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篇论文
2012-04-29张宇
张宇
[中图分类号]DO[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0257-2826(2012)12-0090-02
1985年,我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教学与研究》第3期,题目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兼议传统观念”。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我正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读本科四年级,已经学习了《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课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了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了一些工夫。当时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课余时间我还研读了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哥达纲领批判》,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论粮食税》、《论合作社》,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在内的不少经典著作,以及国内外比较重要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些著作和论文,印象最深的是79级一位师兄的一本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专题课的课堂笔记,这本笔记的内容非常丰富,对我帮助很大。当时给他们讲这门课的,都是一些很有名望的学者,如徐禾、卫兴华、张朝尊、胡钧、何伟、余学本、吴树青等教授。这门课的主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每人一讲,主要的专题有:社会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按劳分配、经济体制改革等,内容很丰富,水平很高。通过学习,我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那时,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刚召开不久,会议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尖锐地摆在人们的面前,也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当时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是一种传统观念,不符合现实;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绝不能动摇。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根本方法,又不能脱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照抄照搬。我的第一篇论文所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
在这篇论文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性何在?这些理论的任务和方法是什么?它们在什么条件下和范围内才是科学的?传统的错误观念是如何简单地、教条地和形式主义地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理论的?应当如何创造性地发展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在论文中,我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历史任务、基本方法和理论特点出发,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这篇文章写好之后,我把它送给了徐禾教授,请他指正。徐禾老师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长期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作为主要组织者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该书出版于“文革”时期的1973年,是迄今为止公认的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徐禾老师威望很高,同学们对他都很敬佩。当时我被免试推荐上硕士研究生,选择了他作我的导师,和他有过交流。他看了我给他的论文之后,认为写得不错,并逐字逐句对论文进行了修改。徐老师不仅思想深刻,知识渊博,遣词造句尤其讲究。经他之手,这篇论文的水平自然大为提高。文章定稿之后,徐老师将它推荐给了当时担任《教学与研究》副主编的胡钧教授,胡老师对文章也很认可,很快就作为《教学与研究》的重点文章给予发表了。
能在《教学与研究》这样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刊物上发表论文,对一个刚刚起步进行学术研究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很不容易的。回头来看,更有意义的是,这篇论文虽然是我的处女作,但却在无意中勾画出了我后来学术研究的轨迹,体现出了一种风格和传统,这就是以宋涛、徐禾、卫兴华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的前辈们所开创,并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而薪火相传的经济学的人大风格和人大传统,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革命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起来,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这也是我们当前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灵魂,我们要永远坚守。
自第一篇论文发表以来,我在《教学与研究》陆续又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包括1986年第2期发表的《等量劳动互换、等价交换与社会主义商品理论的深入探索》,1987年第2期发表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一般和特殊》,1997年第4期发表的《关于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思考》,1997年第9期发表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回顾与反思》,1998年第7期发表的《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与经验》,2000年第9期与林岗教授合作发表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形式》,2002年第1l期发表的《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质和精髓》,2003年第9期与林岗教授合作发表的《生产力概念的深化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2006年第2期发表的《马克思的公平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原则》,2008年第8期发表的《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当代化与中国化》,等等。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的。近年来我的研究课题和成果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当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理论阐述等方面,这些课题和成果实际上都是对第一篇论文的主题思想的深化和扩展。在第一篇论文发表时我是一名毫不知名的本科生,是徐禾、胡钧等老师的指导和《教学与研究》的帮助,使我迈进了科学研究的殿堂。师恩如山,永远难忘。值此《教学与研究》创刊60周年之际,衷心感谢它对我的培养,希望它越办越好。
[责任编辑陈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