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钱林说家教(十二)
2012-04-29
赏识期望法:让孩子对未来充满憧憬
赏识,就是给孩子以欣赏、赞扬;期望,指给孩子提出希望与目标。赏识期望法,指通过对孩子的赏识与期望,使孩子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达成目标而努力。
故事分享:空间和时间都是圆
2007年“五一”期间,孩子俩说,发现了宇宙的秘密。
杲杲说:“宇宙由无限空间和无限时间组成,我们原来想不通宇宙是什么样子,今天突然明白了!”
杳杳说:“我想,宇宙有可能是个圆。书上说,宇宙是无边的,这怎么会无边呢?有可能宇宙是个大圆,圆当然无边。”
我说:“如果宇宙是个圆,圆外边会是什么?”
杳杳说:“圆怎么会有外边呢?如果有外边,这宇宙还有形吗?以前人们都认为地球是无边的,但后来人们不是证明地球是圆的吗?”
杲杲说:“宇宙是由空间三维加上时间一维构成的,人是无法凭经验感觉得到的。在地球上,飞机一直往前飞,会飞到原来的出发点;以前曾有人在大洋里开船,一直往前开,后来又回到原来的地方。所以我觉得姐姐的猜想有可能是真的。”
我表扬了孩子俩的科学意识和大胆的猜想。
杳杳说:“我认为,时间也是个圆。往前算,很久很久以前,好像没有尽头;往后算,很久很久以后,好像也没有尽头。也许时间就是一个圆,正像地球一样,一直往前,就又回到原来的地方。”
我说:“这倒好,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这些问题都能解决了。原来是我们的后人建成的。”
杲杲说:“后人建的怎么现在已经有了呢?”
“你们不是说时间是个圆吗?后面的时间,转个圈不就是前面的时间吗?”
杲杲说:“这倒是个问题。所以我们只能是猜想而已。”
我很佩服孩子俩的思维。我说:“你们长大后去证明,杲杲证明了空间是个圆,杳杳证明了时间是个圆,双双获得诺贝尔奖,让爸爸也风光风光。”孩子俩说,实际上这是不可能证明的。
“人们对科学的认识,都是从不可能到可能的。如果证明不了,你们提出了猜想,让后人去证明。到时候,也许全世界科学家都在研究杲杲空间猜想和杳杳时间猜想,正像现在数学家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一样。” 我说,“最好让你们的孩子证明了这猜想,啊,陈家子孙太伟大了!”
孩子俩乐得大声欢呼。
家教建议:赏识与期望是心灵的鸡汤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是渴望得到赏识,孩子受到赏识,会产生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家长的期望,更是表达爱与尊重的重要方式。赏识与期望不仅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更能抚慰孩子的心灵,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鸡汤。
赏识孩子的精彩
每个孩子都有精彩的一面,家长要从横向比较发现孩子的优点,从纵向比较发现孩子的进步,用显微镜的眼光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孩子犯了错误,当然得批评甚至惩罚,但即使如此,家长也不能放弃赏识,可以赏识这次错误比上次程度变轻了,赏识改正的态度,赏识孩子其它方面的优点。
孩子俩小时,每当我下班回家,常会向我汇报一天的情况。我都会耐心听讲,即使孩子讲得结结巴巴,我也不会打断或者纠正。听完孩子的叙述后,我会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细节进行赏识。有时,孩子讲的都是“老生常谈”的事情,我都会以点头说“不错”的模糊赏识来对待。我觉得,赏识也并不一定都要讲清什么道理,向孩子传递欣赏的情感即可。当我以赏识的态度对待孩子时,孩子就更喜欢向我汇报。现在孩子俩都读大学了,仍然保持定期向我汇报的习惯,这与我长期坚持的赏识教育有关。
对孩子饱含期望
在孩子俩的成长过程中,我时时给予期望。期望都在平常的对话中进行。
2010年4月18日晚上,杳杳发信息给我,于是有了如下的对话。杳杳:“寒假觉得太难的内容(如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等),现在可以接受了。”我回复:“进步陈杳一个人,幸福我们一家人。”杳杳:“今天是爱因斯坦逝世55周年纪念日。”我回复:“爱因斯土旦记挂着爱因斯坦。”杳杳常自称爱因斯土旦,意为爱因斯坦再生,每当我讲爱因斯土旦,杳杳都很喜欢。果然,杳杳回复:“爱因斯坦影响着爱因斯土旦。”我回复:“爱因斯土旦和爱因斯坦都是了不起的人。”杳杳:“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土旦都有了不起的父母。”我回复:“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土旦都有上进心和平常心。”杳杳:“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土旦都有远大的志向。”我回复:“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土旦都崇尚理想并有吃苦精神。”不经意间,短信已传递了我的期望。
