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进补六问
2012-04-29张金燕
张金燕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农历上习惯将这一天作为冬天的开始。这是人们一年中进补的最佳时期。“冬令进补,春来打虎”,这一养生俗语在江南一带十分流行。
进补,曾经是富贵人家的专属养生方法,现在渐渐平民化,俨然成了城市人群的时尚选择,甚至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然而,有很多问题,其实是应该在进补之前就搞清楚的。归纳起来,一共有六大问题。
疑问1:进补一定要在冬季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提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进补?如果是大病初愈,身体赢弱,或者有些慢性病纠缠,如月经不调、闭经、慢性胃炎等,需要通过补益的方法来治疗,则大可不必等到冬天再来进补,一年四季都可以对身体补益。
如果身体没有特定的病痛,仅仅是为了给身体积累些营养,让身体休养生息,那么选择冬令进补是比较合适的。冬天,万物收藏,为来年蓄积能量,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这一季节的身体状态一般比较沉静,非常适合休养,所以,冬天适度进补,是有道理的。
总之,无论是什么季节,都要根据身体状态来决定是否要进补。身体若有需要,不必拘泥季节。
疑问2:选择药补还是食补?
说到进补,很多人就会想到药房中那些名贵的药材,人参、鹿茸、虫草、蜂胶,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补益药物。进补,一定要吃这些药物吗?当然不是。
药补不如食补,合理的膳食本身就是对身体最好的补益。我们日常食用的谷肉果蔬,合理搭配,营养丰富,气味平和,适合于所有人。许多食物本身就可以入药,如山药、薏仁,健脾利湿,木耳、核桃,填精益肾,杏仁、白果,化痰止咳,肉桂、茴香温阳散寒,等等。理论上说,所有的食物都可以入药,针对不同的体质与病症,发挥纠偏疗疾之效。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有温中养血,祛寒调经的良效,有人将这个方称为秋冬进补的第一方,很有道理。再如甘麦大枣汤,是治疗脏燥(相当于更年期综合征)的名方,其组成药味是甘草、小麦与大枣,也都是药食同源之品,现在有人将甘草粉加入面粉,再放入几颗大枣制作成甘麦大枣馒头,可谓善用古方的养生达人了。
此外,我们常饮的茶,也有很好的养生功效。一般来说,花茶都有舒肝解郁的作用,如茉莉花、玫瑰花、合欢花等,月季花、红花有活血调经的作用,金银花、桅子花可以清热泻火,荠菜花、扁豆花可以利冰渗湿。绿茶一般可以清热解暑,红茶温胃健脾。四季饮茶,一般讲究春花、夏绿、秋青、冬红,青茶指乌龙茶,其性质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
当然,如果进补是为了调理慢性病,还是要辩证用药的,但未必是名贵药。常用的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的药物也是平常之品,如黄芪、党参、当归、芍药、熟地、黄精、肉桂、生姜等。
疑问3:膏方是瑰宝还是噱头?
冬令进补,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膏方。膏方俗称“膏滋药”,是中医治疗慢性病的一种传统剂型。膏方一般以补益药为主,配合健胃、和胃的药,加入胶类,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经过熬制而成。对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产生体虚、更年期综合征、闭经等慢性病,膏方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调理剂型。
冬日天寒,阳气潜藏,用膏方略施补益,虽然功效稍缓,但是一种稳妥的功夫。名医的膏方配伍严谨,用药动静结合,补而不滞,繁而不乱,再加上颇具功力的脉案书法,很有美感,从这点来说,中医的膏方堪称瑰宝。
近年来,由于养生观念的普及,膏方更是倍受青睐。每值冬令,许多中医院的门口会有排成长龙一样的队伍,等待医生开出一剂膏方。或许是迎合人们进补的心理需求,现在的许多膏方却渐渐失去了辨证施治的真谛,沦落成为贵重药材的堆砌,不仅没有什么实效,而且滥施滋补往往会造成病情缠绵难愈的不良后果。个别医院或医生甚至利用冬令养生进补的观念借膏方敛财,这就更令人不快了。
提醒大家,开具补益膏方需要有经验的良医方能胜任,所以选择医生非常关键。一般来说,一剂膏方的价格也不会很高,如果你的膏方价格高昂,动辄数千元,则要加以警惕了。
疑问4:一剂膏方可以吃到底?
