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研究
2012-04-29轩兴涛
轩兴涛
[摘要] 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本着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来进行。要实现从人才模式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些结构的方式和方法出发,强调过程化的学习方法,突出核心课程的外延和实践应用,大力提倡校企合作,立足自我,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关键词] 复合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过程化; 校企合作
0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式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日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就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已成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为高校的发展指明了一条人才培养的道路,这条路如何才能走好,需要根据高校的个体性提出符合本校适应社会需求所特有之路。本文就财经类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发展提出作者的一点见解。
1走自主创新之路,构建高校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提供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些结构的方式和方法。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要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因此高校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应围绕以下4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施。
1.1调整教学计划,抓住技术进步脉搏,提供良好的知识结构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基础和先导。这就要求高校重视创新型复合人才知识结构建设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在保证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建立起符合“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依据国际对计算学科的定义,我国也相应制订了CC2005-SE(Software Engineering,软件工程)教程,围绕这一定位,软件工程教育应该围绕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工程方法、关键技术和相关工具这3方面内容。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力图使学生具备科学世界观,掌握科学方法,具有扎实的软件基础,并受到良好的软件工程训练,熟悉软件应用和工具,参与实际项目,拥有较好的职业素养。
从人才培养的方向来看,软件工程专业关注培养高素质的软件工程师。计算机科学专业需要学习科学的知识,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拓展人们对科学的认知领域并关注前沿动态。对软件工程师来说,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但可以不去追求计算机科学最前沿的知识,而更多的是要有广博的知识,要及时掌握软件技术的新进展,所以说,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需要的是更加系统的知识,更加宽广的知识面,更为扎实的基础,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还要拥有不断适应变化的能力。
为此,可对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提出如下培养目标:针对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软件产业界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软件工程理论知识及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掌握自然科学和与软件有关的法律基础知识,具有自主学习和使用先进软件开发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具有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具有创新、创业、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毕业后其基本能力应当达到(具有国家水准的)程序员、高级程序员、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师及项目质量管理人员的水平。能从事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具有软件企业所需要的较高层次的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素质,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对高素质软件工程专门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根据CC2005-SE教程,突出专业主干核心课,以“精、简、细”的方案来认知、理解和设置专业课程。
“精”(精化课程):以CC2005-SE教程中对课程程度的要求,精选知识域最大化的专业核心课,以专业核心课为“龙骨”搭建人才培养方案,追求课程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让所学知识能保持较高程度的连续性。
“简”(简化课程):要适度简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以专业核心课为主,对专业核心课内容根据理论深度、广度的要求,做必要的简化,从而既可强调理论要求,又能符合社会需求,做到知识的社会化和应用化。
“细”(细化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细致分解,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充分理解学习是一个渐近的过程,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细化专业课程,注重课程的过程化管理和控制,充分认知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知性,理解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习规律,掌握学习的渐近性和可塑性,认真安排课程的教学计划,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课程学习的过程化管理方案,力求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的目标。
1.2加强实践教学,推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基本能力结构
计算机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此要想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传授式为主的教育理念,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时,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充分理解实践学习的重要性,并坚持对专业核心课进行实践化处理,以实践促进理论学习,推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
依照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可分为3种形式:
(1) 嵌入式验证型实验:对专业基础类或理论性强的课程,加强实验教学,增大实验课时数,采取实践教学嵌入到理论学习过程中,设计过程化学习方案,突出过程化学习,通过验证型实验,促进理论学习。
(2) 独立式验证型实验:对专业课、专业核心课,为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单列验证型实验,除要强化实验之外,还要对实践内容做定量考核,考核方式可采取期末考核或阶段式考核方式。
(3) 综合式课程设计:对阶段式的专业核心课,为了进一步强化专业核心的知识点及专业核心课与相关课程的联系,除强调实践学习之外,还要加强课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增设阶段式的专业核心课的课程设计环节,加强知识的阶段式应用,实现专业核心课的最大化学习。
1.3增加多种模块,扩大知识领域范围,逐步提高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财经类院校的学科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跨领域学习的自主式、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对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模块、多方向的学习,模块设置应围绕本专业,以跨学科方式整合相关度较高的专业知识点,要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学能所用”,追求课程学习的可用性、课程学习后的可塑性、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1) 学有所用: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加强课程的实践应用,强化课程间的联系,强调课程的过程化学习,教师应按教学大纲要求,切实做好课程学习的过程化设计和过程化管理,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化、人性化、实用化,做到课程学习可以用于后续课程中,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2) 学以致用:在学有所用的基础之上,对学科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在加大实践学习力度的同时,还要兼顾其应用性,对专业核心课程增设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这一环节,不只是对专业理论的认知,而且还可以对课程的应用范围有更新的认知和拓展。
(3) 学能所用:通过“学有所用——练内功式的过程化学习”、“学以致用——练外功式的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对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能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公司项目的引入、社会项目的承接等多种科技创新手段,结合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真正做到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体现“学能所用”这一目标。
1.4加强校企合作,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实践知识应用
为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应用结合起来,大力提倡校企合作,多与企业交流,本着自我精神,可以考虑按如下的“五步走”的方式,逐步实现这一目标。
第一步:“厚基础”,通过课程的内涵式“过程化”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外延式“课程设计”,实现 “强化理论,突出实践”的教学目标。
第二步:“练内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建以教师牵头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化开发团队,参加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参与校内数字化校园项目,共同创建校园信息化工作。
第三步:“走出去”,与企事业单位和计算机公司多方合作,参与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工程项目,参与公司的社会项目,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锻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第四步:“引进来”,在“走出去”的基础之上,主动承接和外包公司项目,更好地将所学专业知识服务和应用于社会。
第五步:“创品牌”,竞标社会项目,学校为投标主体,教师为项目主持人,学生为开发人员,实现专业知识有效应用的较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2结束语
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本着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原则进行,立足实干,力求自我,创新特色,逐步提高。通过过程化设计和管理、突出重点、强调专业核心课的领导地位,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真正使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中国国情与科学发展观[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 白春礼.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案例[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9.
[3] 岑丽阳,黄河,等. 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创新篇[J]. 高教论坛,2007(4).
[4] [美]Roger S Pressman. 软件工程:实践者的研究方法[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