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着美丽中国前进

2012-04-29铁铮

绿色中国 2012年12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文明环境

铁铮

一个伟大的号召从人民大会堂发出。

一个伟大的目标树在了中国人的心中。

美丽中国,成了全中国人民的可感、可知、可触摸的美丽愿景。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13亿中国人向着美丽中国前进、前进、前进进!

在我国,对生态、对环境、对资源,经历了一个从无意识、忽视、轻视,到意识、正视、重视的过程。

从确立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到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萌芽,日益成熟。

毛泽东倡导让祖国很美丽

岁月荏苒。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逐步形成。

战争年代的弹雨腥风,革命时期的你死我活,中国共产党一心带领人民大众推翻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建设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老一辈的革命家们有着朴素的生态理念,毛泽东还曾提出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等论断,陕甘宁革命老区也有可圈可点的林业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发出的“绿化祖国”号召,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行动指南。中国林业教育学会理事长杨继平的著作中记载,毛泽东多次在中央重要会议上提出,实行大地园林化。

1958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

“农村、城市统统要园林化,好像一个个花园一样,都是颐和园、中山公园”。

1959年3月,《人民日报》正式发表“实行大地园林化”的指示。

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只是表现形式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

全球性的环境保护在1972年进入了新的阶段。其标志是第一次国际环保大会——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举行。

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我国派出了30人的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周恩来特别指示:“要通过这次会议了解世界环境状况和各国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状况和各国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并以此作为镜子,认识中国的环境问题。”

中国也开始意识到了需要认真对待发展中遭遇的环境问题。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次年国务院正式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连续三年下发了相关文件。此后,中国不仅成立了专门的环保机构,还把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而作为执政党的重要执政方针,十五大报告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此时的中国,人口众多,困难重重,生态恶化,环境失衡,资源枯竭。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面前。

从难以顾及环境问题,到开始重视环境问题。这对中国而言,是一个进步。

绿化祖国要一代代坚持下去

一代伟人邓小平,在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中功不可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建设理论。

在他的倡导下,生态保护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1978年3月,我国在第三次宪法修订中,明确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把环境保护上升到宪法的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出台。1983年12月,环境保护正式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人口众多,是中国环境问题的特殊性之一。邓小平努力让人们认识到“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他重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曾多次强调:“中国的国情要求我们注意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加强保护和改善环境,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尽管实现起来很难,但中国还是为此努力着。

1981年夏天,特大洪水灾害引起邓小平的关注。他指出:“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不仅要搞,而且要大搞”,“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

在他的倡导下,当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植树播绿成了公民法定性的义务。

从那时起,每逢春天来临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植树,在全社会倡导植树、爱绿新风。

生态安全、生态建设渐成热词

江泽民同志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他相继提出了“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等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概念,并且进一步将内涵更加明确。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的提出,是一个显著的标志。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江泽民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们倡导的发展,既要考虑到当前利益,又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他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中国要走的道路,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道路。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一个显著的进步。江泽民明确提出了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思想。他强调:“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他认为,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就是要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把握自然规律,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科学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

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倡导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的思想。他强调,环境保护不能单纯地依靠政府,还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动员公众参与,使环境保护工作形成社会合力。1998年,他在一次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鼓励群众参与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

中国政府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提及生态文明。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说,“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

2005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要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2006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要求“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并对其主要任务作出部署。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我国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概念写入党代会报告,生态文明的理想第一次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到新高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

十八大报告独立成篇论述生态文明。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系统化、完整化了,上升到了理论高度。这是我党对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一系列战略思想方针的再概括和再升华。

曾经的单一、行业性、专业的行为,如今扩展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使命。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明确: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景更加诱人:美丽中国。四个字的词语,为人们描绘的却是一幅实实在在的画面。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激励、感召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各方面,就不是某一方面,某些方面,而是方方面面;全过程,就是自始至终,每一个环节;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更加明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更加清晰: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更加得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更加深远: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美丽中国,已经启航

从“与天斗,其乐无穷”,到意识到“与天斗,其乐无,穷!”这是一个进步。

从人定胜天,到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触摸的美丽中国,中国人民在党的执政理念不断引领下阔步前行。

什么是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用了天蓝、地绿、水净三个具体而形象的词汇表述。空气、水、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生态环境的最重要的要素。这些阳光、温馨、充满诗意的词汇,为人民描绘出了未来的中国:

清澈见底的河水,充满负氧离子的茂密森林,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草原……绚烂春花,百鸟鸣叫,明月高悬,星光闪烁……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负责,对全球的生态安全负责。

天蓝、地绿,水净,靠什么?当然要靠你、我、他的共同努力。

美丽中国,已经起航。尽管前面会有惊涛骇浪,会有礁石险滩,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一定能够到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彼岸。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责编:耿国彪)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文明环境
环境保护
请文明演绎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漫说文明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