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归来 刀剑逐鹿
2012-04-29
有些藏品,天生就有王者气质。“入市”是一种气派,“出市”是另一种荣耀。一入一出之间,总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清乾隆·御制金桃皮鞘“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就是如此。
它的入市,总伴着一番喧哗、一阵骚动:2005年德国慕尼黑赫尔曼历史公司拍卖会,它第一次亮相,就引发真伪大讨论;2006年香港苏富比春拍,它第二次亮相,便以4604万港元的高价,创造中国御制工艺品的拍卖纪录;2012年嘉德秋拍,它第三次亮相,以4830万元人民币落槌,又引发古刀剑收藏话题。
它的出市,亦常常“刀不在江湖,江湖依然有它的传说”:2005年它花落欧洲,国内市场是遗憾连连;2006年,它创造纪录、衣锦还乡,国内刀剑收藏忽逢“小阳春”;2012年,它载誉又至、热议而归,乍暖还寒的刀剑市场终柳暗花明。
王者归来,谁与争霸。藉着这股“势气”,人们不仅再一次叹服乾隆的文治武功,津津乐道于拍场的“乾隆热”,并对清宫武备生发兴趣,就连在收藏市场偏安一隅的古刀剑,或也能“不拘一格重抖擞”,逐鹿天下,打出一番天地。
拔剑扬眉终有时——古刀剑收藏杏子
“我剑何去何从,爱与恨情难独钟,我刀划破长空,是与非懂也不懂……”以往醉心于武侠世界的刀剑迷,只能爬梳在文字、荧幕里,幻想刀剑神话、古肠侠风,今秋嘉德奉送的清乾隆-御制金桃皮鞘“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载誉而至,恰似“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倒真让“当代的侠客们”饱了眼福、动了心肠。那颗被鼓荡的英雄男儿心,太需要一把专属刀剑“闯荡江湖”,这个当,且听刀剑收藏江湖的风声,成为不得不听的必修课。动若脱兔杀倭寇,静若处子备仪容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里的一席话,似偈语道破5000年人类史分分合合的历史逻辑:谁掌握兵器,谁就掌握了天下。中华民族似乎早就深谙此道,从上古开始,就凭借着聪明才智,举几一国最优人才、先进科技、巨大财资,发明了许多杀伤力很大的冷兵器。几千年来,中国冷兵器经历石器、青铜器、钢铁、最后到合金的质变,在火药发明之前,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冷兵器,形制多样,矛、锤、弓、弩、铳、鞭、锏、剑……人们常用“十八般武器”极言其多。在冷兵器中,刀剑出现最早而消失最晚,配备最普遍且作用极大,可谓百兵之首。刀,主砍劈,可攻可守,灵活犀利,无论是战场厮杀、习武格斗还是行旅防身,皆能以其威猛彪悍震慑四野,有“百兵之胆”的美誉。剑,细长尖峰,两边开刀,可刺剪撩挑,功能万千,外型却又铁细斯文,有“百刃之君”的雅称。正如好鞍配好马,利器也当配良将。锋利威猛的刀剑在上至君主达官、下至英雄侠客手中,驱除鞑虏、镇压妖魔、行侠仗义,于杀人如麻的森寒之外,增添了刀魂、剑心,也成就了一段段佳话。
黄帝采首山之铜铸轩辕剑,逐鹿中原平定天下,是当为天下先的责任;欧冶子铸龙泉剑,剑身刻日月星辰亦刻山川草木,剑柄书农耕畜养亦书四海一统,是敬畏天地的天人合一;干将莫邪,以身造剑,剑永不分,是铸剑英魂的视死如归;燕国刺客荆柯携寒月刀刺杀秦王,是不畏强权的侠义精神;吴国壮士专诸携鱼肠剑行刺吴王僚,是士为知己者死的肝胆相照;项羽垓下挥别虞姬、拔剑自刎,是“有情未必不丈夫”的真豪情;刘邦高挥赤霄剑,斩蛇起义,是乱世英雄出的少年气象;关羽手提青龙偃月刀,只身赴会,是大丈夫的英雄侠胆;张飞手持新亭侯,怒目退百兵,是骁骁武士的勇敢善战;西汉大将李广之子李敢执短刀,跃马陷战击匈奴,是好男儿当建功立业的保家卫国;上古三刀龙牙、虎翼、犬神化身开封府尹包拯的“开封三铡”,是守卫一方百姓的除暴安良;明朝将领戚继光用腰刀大战海贼,是守卫国之大门的有勇有谋……
