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北海道到黄山

2012-04-29姜纬MichaelKenna

读者欣赏 2012年12期
关键词:光线

姜纬 Michael Kenna

Michael Kenna1953年出生于英国西北部一个爱尔兰裔天主教家庭。那里多雨雾,秋冬尤甚,其西岸临爱尔兰海,东部为奔宁山麓丘陵,南部为沼泽地,北部为森林,西部为有冰碛物和沼泽的低地,海岸曲折,里布尔河两岸有园艺业。

Kenna11岁时进入神学院,17岁就读于牛津郡的班伯里艺术学校,之后又到伦敦印刷学院研习摄影。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在美国师从知名女摄影师Ruth Bernhard,在她的工作室当了7年助手,这也奠定了他以后技艺风格的坚实基础。Bernhard曾追随摄影大师Edward Weston,后在好莱坞从事职业人像摄影,更以人体作品享誉全美。

Kenna曾经说过,他选择景致进行拍摄,大多数时候是由于受到一种来自于景致本身的“邀请”,即当他注视眼前的景象,并感觉到它们为他“敞开”时,就会开始拍摄。不为人注意的平常景致都被他重新定义,并在胶片上焕发出神秘的光彩。他的照片也传递出了宏大的观念,通过光线和阴影,通过影调和位置,让景致自足圆满。Kenna小心翼翼地分析他的拍摄主题,小心翼翼地操作他的照相机,他不仅仅考虑景致如何呈现,更思考景致曾经的形态,他在追溯和探究历史的源头,涉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Kenna的实践告诉我们,美的照片在恰当的时机中才能完成,而自然中栖居着多么巨大的诗意,他的洞察力将其凝聚在一起,从而转换成更多的表现力、更多的热情和敏感。

Michael Kenna很喜欢在东方旅行,喜欢松尾芭蕉的俳句,他坦言受到了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综观其拍摄于世界各地的照片,不难发现他对日本、中国经典美学的独特体悟和热爱。极简的画面和静谧的气息散发着浓郁的东方韵味,此时的他游离于有限和无限的空间中,如同面对着一个缓慢深呼吸的世界,让流逝的时光徐徐铺展开来,仿佛天地都被笼罩于华严境界之中。Kenna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纪实或者直接描述并不感兴趣,但是沿着画面中深深浅浅的痕迹,我们可以发现他隐藏其中、延伸穿越整个世界的轨迹。

日本北海道和中国黄山曾带给无数画家和诗人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在Kenna的照片中,禅意盎然的雪原、蜿蜒叠翠的山峰、奇绝矗立的松树,与稍纵即逝的云烟雾霭相互辉映,流露出类似于俳句的意境,与冥想世界接壤。他说:“我的照片与其说是散文,不如说是俳句。我不描述里面有什么,相反,我更倾向于借用一到两个元素作为我的想象催化剂。”

他追求异于寻常的氛围,很少使用强烈的光感,而是将光线融入一切,涵映着世界的广大精妙,释放出自如的力量,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空灵幽渺又深沉丰实。他的摄影语言具有非常纯粹的艺术特征,具有确切而虔诚的情感魔力,当然,这也源于他年轻时对绘画的喜爱和钻研,并最终将此热情转向了摄影。

姜纬:你曾说起受到过Bill Brandt的影响,具体讲有哪些方面?

Michael Kenna(以下简称M. K.):Brandt拍摄的风景或艺术照片,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有力量的。他在创造对世界的理解,我认为他在创造和诠释而不是简单的照相。另外,Brandt和拍摄对象有着内在的联系与沟通,跟现实很不一样。他的拍摄方式非常戏剧化,经常运用黑影或较抽象的画面构成进行创作,这在当时是非常独特的方式,我对这些印象很深刻。

姜纬:你以前拍过许多关于建筑的照片。

M. K.:我的确对建筑十分有兴趣,我比较喜欢拍摄老建筑,有一种神秘的氛围,有人文的内容,而新建筑往往缺乏这些,但我也一直在探索,看看能不能在新建筑里面寻找到我想要的东西。

姜纬:你关于景致的照片有混茫苍润的格调,是运用了什么特殊的手法吗?

M. K.:我一直在寻觅特殊的时刻,将光线、气氛和题材混合。我喜欢照片能描绘出一种光,充满着神秘感。我常常觉得,拍摄时的光线、气氛和题材有明显的联系,这种联系吸引我拿起相机。

姜纬:这些照片让人不禁联想起中国和日本的水墨绘画,同样也是空灵、缥缈和旷远的。东方的空间意识是虚实相生的生命节奏,照片里面的空白处不是死的物理的空间,反而是最活泼的生命源泉。

M. K.:我很喜欢东方的哲学和绘画,我深受此影响。东方的哲学和绘画让我们向往无穷的心灵有所安顿,从而返回自我,生命成为一个回旋往复的节奏。就像你说的,东方的空间美学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姜纬:禅宗讲究关联与和谐,重视静虑、冥想,这些在你的照片中都有所体现。

M. K.:我们现在的世界是快速、嘈杂、多彩的,而且还常常让人分心。我努力尝试营造一片属于心灵的绿洲,一个可以安静休养的地方,在某些时刻可以静下心来冥想。

姜纬:你为什么比较偏爱在清晨和夜晚拍摄照片?

