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错误的技术,只有错误的选择
2012-04-29阮滢
阮滢
2012年10月20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北京开放大学承办的2012国际远程教育论坛在京召开。本刊受邀参会。本届论坛紧密围绕的主题是开放大学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网络课程开发,以及开放教育资源等,其间所渗透的开放、全纳、共享、公平的教育理念,令人醍醐灌顶,引领探寻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之径。开放教育理念究竟对教育信息化有怎样的启示?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态环境中,技术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所遵循的技术观的“根”和“本”是什么?
开放教育理念对教育信息化有怎样的启示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应邀到会。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三所开放大学挂牌成立。在郝克明会长看来,“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其实,早在开放大学正式挂牌成立之前,一股视频公开课热潮在网络上已悄然流行,并由此催生了以年轻人为主的“淘课族”。过去很多人是边走边听音乐,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乘车时、工作间歇中会拿出手机或平板电脑,看下载的网络课视频,拓展自己的知识。在这股视频公开课热潮的背后,其实是一场在国际上已有多年发展的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运动。开放教育的倡导者们认为,分享知识是大学的首要使命,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高等教育将为更广泛的人群服务,而不是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这场以网络公开课引发的教育资源开放运动,不仅让国人体验到世界高水平教育带来的学习乐趣,更让很多人对开放教育的理念与教育模式产生新的认知。对中国教育机构而言,这场开放教育热潮或许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郝克明会长指出,开放教育就是要尊重人终身学习的权利,体现终身学习思潮中关于公平、全纳的基本理念,这与我们当前倡导的教育公平不谋而合;开放教育不仅要提供一种全新的教育范式,而且要凭借信息技术的巨大潜能,搭建起开放、灵活、突破时空的全新公共学习服务平台,这又与我们倾力打造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
显然,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跨越时空、多媒体刺激人们视听等多种感官、资源供给既能“无穷大”也能“无穷小”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开放教育有了更深远、更广阔的内涵空间——强调的是教育理念、教育对象、教育机会、教育资源、教育模式乃至教育过程的全面开放。开放教育理念对基础教育信息化也具有启迪,将会给其带来深度发展的契机。
目前,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已进入深水区,资源的共建共享、关注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国家在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时多次提及的内容。早期信息化建设时,人们更加关心的是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和硬件的部署,设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低、发展不平衡。“重设备、轻资源”、“见物不见人”等现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始终存在。开放教育理念虽然是从高校移植而来,但其开放灵活、共建共享、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却是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值得借鉴的。在开放教育的启迪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会变宽,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学习兴趣和质量会提高。当然,开放教育最为核心的还是理念的开放和相关机制的开放,真正地从关注“物”到关注“人”,从关注工具和手段的变革到关注教学方式和教学关系的变革。
技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态环境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谁是开放教育的主角?英联邦学习共同体主席Asha Singh Kanwar教授和美国阿波罗教育集团董事兼首席执行官Gregory W.Cappelli给出的答案都是:教师和学生。纵观海外,英联邦学习共同体、美国阿波罗教育集团旗下凤凰城大学称得上是开放教育的翘楚。Asha教授介绍说,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开放了27门课程,既有印刷体的,也有网络版的,针对赞比亚等非洲国家,帮助那里的教师接受课程培训。Gregory先生,称凤凰城大学有36万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量身打造一个学习计划——凤凰城的教师们潜心研究学生需要学习什么、能够掌握到哪些技能、某一种工作会需要哪些技能。
这让人不由地联想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这关系到我国能否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个性化教育、适应性教育、全纳式教育将是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在论坛间隙,笔者采访到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张铁道。当问及技术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时,张副校长形象地举例说明:如果学生习惯用“听”的方式学习,那我们就多提供给他音频教育资源;如果学生用“看”的方式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我们就采取播放视频课例的方式,让他更有视觉直观感;如果学生没有大把的时间在课堂上学习或者需要在公交车、地铁里温习,我们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充分占据学生的碎片化时间,让他们更灵活地学习。技术的功能即在此处,善莫大焉!