勇士配刀剑,让原本冷冰冰的刀剑,变得古道热肠、正义凛然。春秋战国至秦汉,刀剑还出现了佩刀、佩剑的形式,其悬挂于帝王百官、礼士文人的腰间,成为身份、地位、尊贵的象征。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礼之所兴也,剑之在左,青龙象也;刀之在右,白虎象也。”汉刘熙《释名·释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或日容刀,有刀形而无刀,备仪容而已。”也有记载。腰间铮叮作响,礼仪之容欲出,其重要作用绝不亚于“君子无故玉不离身”。佩刀、佩剑在礼教的儒化下,没有了刃间的森森寒光,变得礼让、仁爱。秦汉以降,此风渐弱,刀剑多以侠义的化身影响着后来的热血男儿,许多文人墨客也与刀剑结下了不解之缘:司马迁祖上赵地就是以传授剑术而驰名;东方朔15岁就学习击剑;杜甫从20岁挟剑浪迹天涯,“拔剑欲与龙虎斗”;李白入蜀出蜀皆仗剑去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侠客行》);李贺豪情书写“男儿何不带吴钩”;辛弃疾往往醉后“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
中国的古刀剑,实战与佩戴功能兼有,动若脱兔杀倭寇,静若处子备仪容,几乎成为中国理想人格的写照。当我们远离了古战场的刀光剑影、血火交兵,也远离了持剑佩刀、立身立国的年代,该以何种心情遥想它们呢?
好风凭借力,送尔上青云
古刀剑在古代深得宠爱,在现代亦逐步得到今人的赏识。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发端的拍卖热,其收藏市场也逐步成长,虽不能“一日直去三千里”,但也藉着拍场新锐、武侠想象促成的东风,赢来了小阳春。
最早为当代人所知的古刀剑是于40多年前在湖北江陵出土的青铜越王剑,它历2000年水浸,仍锋利不减当年,考古学家认定其复合金属工艺比其他国家领先2000年,而越王“卧薪尝胆”的故事更赋予它传奇色彩。在艺术品市场上,刀剑最初引起关注也是因为它。1995年,一把距今2400余年的勾践剑在香港露面,几经周折最终以120万元成功回购,这在拍卖市场刚启动一年的内地可谓天价,引起不小轰动;之后,在2002年香港佳土得拍卖会上,清乾隆御制痕都斯坦式仪仗佩刀又以35万港元成交,买家捡了大漏,颇引人一番咂摸;2005年苏富比拍卖会上,内地皇浦江购得乾隆大阅佩刀,由此奠定了他后来“刀剑之父”的地位;2007年6月,法国一场艺术品拍卖会上,拿破仑曾在1800年意大利马伦戈战役中使用过的一把镀金宝剑,以高出底价3倍的481万欧元(近5000万人民币)成交,刷新了冷兵器的世界拍卖纪录。此前,这把剑被定为法国国家文物,拍行对外称,如果外国人拍得此剑,买家必须在法国拥有固定居所,并保证每年将此刀留在法国5到6个月,这个要求曾令人不胜唏嘘,而拿破仑宝剑的成交价格纪录至今无能打破。
而在拿破仑宝刀记录之前,一直领跑古兵器价格记录的,则是清乾隆-御制金桃皮鞘“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它在今秋之前,已经两顾拍场。第一次是在2005年10月20日,德国慕尼黑赫尔曼历史公司拍卖会上,起拍价才6000欧元。因国内买家未看到实物,虽有心购回,但有些保守,终被一欧洲买家以13万欧元买走。随后在英国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中国宫廷艺术展证明其皇家出身,国内藏家无不遗憾连连;第二次是在2006年4月10日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上,因无参照价,只保守起价800万~1200万港元,最终以4604万港元的高价被内地一位实业家买走,这个价格破了中国御制工艺品的拍卖纪录。
武侠片亦是刀剑热的推动者。中国武侠大片以刀光剑影的特殊呈现方式,唤醒了人们心中的江湖梦和刀剑情。李安囊括奥斯卡4项大奖的影片《卧虎藏龙》,片中的主线“清溟剑”及精彩的中国剑术让所有观者如痴如醉。在纽约、伦敦、巴黎等地的世界古董兵器拍卖市场中,中国刀剑的价格迅速飙升近50%;徐克影片《七剑》中由龙、青干、舍神、天瀑、日月等几把传奇宝剑让人看直了眼,特别是一些对古兵器情有独钟的人,艳羡之余暗想:“要是能有这么一把宝剑该多好啊!”刀剑赋予武侠片的特殊意义,让以前不甚注重刀剑文化的影片开始邀请现代刀剑师做顾问,为影片量身打造还原只能在文字中出现的刀剑。比如导演高希希用一把现代复原的龙泉汉剑拍摄影片,效果甚好,拍摄完毕龙泉汉剑放到市场拍卖,竟也拍了28万。
