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病 需用儿童专用药
2012-04-29吴晔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各器官系统不断发育变化,疾病谱也和成人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儿童在用药方面与成人比较存在很多差异,儿童有自己特殊的用药需求。
儿童不是“小大人”
小儿的解剖、生理和生化功能,尤其是肝、肾、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与成人差异很大,因此其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具有自身的规律,小儿不同年龄阶段发育的变化,对药物的作用和给药剂量有极大的影响。在用药上,不能将小儿视为缩小的成人,小儿有其独特的疾病类型、剂量范围和发育阶段的特征。
首先,小儿胃肠道处于发育阶段,胃酸水平不足、pH值相对偏高、胃排空时间长及肠蠕动缓慢等,均可致药物生物利用度改变,所以小儿药物口服吸收率与成人不同。
其次,早产儿、新生儿和婴幼儿皮肤角化层薄,药物穿透性高;整个儿童期相对于成人具有较大的皮肤灌注和表皮水化潜力,因此婴幼儿以及儿童有较强的药物透皮吸收能力。
还有,近年来,小儿吸入用药逐年增加。这种给药途径的优势在于可直接将药物送到作用部位并发挥局部作用,但其也具有全身作用。发育阶段肺结构及其换气功能的变化极易影响肺内给药后药物的沉积和随之发生的全身吸收。
另外,血管内给药(静脉给药)为新生儿及婴幼儿吸收最快、疗效最可靠的给药方法,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常用药物的渗透压较高,在短期内注射可引起高渗血症,对新生儿危害很大。其他还有肌内注射给药:新生儿骨骼肌血流量小,肌肉收缩无力影响药物扩散,肌内给药的药物吸收率较低。此外, 由于可致局部感染和硬结,所以新生儿最好不要肌内给药。直肠给药:新生儿、小婴儿直肠给药可提高生物利用度,且比口服给药起效快。但新生儿、小婴儿却不宜使用栓剂,因其直肠的蠕动收缩较成人快且幅度大,使用直肠内给药容易被逐出,从而减少药物的吸收。
不同发育阶段的儿童,其肝血流量供应、肝细胞对药物的摄取以及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均与成人有差异,而与发育有关的药物代谢酶活性,是影响药物生物转化特异性的直接作用者。初生婴儿,一些与药物代谢有关的酶活性较低,致使药物代谢消除速率减慢。随着年龄的增长,代谢酶迅速发育,约在一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小儿肾脏重量与体重之比较成人大,新生儿肾组织结构未发育完全,肾功能的成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开始于胎儿器官形成期,于儿童早期完成。不同年龄肾功能的显著不同主要影响经肾脏排泄的药物的血浆清除率,肾功能差时,药物排泄慢,可致血药浓度增高。因此,应该根据肾功能建立适应不同年龄的给药剂量计算方法。
儿童的疾病谱与成人存在差异
虽然很多成人的疾病逐渐呈现低龄化,例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在儿童、青少年中患病率逐渐增高。但儿童仍有很多自己独特的疾病,例如先天遗传性疾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早产儿非透明膜病等等,都仅见于儿童患儿。针对这些疾病的药物必须经过儿童的安全性有效性观察才能用于儿童身上。疾病谱的差异也说明儿童应该有自己的专用药。
儿科超说明书用药的无奈
据我国第5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22.89%,也就是说我国有近3亿儿童。儿童患者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对于药物的需求量很大。
与上述儿童医药需求巨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儿童专用药的奇缺。儿童专用药是指适合于小儿服用的剂型(例如特殊口味的颗粒、糖浆、滴剂、泡腾片、咀嚼片等)、规格和剂量包装(小包装及小剂量)。我国现有4000多家药厂,其中生产儿童药品的只有约100家,市场上现有的3500多种制剂品种中,供小儿使用的剂型仅有约60种。由于缺乏合适的剂型和规格,我们在临床上经常把片剂分为1/2甚至1/16给孩子服用,这不但操作很困难,也造成剂量不准确、掰碎后影响口感和药效。
绝大多数药品在上市之前并未在儿童中进行临床试验,因此很多药物说明书中常常缺少儿童适应症、用法用量,有的明确写着“缺乏16岁以下儿童疗效和安全性数据”, 或者简单写道“儿童酌减”。在这种情况下,儿科医生们不得不“超说明书用药”,也就是使用超出说明书以外的适应症、年龄、剂量及用法等,如果医生们不“超说明书用药”,有些疾病的患儿们无药可医。
