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字,不仅仅是锦上添花
2012-04-29皇浦江
皇浦江
刀剑即成,当以美日之。刀剑制作完毕,应该给它起一个美好的名字。清乾隆-御制金桃皮鞘“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夺目之处,除了工艺的高超、制作者、使用者的特殊身份外,还有这“天字”号的命名,彰显了腰刀的不俗气质和天子气象。
正如中国人起名字都有一定含义一样,刀剑命名同样能反映出它们的性格和精神。中文是世界上最优美和复杂的语言之一,因此更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中国刀剑之大美。虽然这些名剑宝刀大多淹没在历史古籍中再无踪影,但其故事和传说,正如它们不朽的名字一样,无法被时间磨灭和忘却,无数热爱者还是情愿选择相信它们曾经的存在和传说中的辉煌。古刀剑的神奇命名
刀剑之命名,久而远矣。《孙膑兵法》之《势备》篇称“黄帝作剑,以阵象之”,这应该是史书记载的最早刀剑,但并未提及剑名。民间亦传说黄帝作“轩辕”剑,实不可考。遍查古籍,孔甲似乎是最早给剑命名者,据说他是个肆意淫乱、沉湎于歌舞美酒之中的夏朝第14代君主,于在位的第9年,约公元前1871年,采牛首山之铁,铸成一剑,长四尺一寸,以古文篆书铭之为“夹”。这实在是个简洁至极的名字,严格意义上甚至不能算一个名字,因为“夹”通“铗”,本意就是“剑”,这就像给人起名叫“人”一样无趣。虽然我很佩服陶弘景的博学和认真,可他在《古今刀剑录》上对此剑的说法显然不能让人信服。因为距今约4000年前虽然很可能已经出现了青铜刀剑的雏形,但铁剑和冶铁术应该还未发明。国内迄今发现的最早一把人工冶铁制剑出土于西周晚期虢国国君墓室,却不过2900年前的事。可惜那把配有精美玉柄和松石的剑没有留下太多的文字记载,不知是否也有神奇的名称。
接下去的记载就是武丁了,商朝的第23个国王。在公元前13世纪,铸造那个被今人誉为“青铜之冠、国之重宝”的“司母戊大方鼎”时,武丁很可能顺便为自己铸了一把宝剑,长三尺,同样地用古文篆书铸上剑铭,日“照胆”。比较孔甲的“夹”,这自然是个颇具气势的名字,但我对其中的部分细节同样执怀疑态度,首先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尚不具备铸成长达三尺青铜剑的工艺;其次则仅出于一种推测:在青铜考古史里,有一个比他更响亮的名字叫妇好,也就是他的妻子。而在妇好墓中,竟出土了一把重达8.5公斤龙纹大铜钺和另一把重达9公斤的虎纹铜钺,作为一位女性实用的兵器,两者都是沉重得不可思议。但虽然她武艺超群,力大过人,兵器上仍然只刻“妇好”字样。由此看来,那时兵器还是因主人而得名。
对于上古刀剑的记载,战国时代郑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比较仔细,在《汤问》中记:“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镭之剑、火浣之布,其剑长尺有咫,炼铜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这位穆王姬满,是周朝第五代王。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976年至前922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富于神话色彩的君王之一,他的嗜好广泛——除去乐游、浪漫和酒色外,还是刀剑的热爱者。比较重要的是,“昆吾”剑的说法可以找到了旁证,《山海经》云:“又西二百里日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晋郭璞又加注释:“此山出名铜,色赤如火,以之作刀,切玉如割泥也。周穆王西戎献之。”
刀剑缘为帝王名
进入春秋后,名剑宝刀层出不穷,对于它们的各项记载逐渐详细完整起来,其命名的真实性也变得比较可靠和有据。
回顾一下《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中最为出名的两段对宝剑的记载,虽然仍有神幻的成份。
故事一,春秋晚期和战国,吴越之铜剑名动天下,一代大剑师欧冶子应越王之托,铸五剑,曰“纯均”,曰“湛泸”,曰“豪曹”,曰“鱼肠”,曰“巨阙”。
某日,著名的相剑师薛烛来到越国,勾践请其检视五剑。最先看过“毫曹”,薛烛淡淡说:“毫曹,非宝剑。真正宝剑,五色并见,没有哪一色能专美。豪曹已经僭越名分,不是宝剑。”(查遍古书,未见豪曹的解释,但其另外一个名字叫盘郢,意思是盘着的金龟子,估计剑身上是类似这种甲壳昆虫的纹理。)
再看“巨阙”,又云“此非宝剑。宝剑,金、锡和铜不会分离。现在巨阙已离矣,不是宝剑。”
“然而此剑初成时,寡人坐于露台之上,宫中有四驾马车驶来,突然冒出白鹿奔驰而过,马惊车奔,寡人拔剑指向暴走的马车。当抛上了半空的车厢跌落在地上时,才发觉宝剑的剑气已砍断了马车。此剑能刺穿铜釜,砍开铁锅,全都像切米糕一样轻易,拥有如此巨大的破坏力,寡人才命其名为巨阙。”勾践并不服气。
越王再取“纯钧”,薛烛听到后,突然正色敛衣,神态凝重。刚小心翼翼将剑从鞘中拔出,就见到其艳丽如芙蓉出水,纹理灿烂如星宿列行,光芒如水溢出池塘,剑刃像森森的断崖,材质像闪亮的融冰,一切都如此的精纯和均匀。“这就是纯钧吗?”勾践点了点头:“是的,有人要用二处富乡、千匹骏马和两座千户大城来换这把剑,你看行吗?”薛烛对曰:“不可,此剑是天人共铸的不二之作。铸这把剑时,赤堇山破裂而出锡,若耶溪干涸而现铜。雨师扫洒,雷公击锤,蛟龙捧鑪,天帝装炭。欧冶子承天之精神,使出全部解数,才铸成此剑。现在,赤堇山已闭合,若耶溪深而不测,众神不再下几,欧冶子也辞世。就是用倾城的黄金和竭河的珠玉都不能换来此一剑,区区骏马城池何足道哉!”