M. K.:我确实有许多照片是在清晨和晚上拍摄的,因为我很喜欢其间的寂静感,不断变化着的、微妙的光线,白昼与夜晚之间的层层薄雾往往会简化背景,尤其是在清晨的时候,会有一种清新感。夜里的题材很有趣,需要进行不可预测的长时间曝光,由于云、水汽、星辰的移动,这些积累的变化都记录在胶片上,就能记录下人眼无法看到的东西,比如时间的流逝。

姜纬:你总是使用传统的照相机拍摄黑白照片,而且坚持暗房制作,这些是习惯还是观点?

M. K.:我这样做超过30年了,已经非常熟练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的许多作品需要长时间曝光,有的15分钟,有的一个多小时,最极端的有过10个小时,电子器材做不到这样。传统器材有一种不可预测的感觉,有时会让我有新的灵感,我没法控制。其实,用什么样的器材并不重要,关键是看照片的效果,能否和作者的意图相契合。我个人觉得黑白是比较神秘的颜色,我们眼睛所看到的是彩色的世界,而黑色和白色是看世界的另一种方法。我喜欢在传统摄影暗房制作照片,是觉得这样的照片更有可塑性,有一种安定人心的作用,是一种诠释的过程。我的照片不使用数字技术,除了偶尔去扫描照片。不过,我相当熟悉数字技术,它的确有很大的能量。我现在充分意识到可以更容易、更迅速地在电脑上后期制作,会明显增强和修饰照片的成像效果。但也许正因为这样,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非数字技术的局限性和不完善之处。

姜纬:你刚才说到照片效果和摄影师意图相契合的问题,你在拍摄时,内心世界与取景框里的世界有共鸣吗?

M. K.: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创造自己的精神生活。我经常用剧场来做比喻,演员出现在舞台上的那一刻,或一场音乐会开始前,都会有一种期待的气氛,那是创造力的沃土。我的照片大多是关于纯粹的美和优雅,当我看到一棵美丽的树,我就想拍摄一张照片。当我情绪被景致触动时,有了某种共鸣,我也有拍摄的冲动。

姜纬:长时间曝光似乎是你惯用的方式。

M. K.:我一直想探讨摄影师、照片主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我不喜欢简单复制眼前所见,因此我采用长时间曝光的技术手段去捕捉平常肉眼看不到的场景,非常有助于我寻觅和梳理这些事物与我们的关系。

趁着长时间曝光的间隙,我常常会去看看星空,走一走,或者是冥想一下,人就变得非常静,我很乐意享受这样的感觉。

姜纬:你的照片尺寸都不大,这会让观众停下脚步,走近观看,在不自觉间被带入你的意境里,这是否是你坚持小尺寸展示的原因?

M. K.:这些照片拿在手上很合适,就像是和一张很久以前的老照片亲密接触。我想让我的照片有呼吸感,让这个世界活起来,仿佛会有魔法般的空间呈现。方寸之间所展示的却是异常开放的空间,比如面对大海,一切自然的奇迹仿佛都会扑面而来,显得深邃无边。或者会让观众审视大地,面对山川湖泊、渺无人烟的灌木丛林,甚至就是一些木桩或者沙丘的痕迹,然后让人联想到人生的莫测。

姜纬:看你的照片,我们可能会联想到Peter H. Emerson所说的,“人越是崇尚自然之美,也就越是会相信自然的和谐远非画家所能表达的。”或者换一个角度说,超越风景的景致,源于最原始情感的构成。

M. K.:我的每一幅照片都是一个综合体,是浓缩和提炼,是首先让我感动之后所唤起的某种记忆,接下来当我将这些构成画面时,就必须寻找一些秩序。一般来说,风景画家不管如何开放创新,或多或少总会保留一些传统的成分,而摄影师却会逼着自己从现实中萃取一些不可忽略的细节。我就会选择一天里的某个时段,比如晚上,有特殊氛围的状态,与光线以及阴影密切相关,然后从纯粹的角度提升、简化,保留足够的细节,又尽可能排除不需要的东西,在合适的光线下笼罩独特的朦胧感,直到一切归于宁静,成为独特的景致。当我们面对这类景致时,我们或许就会有去长久以来渴望的某个地方旅行的愿望。我的照片是情感的旅途,不仅仅是描绘一个世界的特征,同时也是在面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即便是面对一种孤独的甚至魔法般的情感压迫,我相信照片也会摆脱幽闭的禁忌,迈向灵魂的深处。

猜你喜欢

光线
春日暖阳
弯曲的光线
38亿《哪吒》的辉煌背后 光线在动漫领域的退与进
消失的光线
“你看不见我”
绘画中的光线变化
光线
淘气的光线
流动的光线
挑战完美底妆,掌握“三感”,成为光线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