您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罹患疾病。假如在诊疗过程中,您遇到了医生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请理解、配合、沟通。
家长在用药中的几个误区
两个极端:治疗过度或不接受治疗
某些家长对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哪怕每天还有一声咳嗽,就不断去医院就诊、一直服用止咳药以期咳嗽完全消失才能停药,有些家长只要孩子一发烧就必须输液治疗,以上这些都属于过度治疗的极端,孩子的上呼吸道感染是需要一段时间恢复的,在恢复期只要注意休息、多喝水,咳嗽等症状会自行逐渐好转,反复就诊反而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孩子发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输液并不是万能的,对于病毒感染是没有效果的。还有一些家长走向另一极端,认为“是药三分毒”,怕药物会害了孩子,坚持不用药,造成疾病的延误。到正规的医院去就诊,与儿科医生很好的沟通才能得到更加合理的治疗和指导。
滥用保健品
作为一名小儿神经科医生,平时经常接触一些智力障碍或发育迟缓的患儿,很多家长各种所谓补脑益智药物蜂拥而上,以期使孩子尽快聪明起来,殊不知世界上还没有发明出这些“聪明药”,这些孩子只能通过后天的特殊教育使他们尽可能接近正常。很多家长不惜重金购买各种保健品,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倒不如把钱花在孩子的教育上。
中药一定比西药安全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中药比西药安全得多,他们通常会选择中药治疗。有一些疾病确实可以用中药辅助治疗,例如病毒性呼吸道感染、食欲不振、消化良等等。但治疗有些疾病时,西药是必需的。西药在上市前都经过大规模的临床药物试验,因此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是已知的,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总的来说安全性是有保证的。
有些中药也并不安全,例如治疗癫痫的“中药”中加入苯巴比妥和安定类,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中药”加入强的松。另外,即便是纯中药也不能认为是完全安全的,例如马兜铃酸可造成严重肾损伤。如果您要孩子服用中药,要定期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的检测,而且一定要到正规的中医医院诊治。
儿童慎用四类药
1.氨基糖苷类药物:我国卫生部已明确规定,6岁以下儿童应禁止使用这类药品,比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链霉素等。这些药物容易导致儿童耳聋,还可能引起肾功能衰竭。
2.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这些治疗衣原体、军团菌、支原体的特效药,往往会对儿童肝脏造成较大的损伤。如果用药的剂量大,或者用药的时间长,则可能造成肝功能衰竭、药物性肝炎,甚至可以引起死亡。
3.氯霉素类药物:这类药物目前临床上使用得比较少,但儿童使用这类药物后,可能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灰婴综合征,甚至引起儿童肝功能严重衰竭。
4.奎诺酮类药物:氟诺沙星、环丙沙星等,是目前成人使用率比较高的药物,但儿童必须慎用,最好不用。如诺氟沙星是一种对未成年人有很强副作用的抗菌药。儿童服用该药后,不仅对肾脏产生危害,而且影响软骨发育,小孩长不高。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对儿童有很强的副作用:
成人用的去痛片中的部分成分易使儿童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
新生儿使用阿司匹林易在胃内形成黏膜糜烂。
感冒通可造成儿童血尿。
超量或过长时间给孩子用药,特别是一些氨基糖苷类药物和解热镇痛药,使用不慎可导致儿童听力、注意力和生长受影响。
吴晔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小儿神经专业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以遗传性白质脑病为主的小儿神经遗传病及小儿神经临床药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