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快用“傻瓜”除颤器
2012-04-29刘祖春
刘祖春
心脏骤停,常是直接导致猝死的心脏疾病之一。我国每年有数十万人死于心脏骤停,几乎每分钟就有1人因心脏骤停而猝死,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调查显示,在心源性猝死中,约80%是由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并发症引起,有心肌梗死病史者或患有冠心病的中老年人,是发生心脏骤停的高危人群。另外,由于高血压、糖尿病与冠心病存在内在的相关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也同属高危人群。这类患者由于病史长,基础疾病多,发生心脏骤停的危险大大增加。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属于这几类人群,需要格外注意。
心脏骤停,祸起室颤
绝大多数心脏骤停为致命心律失常所致,而其中80%为心室颤动(简称室颤)。发生心室颤动后,最佳抢救时间是最初3~5分钟,每延迟1分钟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心源性猝死的生存率就降低10%。因此,如果能在第一时间解决心室颤动(即除颤),那么,绝大多数心脏骤停患者就能因此挽回生命。
但事实上,通常只有不到1%的患者有幸获救。这是因为,90%的心脏骤停病例发生在医院外,救护人员往往难以及时到达,而发病现场懂心肺复苏基本知识的人可能不多,患者身边也不像医院常备体外除颤设置,即使有,对普通人来说也过于专业,困难重重。
“傻瓜”除颤器,自救之利器
这种困境其实在相机界也曾出现过。老式相机多数携带、操作不便,后来,傻瓜相机出现,此后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自动体外除颤器,俗称“傻瓜”除颤器,便与“傻瓜”照相机类似。从上世纪70年代起,它被应用于临床,这使得在发生心脏骤停的现场进行早期电除颤成为可能。其最大特点是:使用者无须具备高水平判读心电图的能力,只要接通电源,按动放电按钮,即可完成心电图自动分析、除颤。
曾有人将该设备比做“灭火器”,这一比喻非常贴切——当险情发生时,专业人员(医生、消防员)及专业设备很难立即到达,而这时,它就和灭火器一样,成为普通人及时进行自救的“武器”;即使身边的人是外行人,也可以通过“傻瓜式”的操作扑灭险情。
因此,在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与配备灭火器一样重要。因为,心脏骤停的发生,是不会选择时间和地点的,高危人群随时都可能发生心脏骤停。另外,如果家中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者,家人掌握初级心肺复苏术,并在家中配备1台这种机器,也是非常必要的。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生命,因它而挽回。
遗憾的是,价格是影响其推广的一大障碍,目前,1台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价格类似于1台高级笔记本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