在家庭氛围影响下,孩子俩之间也互相传递期望。如杳杳申报中科大“创新实验班”失败后,杲杲给杳杳发了彩信,相片是中科大少年班上锁的后门,配上文字:“这是一条直通少年班的走廊。透过玻璃门,可以清楚地看到少年班的风采。但是这把锁无情地锁上了这个通道。不过,它锁上的是直通少年班的后门,却阻碍不了我们绕过这个通道,从前门进入少年班!只要不放弃梦想,这把锁是锁不住我们的!”杳杳很振奋,自然杲杲也受到我称赞。
期望值的确立
在取得进步时,恰当的期望能让孩子再接再厉;当经受挫折时,恰当的期望更是激发孩子斗志的火焰。怎样的期望值才算恰当?这正如摘苹果,只有跳起来能摘到苹果时,孩子才会尽全力去摘;倘若跳起来也摘不到,孩子也就不跳了。为孩子确立期望目标,要体现对孩子现有水平与能力的尊重。
外甥彬刚转学到我家时,不肯做作业,学习成绩在班级中下水平。我给定的期望值是:认真完成作业,争取成绩进到班级中等水平。因为期望值恰当,外甥彬通过努力能够做到,我就不断地给予赏识,后来他改正了学习上的坏习惯,成绩也慢慢提升了。孩子俩读小学时,我给定的期望值是:各科成绩90分以上,外加坚持看课外书。我之所以没有确定98分或者100分的目标,因为我觉得期望值过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杲杲跳级后,我对他的学习成绩没提要求,只是在超前学习上给予期望。杳杳刚读初中时,我给定的班级名次目标为第20名,相对宽松的期望值,既让杳杳不断获得自信,又为她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不断超越自己的自我期望
孩子的期望并不都来自他人,更多的是自我期望。家长要关注并引导孩子的自我期望。孩子喜欢与他人竞争并希望获得比他人更棒的体验,这是本能。幼小时会与兄弟姐妹竞争,与邻居同龄孩子竞争;上学后会与同学竞争。适宜的竞争使孩子更具上进心,但是,竞争本身就是双刃剑。希望永远超越他人,或者每一项都超越他人,这是不现实的。长此以往,自感落后者更容易失去信心,自感优胜者也会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容不得他人的进步。
在引导孩子俩的自我期望时,我常教育他们不能太争强好胜。孩子俩读小学时,因杲杲跳级,杳杳无形中就会有心理压力。后来杳杳摆正心态,“弟弟数学特别好,而我阅读、写作能力比弟弟好”。我觉得,引导孩子不断的超越自己,这是最可取的自我期望。特别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引导孩子不要太在意考试成绩,而在学习上不断超越自己,这不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促其更能品尝学习进步的快乐。孩子俩的学习生涯中,我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在学习上弱化了与同学竞争的同时,还逐渐养成了以不断超越自己为自我期望的习惯。
“赏识·期望·引导”模式的运用
赏识教育、期望教育,都是很好的家教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不过,我更喜欢将这两种教育方式进行组合运用。我尝试的组合方式,即“赏识·期望·引导”模式。赏识为了激发孩子的信心,从而产生上进的愿望;期望为了明确孩子的目标,从而产生上进的方向;引导为了帮助孩子促成目标实现,从而使孩子走向成功;成功之后,再及时给以赏识,从而形成新的期望和引导。
长期缺乏赏识,孩子会对家长不信任,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时候,家长的期望,就不太容易为孩子所接纳。孩子对最亲近、最尊敬的人传递的期望,会有最强烈的认同感。在赏识基础上,再传递期望,将会明显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赏识、期望之后还需要引导,孩子在意志力、方法等方面需要大人指点,在家长的帮助下更容易达成期望目标,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感受成功的幸福。
自我修养法:引导孩子自我建构
修养,指一个人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言行、习惯等的修炼和涵养。自我修养法,指在家长的引导下,孩子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行不断完善的教育方法。