回顾中小学校亦是如此。学校软硬环境、文化环境,学校中的各色人群,各种课程和教育主题,都可以视为一种教育生态环境。不同类型的技术应用在学校生态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动力。如果将技术作为独立单一的对象看待,就将这种差别抹杀了,并且不能够抓住学校环境中技术应用的本质。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重视不同类型的技术应用,以及它们与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二十年前,学生可能只在三个地方活动:教室、家和操场。但现代的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学生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虚拟生活中,都可以随时随地在任何场所进行活动。信息技术已然成为学生学习和活动环境的自然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更贴切地将信息技术作为现存教育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对待,并且在如何教育学生以及如何有效地将技术与教育进行融合等问题上改变现有观念,这需要每一个教育者深思熟虑。
当新技术层出不穷时,我们应遵循的技术观是什么
本届论坛还有两个令人眼前一亮之处:一是邀请到美国新媒体联盟首席执行官LaurenceF. Johnson到现场,分享地平线项目十年反思;二是北京开放大学首次发布经新媒体联盟授权的2012年中文版《地平线报告》。
地平线报告因创新式地以“预测”的方式,展现新技术的使用前景而备受国内外研究学者瞩目。我刊也曾经数次专题报道,在受众中引发强烈反响。Jon Baggaley是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荣休教授,他充分认同地平线报告的创新价值,但也指出应该吸引全球各国更多成员加入地平线报告评估团,而不像现在这样绝大多数来自北美,只有均衡各个地区,才能使报告更有全球代表性;同时,应借鉴盖特纳技术发展模式,来理智看待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对待新技术还应考虑国别差异。
盖特纳技术发展模式认为,任何技术都会经历狂热追捧期、衰败期和理性发展期。正如Jon教授讲到的广播电视这种技术媒体,在上世纪60年代非常热门,到90年代,网络取代了教育电视,后者逐渐走向衰败,但目前又有了稳步上升的端倪。Jon教授借用了一个词“破坏性的创新变革”——“在技术革新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任何一种技术可以自诩为最好的技术。技术创新就是不断地抛弃旧技术,又不断地使新技术成为明日黄花。”
这触动我们思考:当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应遵循的技术观是什么?
教育不可能回避技术浪潮的冲击。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者见证了太多的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潮起潮落,从幻灯片到投影,从录音到电影再到电视,都如过眼烟云般离我们远去。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喧嚣与热闹背后是冷峻的教育现实——若干年来的教育并未因为技术的进步而有所改观,教师仍然一如既往地延续传统的教育经验。追根溯源,在于我们对于技术的认识或许狭隘地局限在作为“物”存在的一面,而忽视了其背后“人”以及“过程”的重要性;在于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何种技术最好”,而忽略了学习如何被改进,以及在技术的背景下,每一名学生如何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频繁更新换代的时代,想摆脱技术的影响是不现实的,实际上,技术完全可以为我们很好地服务,可问题在于,我们必须明白想用技术来实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教育的最高使命是促进和提高各类人群学习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应用技术也应以促进和提高各类人群的学习质量和效益为目的。这是根本问题所在。
对于新技术的取舍,重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因为没有错误的技术,只有错误的选择——只有适应教育教学应用需求的实用技术才能真正有效发展,只有能够与学习深度融合的技术才是技术选择的王道。
2012国际远程教育论坛已闭幕,围绕着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开放教育资源、新课程改革、学习方式变革等问题,本刊将以研究者的思考态度置身其中,继续关注并深入探讨。在即将到来的2013年,本刊将以新视野、新思维,呈现前沿研究成果,碰撞新锐观点,深度剖析教与学,聚焦技术背后的“以人为本”。敬请期待!
1.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 郝克明
2.北京开放大学校长 胡晓松
3.英国开放大学副校长 Alan Bassindale
4.英联邦学习共同体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Asha Singh Kanwar
5.美国阿波罗集团董事兼首席执行官 Gregory W.Cappelli
6.新媒体联盟首席执行官 Dr.Laurence F. Johnson
7.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春田分校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系主任 Rassule Hadidi
8.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荣休教授 Jon Baggaley
9.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持续教育及终身学习研究中心”总监及首席研究员 张伟远
10.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王一兵
11.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 张铁道
12.2012国际远程教育论坛现场
供图\北京开放大学王军 殷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