拍场上的新热点、武侠世界的江湖梦,唤醒了国人血液里的荡荡古风。一时间,研究、讨论、收藏古兵器兴盛。国内出现了很多讨论中国古代兵器的论坛,而为首者当属“拔刀斋——中国刀剑论坛”,其最辉煌时有5万多会员,且90%以上是收藏爱好者,该论坛也成为世界最大、最专业的中国古兵器研究论坛。研究古刀剑的学者中,数一数二的便是皇浦江,其个人收藏的古刀剑可达4000多件,是古刀剑收藏第一人;皇于2007年出版了《中国刀剑》,这是第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古刀剑的图书;2009年,国家级的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也在杭州成立……迅速兴起的古刀剑收藏逐渐在书画、瓷器占据大半江山的收藏板块中,寻得了自己的位置。这十几年来,古刀剑的价格翻了近十番,曾有藏家称:
“将近荒芜的门类变成部分人的专注,现在再去收剑,乡下老农都能开出跟苏富比同样的价钱。”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发展若能一如既往,也能落得个盆丰钵满,怕就怕乍暖乍冷、中途断绝、不可续力。果不其然,就在2006年宝腾腰刀卖出天价,古刀剑收藏迅速火起来,甚至在2010年到达高峰后,近两年又被传统藏品频频的天价记录淹没,短时间内又囿于制造不出新的刺激点,市场便慢慢有了停滞之势。
“拔刀斋”刀剑论坛,作为最专业的中国古兵器研究网站,之后出现逆转,一度关闭:热衷分享刀剑的“拔刀斋——皇甫江博客”,在2010年8月之后,话题从刀剑变成了红酒;第一个刀剑博物馆在浙江杭州建立起来,又拉动浙江龙泉建起第二个龙泉宝剑博物馆后,基本上偃旗息鼓了,博物馆并不没有像人们期待那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这种乍暖还寒在1995年勾践剑创造了120万元的记录之也曾出现,这一在内地拍卖市场刚启动—年的天价,很快就淹没在中国书画、瓷器的汪洋大海中。用量甫江的话来说,比较失望,不太乐观。“以前,为了让人们了解古刀剑的价值,我会促进古刀剑交易,但现在,也没什么好促进的了,市场很难形成。”更令他气愤的是,拍卖会上频现仿冒古刀剑,最厉害的一次,拍场上竟然出现了早在2005年已被他拍下的乾隆大阅佩刀,拍方还信誓旦旦地对外亮出国家鉴定证书。
市场上其他藏品也并非都是一帆风顺,但是像古刀剑收藏已分明走进小阳春,却又乍暖还寒的门类则不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是国内具有收藏价值的刀剑非常少。刀剑收藏专家陈顺芳说,究其原因:一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炼钢铁”,很多有收藏价值的古代刀剑、近现代刀剑被毁,有些“幸存”下来的刀剑在文革中又被一扫而光;二是目前留存下来的古刀剑,以清代以后的居多,很多人误以为残缺度和锈蚀度才是古董的标志,以致有些商贩为了获取更大利益,在本已磨损的刀剑上加工,画花纹,以此瞒天过海,使得古董刀剑得不到妥善保护,国内古董刀剑乏善可陈。皇浦江也认为“存世量,能交流的,值得交流的,甚至把标准放得很松,即使很破烂的,那也不超过10万把。这个数据,和其他藏品相比太小了。”国家级铸剑师周正武统计的数据没有皇浦江乐观,他指出,目前所有收藏者手中加起来的中国古刀剑数目有3万多件,且大多集中在大藏家手里。收藏流通的途径多是在藏友间的转让或上拍卖会,交流不甚广泛。
其次,刀剑因其具有实战功能,一般被视为不吉之器,在国人传统的观念中,并不是一种值得下工夫收藏或研究的对象,不入收藏主流使得古刀剑的收藏历史并不能与书画、古籍等比肩;而在现代,热衷购买艺术品的生意人,其求富求贵的心愿,远能在瓷器、雅玩等藏品上实现,刀剑的寒光,倒是避之不及的。