故事分享:给孩子取名
妻子怀孕五个月左右的一天,我到农村一所学校开会,看到与会者名字中有个“杲”字,不禁联想到“杳”,感悟汉字的形义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天晚上,我梦见有亲戚叫我帮他双胞胎孩子取名,我取了“杲”与“杳”两个字。我曾用的笔名是“田林”(我名字“钱林”的温州方言),“杳”与“杲”正好是“田”与“林”的拆分组合。后来,妻生下龙凤胎,于是我给孩子取名陈杲与陈杳。
孩子三四岁时,问名字是什么意思。我说:“老天爷托梦取的,‘杲表示太阳升起,男孩子要张扬个性,要上进、热情;‘杳表示太阳还没有升起,女孩子要文静、含蓄。”孩子俩很喜欢自己的名字。
杲杲读小学后,提出要跳级,他说,“‘杲就是要张扬”。我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有条件跳级就跳,这样才有挑战。”杲杲后来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多次挫折,都以“杲”的寓意自勉。杲杲读高一时参加全国奥数比赛,自认会获全国一等奖,后来才获温州三等奖,为此他很难过。后来他以名字自勉,“乌云把太阳遮住了,太阳却依然是太阳。”心态很快调整好。
杳杳一直以文静为目标。读小学后,杳杳迷上科学,希望自己当科学家。我说,“女孩子当然要有当科学家的志向,‘杳也指太阳即将升起嘛!”读初中后,杳杳说,“实际上‘杳还可指美国的太阳。”我非常赞同,鼓励说:“做人要低调,做学问可不能低调,你是美国的太阳,美国科技比中国还好,你会大有作为。”杳杳信心倍增。
杲杲考上少年班后,杳杳在中科大校园看到名人赞助的“王璞楼”,与杲杲讨论,以后两人共同为科大赞助建一幢楼,取名“杲杳楼”。后来他们讨论,若以后有成就,还要设立“杲杳奖”,形同于诺贝尔奖。他们说,诺贝尔奖比的是学问,成者英雄;实际上科学研究1个成功者的背后有99个失败者;“杲杳奖”既奖中国科学家,也奖美国科学家,而且不仅只比学问,也比做人,既奖科学突出成就的“杲”者,也奖痴迷科学研究而没有科学成就的“杳”者。我不禁为孩子俩的志向喝彩。
家教建议: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修养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家庭教育并不是家长说得越多就越好,也不是家长花的钱越多就越好。孩子的成长,是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基础上的能动的心理发展与行为养成的过程,取决于其内心世界的“建构”。外在的教育,只有内化为孩子的自我修养,教育才能显示成效。
以自我修养克服自卑心理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出现自卑心理。幼儿期,孩子可能因自理能力不足而自卑;少年期,孩子可能因家境条件而自卑;学龄期,孩子可能因同学间的竞争而自卑……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孩子的自卑心理源于消极的自我暗示,又因外人的不当评价而得到强化。有时,本身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因为大人的无端评价,却加剧了孩子的自卑心理。遗憾的很,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总是不缺伤害孩子自尊的“杀手”。比如,小孩胳膊上有个胎记,这本身并不是问题,大人看到后说“怎么会有胎记,多难看”,这貌似关心孩子,实际上已经在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正所谓“恶语伤人酷夏寒”。
孩子出现自卑心理时,家长要及时给予疏导或者积极的暗示。如果听之任之,孩子长期处于自卑状态,有可能会形成自卑情结甚至自卑性格。自卑因每个人的心理认识偏差而产生,要克服自卑心理,只有从改变自我认识入手。自我修养法是克服自卑心理的利器。如一些孩子因生活条件而自卑,给孩子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故事,则大有裨益。而一些有生理缺陷的名人的故事,如个子矮小的拿破仑,瘸腿的罗斯福总统,失聪的贝多芬,对帮助孩子消除因相貌原因形成的自卑则更有针对性。
自我反思是自我修养的重要方式
自我反思,即自我反省、自我评价。通过自我反思,孩子可更好地总结自我成长的经验,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
