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视率电视剧的地域文化探析
2012-04-29王思梦
王思梦
摘要:步入50周岁后的中国电视剧即将迎来她的“后现代”时代,与电影不同的是电视剧一直占据着收视群体最广、收视率覆盖最大的先天优势。随着大众文化品位的逐渐提高,观众对电视剧的审美要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尤其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上。收视群体的庞大和复杂注定了拍摄电视剧前期选取题材和制作过程中难以规避的地域文化特色问题。如何利用地域特色使得电视剧最终达到收视与审美口碑双赢是本文分析和解读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地域特色;收视率;电视剧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2-0088-02
时值2012年尾,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电视剧诞生以来一路走过的收视率历程。首先让我们回到2008年是中国电视剧诞生50周年,从1958年播出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到2008年的这50年间,中国电视剧经历了从孩童时代的摸索到青年时代纯熟的成长过程。据不完全统计,从1958年首播电视剧到1976年的18年间,全国仅播出电视剧180多部。而在2003年,全国电视剧产量为489部、10381集,首次超越万集。这一数据到了2010年,更是激增到年产量1.48万集,播出时长占到总播出时间的37%,为最近五年来新高,稳居世界第一。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电视剧制作市场的繁荣并不能代表电视剧播出乃至被接受的看好,综合过去3年的电视剧审批数目和已播出数目来看,近半的电视剧在申报备案后并没有按时生产出来,而每10部中只有一部制作出后能有播出平台,国内电视剧市场已近饱和。
近三年来国内电视剧经审批与实际播出剧集之间有着非常悬殊的差距,10︰1的播出率让一些制作水平差强人意却还坐等切分电视剧利润回报蛋糕的投资商们打错了如意算盘。可是,老百姓离不开电视,电视离不开电视剧,按照每集50万的投资,2010年国内电视剧总投资共计67亿,比2009年增长近10亿。2010年中国广播电视总收入超2190亿,而电视剧给电视台至少带来了300亿的广告收入,国内电视剧的高回报和低水平的尴尬博弈由此产生。2011年,中国电视剧已经走过了近53个年头,如何有效提高电视剧的审美水平和播出率、收视率,是当下亟待研究并解决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首先,我们要从现有的电视剧收视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策略,从本质上创造国内电视剧制作与播出的双繁荣景象。例如,从收视率角度,我们以2010年的热播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和《外地媳妇本地郎》为例,排除区域相互之间接收不到频道的情况,在同样的播出周期之内,前者在北京地区和上海地区的收视率就大相径庭,后者仅在广州地区收视有所斩获,这样的结果不能不让我们思考至一个关乎区域差异之于受众收视口味和习惯的层面上来。诚然,影响电视剧收视率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将综合大量的研究数据分析并证明——地域文化,即是影响电视剧收视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影响电视剧收视率的重要因素——地域文化
我们都知道每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都会统计出较为精准的收视数据列表,就拿2009年的春晚为例,据AC尼尔森公司的数据调查显示,辽宁:88.9;北京:73.2;上海:17.4,不论是综艺晚会还是电视连续剧,变的是节目类型和内容,不变的是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收视口味。为近一步了解这种地域差异对电视剧收视率带来的影响,让我们分析一下2010年三个月份全国12座大中城市排行第一的电视剧收视率列表。(如表1,收视率<5%,视为无效“——”)
再让我们选取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电视剧在同一时间段于几个不同地方播出的收视列表。(如表2,收视率<5%,视为无效“——”)
