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元区解体?

2012-04-29刘西曼

IT经理世界 2012年12期
关键词:贸易赤字赤字欧元区

刘西曼

随着希腊危机的发酵,葡萄牙、西班牙甚至意大利都被逐一送进了ICU(重症监护室),欧元的地位似乎也岌岌可危。在这个档口,唱衰欧元也是人之常情,甚至,今天唱衰的人和当年鼓噪者本就是一拨人。

那么,欧元的成立到底有没有价值,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是否会因此中断?欧元如果遇到重大挫折甚至欧元区解体最终的动因到底何在?

欧元区一体化幻象

货币发行权当然是一种核心竞争力,这是毫无疑问的。

当初,之所以成立欧元区,其核心背景在于:冷战结束后,欧洲事实上已经没有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对手,美国从萌芽变成了更为单一的经济竞争者,而美元的统治性地位让欧洲国家处于劣势。在这种大背景下,法德为核心的欧洲国家希望通过联合,形成经济上更强的竞争力,无可厚非。某种程度上说,东西德的成功统一,也鼓舞了当时的主要欧洲国家——这么困难的融合都可以解决,欧洲一体化至少在货币上的一体化进程也应该是可行的。

事实上,欧元区刚刚成立的阶段,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全球的地位日渐升高,成为美元之外的第二大储备货币,甚至逼近三成市场份额,对美元也在长期升值过程中。

但是,这背后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欧元对于欧元区整体性利好,但欧元区的内部却存在着重大的结构性不平衡,它们之间的矛盾远非“人民内部矛盾”。这种矛盾集中体现在德国、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内贸”出口顺差国和其他逆差国之间。欧元区内部的竞争力差异,让德国等国家不断获得贸易红利,而其他国家则不断出现贸易赤字。

在欧元没有统一的时候,德国马克极为强势,意大利里拉等则相当弱势,竞争力强的国家的货币会自动升值,而竞争力弱的国家则会不断贬值,从而对冲掉一些贸易赤字。而欧元成为统一货币之后,那些弱势国家等于放弃了货币贬值的权力,放任贸易赤字不断增长。

当然,贸易赤字增长还不是问题的全部。问题在于,欧元区内部还有很多别的问题,比如过高的福利导致普遍性的财政赤字的时候,金融机构和政府没有从根本上寻求解决之道,也没有控制赤字,而是通过不断增长政府债务、金融机构杠杆来实现高消费。

最终,是债务“危机”倒逼出来了所谓的欧元危机:弱势国家本身无法解决过高负债的情况下,又没有货币贬值权,只能希望欧洲央行加大支援,开闸放水——和美联储的政策一样。问题是,就算欧洲央行同意开着飞机撒钱,那些赤字还是依然会增长,欧洲央行未来就需要不断印钞……而这,既有通胀的风险,更会以另一种方式削弱欧元。

因此,我们看到,欧元的一体化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个幻象。

结构性矛盾近乎无解

其实,欧元区面临的这种矛盾并不鲜见,中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众所周知,中国的区域贫富差距巨大,恰如欧元区内部的经济梯度。处于生产力领先位置的东部地区(相当于欧元区的德国、奥地利),从改革开放阶段的政策红利,到利于贸易的地理红利,再到传统的人口优势……自然可以有更强的竞争力;而在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自然处于劣势。

与欧洲不同的是,中国通过分税制改革,让中央政府获得了大量的财政资源,通过二次分配的方式补贴西部,虽然效率不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东西部差距的扩大趋势。

而在欧洲内部,虽然各个国家的文化有很多相容之处,但毕竟是不同的国家,不可能在短期内真正形成统一财政。就算是形成所谓的统一财政,相对发达的国家真的愿意补贴相对落后的国家吗?我看不会。

目前,德国最热衷于鼓吹统一财政,但是,其真正目的也不过是希望限制希腊、西班牙等国家的赤字,而不是给其补贴。按照德国的方案,唯一的结果是,欧洲内部的贫富差距会日益加大,结构性矛盾会更加突出。如果不按照德国的方案,则西班牙、希腊等国家的赤字会不断增加,倒逼德国伸出援助之手。

理论上说,这种结构性矛盾近乎无解,事实也是如此,金融危机后,直到目前,德国的经济一直保持比较健康的增长,而“欧猪5国”则逐一陷入困境。从这个意义来说,瑞士、瑞典等强势国家无需加入欧元,英国则不想放弃货币发行权,都是正确的选择。

猜你喜欢

贸易赤字赤字欧元区
澳大利亚10月份贸易赤字15.41亿澳元
2013年巴西化工贸易赤字创纪录
欧债危机引发的欧元区危机
互信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