤醒心灵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