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和频道数目的增加,往日的《渴望》、《射雕英雄传》现象已不复存在,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不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国产电视剧创作领域在涌现了大量题材剧、精品剧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由地域文化孕育的不同流派。这种现象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瞩目。从2005年开始的献礼剧一直延续到现在的谍战剧、从粗制泛滥的古装剧到愈演愈烈的穿越剧、又如以《四世同堂》、《编辑部的故事》为代表的“京味”剧、以《婆婆媳妇小姑》和《上海的早晨》为代表的“海派”剧、以《关中匪事》、《关中秘事》为代表的“陕派”剧和以《刘老根》、《乡村爱情故事》为代表的“东北”剧等等。随着大众文化品位的逐渐提高,观众对电视剧的审美要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尤其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上。不论是春晚还是电视剧,大南大北的受众欣赏偏好越来越显著,从表1中我们大致看到了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之间的收视偏好,表2则对比的更为清晰。在表1中,三个月份的北京电视剧收视第一位均以家庭伦理剧为主;而广州则以轻喜剧、武侠剧为主;重庆地区则偏爱情感厚重的历史剧。如果选取北京、上海、沈阳、广州、西安分别代表我国华北、华东、东北、华南和西部地区,表2的对比则更加一目了然。《乡村爱情故事》是一部以反映东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乡村电视剧,它在沈阳地区的收视率为21.41%,逐渐南下,逐渐递减。这和电视剧题材内容的地域性是分不开的,沈阳观众接受反映东北农村生活题材的电视剧显然要比广州观众来得容易,且更易产生剧情上的共鸣。
近年来,随着各地方电视台相互之间竞争的激烈,上星卫视盲目追求收视率而不断上演的撞车闹剧,购买电视剧集已经不再是电视台播出电视剧的唯一渠道。“自制+联合”成为了诸如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安徽卫视等较有实力电视台的有力选择,依托于本土文化特色题材的电视剧也越来越受观众们认可和喜爱。因为这种区域创作风格流派的产生既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同时更是由区域的相对独立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文化特征的差异所决定的。所以,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电视剧的涌现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沉淀,也是当今文化发展的必然。“正是这种地域性使电视剧不再是仅供人们消遣的娱乐品,而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和标志。[1]”
二、影响电视剧收视率的其他因素——整合营销
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可能出现叫好却不叫座的现象,因为它恰好被安排在上午或下午的工作时间播出;而一部哗众取宠的粗制电视剧却极有可能因为被安排在晚上黄金时间播出而收视率飘红。因此我们说,影响收视率高低的因素除却地域文化之外还有诸如:编播时间、频道效应、营销策略、受众特征等等。如何将庞大的电视剧集进行有效的整合营销、科学播出,是对电视工作者们提出的一个严峻挑战。《我的团长我的团》凭借前作《士兵突击》的闪耀光环未制作完成便被各大上星卫视争抢全国首播权,混战的结果是双方两败俱伤,一时成为了电视评论界内谈论一时的笑柄。营销策略的得当关乎一部电视剧能否坐稳首播乃至二轮播出的第一把交椅,近两年来,各地方频道在注重打造自身频道品牌的同时,也开始对首播剧的前期宣传做足了功课。另外,类型题材的选择和受众的特征也是影响一部电视剧收视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如图1所示:
图12010年获准发行的国产电视剧题材分布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三、探析电视剧高收视率之前景——求异与趋同
传播学领域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词汇:受众本位。如何体现出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一直是传播学更是广播电视媒体想要表达的意愿。怎样创作出高收视率,同时又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精品剧集,怎样把地域文化与电视剧制作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于地方文化特色中求异、于奉献大众以精品上趋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在题材内涵上做精,在编播方法上做巧,在宣传营销上做大”的集制作——拍摄——播出于一身的规范性电视剧产业链的运行原则。地域文化的适当突出即是对这种创作原则的合理应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内电视剧市场不断繁荣壮大的有利环境下,以弘扬地方特色,提高大众审美水平为己任的各电视剧制作单位将承载着“把关人”的使命,以更加谨慎、更加负责的态度为广大观众制作出更多的精品剧集。
参考文献:
[1] 吉平.“陕派”风格电视剧初探[J].电视研究,2006(7).
[2] 周勇,刘梦逸.试析央视高收视率电视剧的收视特征与受众需求[J].电视研究,2010(12).
[3] 张新民.从电视剧看地域文化与频道形象[J].视听界,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