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网易公开课到基础教育的开放教育资源

2012-04-29李岩陈杰李晓坤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意愿个体

李岩 陈杰 李晓坤

“2001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MIT OCW)活动,通过网络系统大规模地开放和共享校本课程资源,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Movement,OER)的理念有点“逆潮流而动”,虽经历波折但现如今已是风生水起。2003年,我国部分高校引入OER,建立了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组织(COER)。2010年11月1日,网易门户网站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一时间,开放教育资源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话题。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不仅“煮沸”了高校,也“搅动”了基础教育。重庆和广州等地的学校相继开展的“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算是基础教育对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一种呼应。开放、免费地享用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打开了基础教育发展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遐想”空间。但要有效、持续地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开放教育资源环境下的学习,我们有必要对其实施的条件做一番梳理。

知识共享的理念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在2011年4月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公开课程材料在这个市场驱动的世界里看起来似乎是反常规的,它不符合当今崇尚物质的价值观潮流,但是实际上它却和我所认为的麻省理工学院最好的信念是一致的,那就是‘创新。公开课程材料表达了我们的信念,即教育是可以通过不断扩展接触信息的途径并不断鼓舞更多的人参与来得到发展的。”简而言之,当今时代知识共享更加互惠,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创新力量。

共享、共创、合作

开放教育资源基于“开放”的理念,在开放中我们“共享、共创、合作”。因此,知识不再是永恒、静态的“真理”,更不是权威者发布的。知识作为个人或组织实践经验的展示,在共享中呈现个性化的建构与阐释的过程、方法。开放教育资源因共享而产生对话,通过对话促进相互理解,在传播和分享中,知识得到共享、创生。“开放”的理念还蕴涵着“合作”的思想,通过自发的合作,教育者、学习者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在教育问题的解决中贡献自己的智慧。

个人和组织共同受益

开放教育资源对每一位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意味着,它给予自己表达专业能力的舞台,促进教师教学实践研究、新技术系统应用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透过开放教育资源平台,教师和学生个体知识外显,师生之间交流和合作成为可能,教师的学术魅力得以展示,个人声誉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同时,共享让个体外显的知识在组织中不断类化、内化,这有助于学校展示风采、扩大名声。开放教育资源可以让师生共同发展,个人和组织共同受益,它共享、开放的理念让教育展现价值,让教育在良性循环中不断发展。

显然,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开放教育资源环境下的学习,首要的是基于“知识共享”理念和价值的认同,否则它可能很快就会苍白无力、无法持续。

技术系统的特征

技术系统是实施开放教育资源的基础,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它主要包含:一组开发、学习和管理的工具;一套开放的课程内容资源体系;技术系统的标准和开放的许可协议。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水平与高校尚有一定差距,因此,考察技术系统的基本要素——工具、平台、内容、标准和协议,将有助于描绘符合开放教育资源理念,且适合基础教育的技术系统的概貌。

工具和平台

开放教育资源技术系统必须是一个支持开发、学习和管理的系统,因而它要提供一组相互衔接的工具。软硬一体的资源采集编制工具,元件装配式多媒介(演示文稿、视频、教案、习题等)资源合成工具,可以用来简化繁杂的开发工作,增强资源的表达力。检索、浏览、编辑、日志、报告、交流、学习社区等学习工具是“知识共享”时代学习者的必备,增添视频会议、知识构建图、多媒体批注、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工具,将使学习得到更强、更好的支持。学习终端的硬件形态正日趋多样化,移动、触控、智能的手机、平板电脑、PDA等将成为主角。

开放教育资源基于互联网运作,也就是说,技术系统中的工具应用离不开平台,充分利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不仅共享技术优势,也可有效降低系统的成本。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平台,让知识离我们“更近”,让获取变得“更容易”,这为师生间交流和知识的“生长”创造了可能,因而技术系统的平台选择很重要。目前,被大量使用的国外开源平台有Moodle、Cvlaroline,国内的开源平台有Learnsite和vitools,当然,对于那些以视频内容为主的开放教育资源,主流的互联网视频网络平台如Youtube、iTune U、优酷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内容、标准与协议

开放教育资源技术系统的关键仍然在于提供优质的内容。它可能是数字化的教材、教学案例、课件、讲座、习题……但它必须是一套可编辑的“开放”资源。内容的难点在体系化的构建,这首先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秉承“共享”的理念,延续既有的“共享”模式和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才有可能形成体系化的内容资源。其次,这是一项非常技术化的系统工程。因为如果不设定资源分类标准,缺乏主题标签约定,数据属性不规范,内容急剧增长后将导致资源组织管理的混乱,无法检索,难以交换数据,学习者就无法使用资源。采用共同的标准才可能建设“共享”的知识仓库,遵循相同的协议,知识才能在链接、检索、转译中“共享”起来,这是“开放”对技术系统的基本约束。