自我反思需要引导。孩子俩小时出现一些事情,或好事或坏事,我都不会急于评价或者下结论,而是先让孩子自我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再引导。许多时候,反思的过程会变成我们之间讨论的过程,从而让孩子的认识更深切。我还会定期召开家庭会议,让孩子俩向我汇报前一段时间的表现。汇报好事时,自然获得赏识;当孩子汇报不足或者错误时,只要已经分析了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我就不会批评,反而给予表扬。“一个人很难看到自己的错误,你看到了,还能提出改正的方法,是不简单的”,这几乎是我的口头禅。我把孩子的自我反思与“100个好”评价结合在一起,孩子俩不时会获得几个“好”的奖励。
有了反思习惯之后,有时看到社会上发生的事,他们都会不自觉地结合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我觉得,自我修养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一旦形成这种能力后,孩子就会举一反三。一个长期缺乏自我反思锻炼的孩子,自我修养的能力就不会形成,这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阅读是自我修养的重要渠道
阅读关键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喜欢阅读的孩子,人格的发展会更好。许多家长也希望孩子多阅读,但一开始就希望从中获取知识,甚至刚读了一些书目,就想考考孩子,这种功利化的倾向,很可能使孩子远离阅读。
孩子幼小时,家长应重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喜欢看书就应该表扬,孩子能静得心来看书,本身在意志力、志向追求、习惯、心境方面已经胜人一筹。少年期,以引导孩子博览群书为好。孩子的个性、阅历不同,喜欢的书目也会不同。家长应给予孩子阅读的自由。孩子在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时,哪怕一个片断、一句话,都会产生情感共鸣,获得道德洗礼,这样才会促进自我修养。当前,应试教育盛行,大量的作业啃噬孩子美好的阅读时光,这是一种遗憾。
名言的力量
名人名言,是人类思想的火花、语言艺术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些富含哲理的名言,以简洁的语言形式表述了做人、处事、成才等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处处闪耀着人类聪明睿智的理性光芒。让孩子接触名言,就是把孩子浸润在先人的智慧中。名言中表达的人生真谛、深刻哲理、积极情感,能直接引领孩子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运用名言可使孩子增加理性的思索,激发进取的精神。名言是促进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瑰宝”,是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
孩子的个性不同,所处的情境不同,甚至心境不同,对名言的理解与选择也不同。孩子俩幼儿期,我就在家里的墙上挂一些名言字画。孩子开始阅读后,我配备了不同版本的名言书籍。我并不追求让孩子记住名言,只要孩子养成喜欢翻阅的习惯就好。我也总结自己的“名言”,如“好就是不好、不好就是好”等,这些话对孩子俩的心态都产生过影响。
家长修养与孩子修养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导师,家长的生活方式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家长,特别要正视自己的修养,避免自己的人格缺陷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
我喜欢以“真、善、美、乐”来自勉,努力追求学习求真、做人求善、言行求美、性格求乐的境界。孩子的成长,学习是主要任务。希望孩子认真学习,家长必须要先做学习者。不管以前学习如何松懈,或者现在如何忙碌,都把学习作为重要的家教责任。做生意人,学习生意经;做手艺人,学习生活、生产技能;空闲时间读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若能与孩子一起尝试亲子阅读,自然是最好的方式。在孩子面前,家长要以爱育爱,以文明育文明。尤其是,家长要展示乐观的一面。即使家庭碰到特别的困难,也不能自己率先被打倒。孩子是很敏感的,家长若有什么不愉快的事,会使孩子担惊受怕,长期生活在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孩子的心灵会受到伤害。在孩子面前,家长应该是精神强者,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孩子也成为精神强者。
责任编辑颜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