故事二,作为传奇般的剑师,欧冶子还与干将锻造了另外三把闻名天下的宝剑,那是楚王以重宝求得的。与越王五口青铜宝剑的区别是,楚王三剑均为铁剑。传说是欧冶子、干将凿开茨山,提取铁英,然后千锤百炼而成。楚王见此三剑之精神,龙颜大悦,询问著名相剑师风胡子“此三剑像何物?为何如此命名?”风胡子回答:“一日龙渊,二日泰阿,三日工布。”楚王又问具体何意?风胡子答曰:“想要知道龙渊,观察其形状,像身处高山,面临深渊;想要知道泰阿,观察其花纹,巍巍翼翼,像流水的波浪;想要知道工布,其花纹到剑脊而终止,像水珠不可穿在一起,若流水缕缕不绝。”
从这两段史书记载来看,古代的帝王制剑或得刀,必为之命名,或表示刀剑所寄托的宏伟理想和高雅情趣,或炫耀其神奇功能和不几来历;或记载其完美的工艺和豪华的装饰。如秦始皇帝赢政的“定秦”剑,晋武帝司马炎的“兴国”刀,南齐高帝萧道成的“定业”刀,其名称毫无例外地与开疆守土联系在一起。而汉高祖刘邦的“赤霄”剑,前秦大帝符坚的“神术”刀,晋孝武帝司马昌明的“神剑”则极尽所能地夸张其神幻超几的功能。至于吴废帝孙亮的“流光”剑,晋怀帝司马炽的“步光”剑和宋少帝刘义符的“五色”刀,则是完全描述刀剑本身的色彩和材质,显得平实很多,如同他们庸俗的命运。比较搞笑的是汉宣帝刘询,所铸二把三尺剑,一日“毛”,二日“贵”,而前者得名竟是因为这位皇帝老子脚下有浓密的毛发。帝王的幽默,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名剑宝刀中的“天地人”
历数古今名剑宝刀,可以发现命名的高潮大多集中于三个时代,即春秋战国,汉魏两晋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而唐宋元则较少记载。估计这是因为晋之前,刀剑是战场上最主要的格斗兵器,而在隋唐后,长刀、大枪等长柄武器和鞭、锏、锤、骨朵等打砸类短兵则更多地取代了刀剑在战场上的地位。
总体来说,名剑的数目要多过名刀,而且剑的名称与刀相比,少了些世俗的功利,更多充斥了精神的寓意。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从古至今,剑的地位远远超过了杀伐的兵刀。君王百官佩剑,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舆服制度的规定;士人带剑,既表明身份,又体现志向;就连普通庶民携剑,也是尚武修身的标志。
进入清朝后,史书对名刀的数量显著增多,这主要因为明中晚期后,火器开始盛行,重甲很快被淘汰,满洲游牧民族惯用的弯刀又变成最重要的冷兵器。不过,即使在清代,名剑的数量虽然相对较少,但并非没有。事实上,这个冷兵器最后的黄金时代里,乾隆御用刀剑发展到了中国刀剑制造史和命名史上的最后一个巅峰期。
据故宫专家胡建中考证,康熙年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遵旨制造了大批量上乘刀剑,其中知名者有:“莹宝、青电、银练、贯斗、流虹”等,开清代刀剑命名之先河。
胡氏认为,乾隆御用(或称御定、御制)腰刀、宝剑,是清代冷兵器的代表作,它继承了我国古代刀剑的传统式样和做法,又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和工艺水平。这些刀剑制造工期之长,标准之高,要求之严,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且工艺精细,装饰名贵,充分体现了乾隆时的奢侈和富有。
根据故宫博物院现存实物和档案记载,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共命令内务府造办处制作了四批带款识的御用刀剑。包括腰刀90把,宝刀30把。这些刀剑,每把通长都在三尺左右,刀底部近銎处镶嵌金、银、铜三丝相间的图案:一面为隶书“天”、“地”、“人”的编号,下为如意形开光和委角长方套环,外有“叩鸣、月升、剪水、霜明、凝冰”德兴、秋霜、宿铤、挥霆、转电等刀名;另一面为隶书“乾隆年制”款,下为与本刀剑名含意相吻合的图象。