再有市面上以明清时期冷兵器居多,赝品、半仿品也开始出现,其市场的成熟性及稳定性都不及其他收藏品。“虽然大概价格能够定下来,但其中还是有很多漏洞。”陈顺芳说,“毕竟卖方和买方都比较少,有一些不规范的交易。价格的定位只取决于双方的供求情况,这就打乱了市场行情。”陈顺芳指出,全国的刀剑收藏市场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和西北地区,又由于大批的赝品、半仿品垄断了市场,让本就不繁荣的刀剑收藏市场灾难重重。
最后一点,随着相关部门对刀具监管的加强,一些杀伤力强的凶器基本在市场上销声匿迹,连收藏也要实名备案,引发很多不便和误会。因此,从古玩收藏的大类别论,包括书画、玉器、青铜器、瓷器、古家具、杂项等等,都已经被收藏爱好者和市场认可并形成了收藏热潮,但冷兵器就算是在杂项,也是一个比较小众的门类。
同时,我们发现,古刀剑收藏早前的小阳春,多依凭于特定事件、特定器件的出现。这种依附眭,令人欢喜令人忧。欢喜的是,好风凭借力,送尔上青云;忧的是,在失却推动力时,或者推动力失却时效性后,会有后劲乏力的虚空。艺术品市场上的常青树,却大多经得起长久常新,有很强的自我生长性。刀剑的依附眭,或者偶发性的增长模式,对于收藏界那些拥有历史文化底蕴,但在投资性社会中偏隅冷门、有过几许热点却也终是星星之火的艺术品同样适用,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说到底,古刀剑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当下还未曾完全呈现。在国内的几家国家级博物馆中,除极少的汉以前和清之后的钢铁刀剑外,几乎无法找到其他朝代具有代表性的藏品。相形之下,国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钢铁刀剑则来源清晰、传承有序、品相完好、价值珍贵。如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汉檑具剑;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隋剑和清皇室宝刀;巴黎法国军事博物馆的康熙、乾隆御用刀剑等,都被视为镇馆之宝,而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局珍藏的明永乐剑,更被推举为其馆藏世界十大古董兵器及盔甲之首。国人对古刀剑的重视程度则不可同日而语,如北京中国国家军事博物馆的刀剑藏品,无论在数量、种类方面,还是在资料、说明方面,甚至在陈设、保养方面都非常不尽人意。在沈阳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仍藏有部分清朝皇室刀剑,但其中的大部分并未对公众开放,展出的只是一小部分,介绍资料也过于简单。囿于这些条件的限制,至今还未有专家学者认真总结出这些硕果仅存刀剑的系统资料供历史、考古、军事和古兵器研究爱好者学习。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刀剑收藏,经过热热闹闹的小阳春,终究乍暖还寒,在拍场逐渐遇冷的当下,更是有点雪上加霜的意味。而就在这当儿,清乾隆·制金桃皮鞘“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载誉又至,真可谓“平地一声春雷”。
宝刀出鞘挥佳绩,乾隆宝刀在2012年10月29日举行的嘉德秋拍专场中,以3500万起拍,最终以4830万元(合佣金)高价成交,给当下逐渐平淡的古刀剑收藏来了狠狠“一击”。
乾隆宝刀是乾隆年间御制重器,国家一级文物,从今秋预展到正式上拍,它都吸引了诸多关注,不论是它穿越历史风尘、依然铮铮待发的容颜,还是历几十年时间打造、汲取古代帝王兵器精华的历史价值,都吸引着人们争相拜阅。
此腰刀,有着精钢质地,白玉手柄,祥龙飞腾的刀身,金、银、红铜丝相间的图案,珠饰流苏的黄色丝绦,铁印鋄金镂空纹的首尾饰件,一面镌刻“天字十七号”和“宝腾”刀名,一面标识“乾隆年制”款识,伴有祥龙飞云,并标有名称、编号、年款,展现了当时工艺的极致,装具非常华丽。宝刀当配以良匣,其刀鞘和箱匣的精良也堪为人称道。木质刀鞘,外蒙产于我国南方、颜色如金漆的金桃皮,拼组成“人”字图案,有避恶驱邪的功用,既作装饰,又有永葆江山稳固之意。盛装腰刀的箱匣为楠木所制,左右两端置铜提手,承以四足雕花座。虽隔着历史的光阴,出鞘的宝刀仍透着铮铮寒光,似在兀自清冽作响。