服用滋补膏方无可厚非,但需要适合自己的体质。在体质存在偏差时,以进补的形式纠偏是可以的,但随着体质的改变,以前的膏方可能就不适合自己了。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体质的因素有很多:
其一,疾病。平素体质虚寒的人,比较适合服有温补效用的膏方,但如果在服用过程中感冒了,表现为发热、口渴、咽痛等症,在患病期间的体质就是偏热了,需要先治好感冒再服用膏方。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虚寒体质是本,热性的感冒是标。
其二,体质改善。偏阴虚或偏阳虚的体质在调理过程中会慢慢改善,以前怕冷现在不怕冷了,以前多汗现在不多汗了,以前容易做梦现在不容易做梦了,以前经常腹泻现在大便正常了,这些都是体质改善的征象。如果体质趋于平和,以前服用的膏方就不必再服用了。
其三,气候。冬天寒冷,多宜温补。如果膏方没有服完,天气转暖了,一方面膏方可以由于存放不妥而变质,另一方面温暖的天气会造成体质的变化,由寒凉转为常态,膏方就不宜吃了。
其四,女子经期。女子在月经期不适合服用含有活血化瘀中药的膏方,除非这一膏方就是针对月经病症而开具的。一般而言,在月经期间,应停服补方。
最后,情绪。情绪也是影响体质的一大因素,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生闷气,非常容易气郁化火,如果这个时期服用温补膏方,则不啻火上浇油。所以,在情绪剧烈变动的时期,不宜服用滋补方药。
疑问5:中医外治方法能辅助进补吗?
中医补益的涵义很广,不仅仅局限于服用滋补的药膳。针灸、推拿、拔罐等方法都可以起到补益的作用。所以,在药膳进补的同时,配合施针、艾灸等方法,可以事半功倍。而且,相对于药补与食补而言,针灸、推拿、拔罐等方法只要操作得当,几乎没有副作用,属于更为纯粹的绿色疗法。
针法的专业程度较高,需要针灸医生来操作,但一般人通过培训,都可以掌握艾灸、按摩、拔罐等一部分基本技能,家庭成员之间就可以互相实施,这里介绍几个常用的补益保健穴位:
足三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重要的穴位,在外膝眼下四横指的位置。民间有一种说法:每天按摩或者艾灸足三里,就相当于每天吃一只老母鸡,说明足三里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神阙、关元:神阙就是我们的肚脐,关元在肚脐下三寸(约四横指)的位置,这两个穴位也是常用的保健穴,经常用艾条温灸,可以温暖下焦,改善体质,对有小腹冷、四肢冷、经常腹泻、夜尿多、腰酸等表现的体质虚寒的人尤其适合。
大椎:大椎穴在第七颈椎下面的凹陷中,一般来说,低头时颈后最高的椎骨就是第七颈椎了。这个穴位有振奋人体阳气的作用,可以用艾灸,也可以经常拍打,对缓解颈肩部疲劳,缓解头晕,振奋精神有很好的作用;同时,这个穴位还可以治疗感冒发热。
疑问6:多大年龄开始进补?
古语说:人过四十,阴气自半——四十岁以后,人休的精力体力等就渐渐开始衰弱了。所以,很多人提倡四十岁就要开始进补了,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否需要进补要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年轻人不急于进补。在临床上我经常遇到一些二十多岁或三十出头的人,以女性居多,要求服用膏方进补,经过诊视发现没有明显的虚象,很明显是受到养生风潮的影响,盲目要求进补的。年轻人阳气充盛,如果感到身体虚弱,也多由于疲劳所致,只要适度调整生活节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就好了,不必急于进补。当然,特殊情况除外。
人到中年之后,如果有明显的气血虚衰的征象,如长期腰酸、腹泻、夜尿多、性欲下降、皮肤萎暗、女子提前绝经、盗汗,易疲劳等等,可以考虑借助药食补益,但也要慎重进补,切忌盲目服用一些“霸道”的补品,如鹿茸、狗肾之辈,也不要轻信所谓的名贵药材,如人参、虫草之属,可以找有经验的中医就诊,请医生根据你的体质开一些调补的方药。
当然,最好的调补是调理心情,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任何补品都比不上好的心情。心情舒畅,气血自然充盈流通,再加上合理的饮食与运动,身体未必能永葆青春,但可期眉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