以“天地人”命名器物,最早见于《史记·封禅书》:“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鼎为江山永固之兆,天、地、人则表示皇权,历代帝王常以此名贯于各类兵器之首,但如此大规模地依“天地人”序列命名刀剑者,乾隆大帝一人而已。
大几爱刀剑者,不论帝王将相,士宦学者还是庶人黎民,制作或求得一良刀时,必反复摩挲,并为之命名,或咏刀之珍借,或颂剑之古雅,彼时心迹之美妙,无异于前述帝王之各种得意。同样的,无论在史家的记载里还是在文人的抒情中,刀剑命名一直源远流长,意义不几。因此,古之名剑宝刀,大多配以美名,命名之因亦大同小异。
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韩国之名剑有“棠溪”、“宛冯”、“墨阳”、“龙渊”,其实这四个名称本是地名,在战国时是著名冶铁铸剑圣地,故此宝剑以铸剑地而得名。当然更闻名的应属“龙泉”,据说前身是龙渊,所以至今河南西平县和浙江龙泉市一直为到底正宗的“龙泉剑”源自何地而争论不休。最具传奇色彩的宝剑当属《吴越春秋》记述的“干将”、“莫邪”,则完全依一代宗师夫妇之英名而命之,自然珍贵无双。战国时代韩国的另外一把名剑“邓师”,威力惊人,可以“陆断牛马,水截鹊雁。”按照司马贞的《史记索隐》:“邓国有工铸剑,而师名焉。”秦统一六国后,中土刀剑少以铸剑师之称讳命名,但在东邻扶桑,以刀工命名刀剑却非常流行,自中国的唐朝开始,武士刀上开始普遍出现刀工姓名,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唯一与中国刀剑有异的是,日本刀工的姓名大多錾刻在刀茎上,被埋入刀柄,平时是看不见的。
形形色色刀剑名
除去因产地和匠人得名外,最常见的是以刀剑本身的特点命名。首先是“因姿定名”,此句源于曹丕之《剑铭》,全诗不遗余力地赞美了他制作的三把宝剑。“飞景”光茫如流星、“流采”色泽似彩霞、“华锋”剑尖若山峰。如此姿态优美气势不几之剑,虽非出自欧冶子之手,亦非采用昆吾山的赤铜,但都是一代精良之宝剑。最具诗意的因姿定名的宝剑是“青萍”,相传汉光武帝舞剑于莲花池畔,瞥见蜻蜓翻飞青萍之间,如剑击之轻盈曼妙,即名其剑为“青萍”。
其次是以刀剑刀身之纹理而命名,这种花纹并非后刻,乃是刀剑在铸造或锻打过程中自然产生的。青铜剑上多为龟裂、冰释、五彩等等,之前所说越王五剑中,“豪曹”文理排列如金龟之壳,“鱼肠”文理屈辟蟠曲若鱼肠。而铁剑上的纹理就更加多样化,或因百炼千锤、或因夹刀包钢、或因旋转锻接,形成云雾、流水、羽毛,指纹或漩涡状花纹。如魏太子曹丕造百辟匕首名日“龙鳞”,就是因为刃体如龙纹。
再次刀剑还会以铭为名,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得名于其剑身错嵌黄金鸟篆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而被拥为“武圣”的关羽,他最喜爱的兵器并非青龙偃月刀,而是一把命为“万人”的铁刀,此刀是他自采都山铁制成的,刀铭日万人是表明自己能敌万人的用力。可惜的是关羽败亡时,把“万人”投入水中,宝刀从此无踪。
另外,刀剑亦可因外装或纹饰而得名,如赫连勃勃的“大夏龙雀”名于这把百炼宝刀的龙雀形环首,伍子胥的“七星剑”始自剑根錾刻的北斗七星文。
纯均湛泸,折冲伐敌;干将莫邪,惊天动地;邓师宛冯,陆断马牛:龙渊太阿,水击鹊雁……这些伟大的名字,皆为中国刀剑中之瑰宝,而最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命名,则是庄子《说剑》中虽无实体但却永恒不朽的“天子之剑”:
“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魏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