对个人意愿的挖掘和激发

技术系统为“知识共享”提供环境和平台,开放教育资源和实施教学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共享”活动中来。参与者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分享者,也是知识的获取者、对话者,但这似乎不那么容易。观察互联网的资源共享不难发现,一些专题论坛、主题社区、Wiki等人气很旺,众多参与者积极地、无私地分享自己的个人体验、感受和思想观念,这里就是“知识共享”的乐园。但反面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基础教育中的个体——教师、学生是否可以走进“知识共享”的乐园呢?个人意愿对此影响深刻。

挖掘教师意愿

开放教育资源环境下,教师有可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习的指导者,在学生需要时提供指导和支持。为建设开放教育资源环境,教师可能会参与到开放教育资源的制作过程中。这些工作需要耗费教师个体大量的时间、精力,有些甚至还需要不小的花费,多数教师并不乐意参与。那么,持续投入“知识共享”的教师会是怎样的意愿呢?

教师个体持续分享知识的动机大体可以从内心态度、外部响应两方面来看。长期倾心于“知识分享”的教师,内心的态度多为有兴趣和责任感的,他们乐于外显自己的经验,乐于用知识去帮助别人,来获得一种恬静的快乐和满足感。然而教师生长在社会中,有些以声誉或报酬等外部响应为动力,通过“知识共享”获得话语权、权威身份、较高的地位,这种情形非常普遍,可以理解。我们需要呵护教师个体内心的积极态度,同时更要挖掘教师意愿,认同那些外部响应合理、适度的个体意愿,让更多的教师投入到“知识共享”中来。

激发学生意愿

随着技术发展,教育2.0时代已经来临,教育云等概念的引入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时代—— 一个学生可以自我地进行知识延伸的时代。教育者可以利用Wiki、Blog、Moodle等技术工具高效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开放的学习资源,学生也可以从网络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但是“知识共享”只是提供了学习的可能,学习发生的重要前提仍然是学生的主体认同。在开放教育资源环境下,个体借助学习工具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进程,在“知识共享”平等、便捷的对话氛围中,学生将深刻地理解并建构知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内心态度主导着他们的意愿,甚至决定其行为。因而,要激发学生纯真的学习情趣,让其心怀无瑕的学习目的,充分利用开放教育资源环境快乐学习。在自主建构与合作分享中,学习不再仅仅是一个分享的过程,也是与同学和教师的对话,是开放性生长的过程。

在组织环境中滋养与构建

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仅仅是个体行为。教师、学生一般都隶属于学校之类的教育组织,在组织中展开教育活动。前述“知识分享”的理念指出,“知识分享”有助于师生个体的知识外显,并通过“共享”、“对话”促进教育组织内化为“共识”,这种知识流动和生成机制一旦形成,将会给教育带来良性的循环,组织环境在机制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滋养“知识分享”的动机

以学校为组织的尺度进行观察,基础教育领域的组织中知识共享并不理想。不少情况下,学校优秀教师的个体知识、经验丰富优质,但别人常常难以“接近”,更无法“获取”。这是因为,学校等教育组织中知识的传递、共享存在着障碍,其中存在技术系统的影响,但更为主要的问题在于“知识分享”的动机不足。除个体意愿外,组织环境对个体“知识分享”的动机有显著的抑制或激扬作用。学校需要从改善师生知识分享的过程入手,放宽行为控制,提供技术支持,这将滋养师生个体的“知识分享”的动机。比如,开放学校学术交流的网上平台,鼓励师生建立网上社区,赋予发布资源的权限等。唤起师生在组织环境内“知识分享”的动机,才有可能让学校的开放教育资源教学实践顺利进行。

构建教育资源的“生态圈”

开放教育资源可以说是“生得风风火火,死得悄无声息”。没有开放的交流、足够的参与,开放教育资源就难以构成“生态圈”,它就难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生物圈理论告诉我们:在一定的时空中,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断演化并向前发展。学校等教育组织应协调、投入,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开放教育资源的环境,构建开放、共享、合作、对话的生态环境,打通对话的链路,促成师生间、个体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交换、流动,让身处其中的每个成员共存共荣。

综上所述,开放的技术系统,积极的个体意愿,和谐的组织环境,是基础教育实施开放教育资源环境下学习的必要条件。由于知识本身并不能够自动实现公开和共享,需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机制加以促进,而共享动机、组织环境及技术系统之间的协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机制的效力。我国基础教育量大、面广、层次多样、差异较大,因而实施开放教育资源环境下学习的具体情况会十分复杂,我们需要结合区域实际稳步探索。基础教育应当借鉴“知识共享”的理念,促进建立起平等对话、“共享、共创”知识的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氛围形成,通过区域性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发挥技术服务教育的功效,提升教育组织与个人在“知识共享”中的互动和互惠,为基础教育发展凝聚更加多元的力量。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安徽淮南一中 安徽淮南一中)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意愿个体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