腰刀的制作过程、历史价值也惹得人们议论纷纷。这把皇家御制编号为“天字十七号”、刀名为“宝腾”的腰刀是乾隆帝亲自监督,造办处耗时47年倾力打造的90把御制腰刀之一,这90把腰刀以“天、地、人”三字编号,每字号各30把。这些腰刀伴随乾隆大阅庆典、木兰秋猎、巡幸省方、命将领出征及接见外国使臣等各项重要活动,是清中期艺术收藏品中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当时全国武器装备最精华的部分。这些皇家兵器不仅对整个军备起规范和指导作用,也体现出皇帝本人对国家防务的重视与否,以及策略的智愚,也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兵器最后阶段的基本走向和命运。除少量的外拨和流失海外,这些腰刀绝大多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而此天字系列十七号腰刀则是目前所知惟一在市场上流通的乾隆御制腰刀,其价值自不必多言。
乾隆腰刀的高价成交,在整个艺术品市场,对于从没有涉猎过古刀剑收藏的人士,它是传统收藏逐渐疲软后的新的生长点;在热衷中国冷兵器收藏的藏家,对于降至冰点的刀剑收藏现状,也不失为一种回温的希望,2006年此刀成交曾推动的刀剑热也证明其有这个能力。有专家据此称,“刀剑的价格总有一天会‘破亿的。”因为与其他艺术品品类对比,刀剑有其特殊意义,而瓷器、字画的价格近年纷纷“破亿”,很快可能就会轮到刀剑了。虽然不敢保证,此次的刀剑收藏热能够持续多久,甚至会不会再度出现2010年高峰之后又跌低谷,但最起码,逐渐冷淡的古刀剑市场,太需要某种刺激。
并且,乐观来看,也许藉着乾隆宝刀推动刀剑热的时效期,人们对古刀剑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生发兴趣,又在兴趣之上形成理性的收藏价值观,或能一改刀剑收藏的偶发性增长模式,也未可知。毕竟,乾隆宝刀的珍贵性,非一般所比;毕竟,刀剑收藏的长稳之计,终是要靠文化说话。
鲁迅曾形容社会的前进类似煤的形成,用大量的木材才能形成一小块,对于收藏界那些拥有历史文化底蕴,但在投资性社会中偏隅冷门、有过几许热点却也终是星星之火的艺术品,其价值的被发现、市场的被认可,也常常需要假以时日的积累、不辞反复的印证,以及木材之于煤的耐心。
刀剑收藏三部曲:鉴别、保养、典藏
所谓,慧眼识英才是“始”,使才尽其用为“终”。对于刀剑收藏来说,鉴别真伪和鉴定是第一步;如何保养,使刀剑历经时光磨练,犹能锋利如初,才是经得起考验的大学问;这之上,恰又能以适宜的方式尽其才:或为观瞻、或为赏玩,才终算“圆满收刀”吧。
●识别
收藏刀剑先要学习刀剑文化。“同样的一把剑,外行看起来都一样,但实质相差是很大的。就像一块玉,表面看起来这个也是玉,那个也是玉,价值相差千百倍,就是因为品质不同。”国家级刀剑铸造师周正武如是说。“比如,做刀剑的全国有几百家。但大部分人都是以仿制别人的为主,真正能做好的也就是有限几家。刀剑是非常深的科学,真正能懂的没几个。现在的情况是,会研究的不会做,会做的不会研究,既能研究又能做的没有几家。”而一把刀剑千锤百炼,不仅是时间上,更是技术水准上的问题,要求都非常高。
说到底,藏家要收藏刀剑,首先要对刀剑的文化有所了解,才能真正辨别出刀剑的好坏。而在辨别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一看是否是大师出品,二看其材料。
宝刀利剑四标准:
1.刚柔相济。刀剑不是光有硬度、光锋利就可以了,里面也需要很大的韧性,才算是
一把好刀剑。
2.寒光逼人。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刀剑是很讲究研磨的,而慢慢地磨是非常大的一个工序。好的刀剑,最后磨到就像一湾湖水,有一种很深的亮光。这种亮光是一种青光,与电镀出来的白光是不一样的,才能体现刀剑的英气。
3.锋利无比。从功能来说,刀剑在古代是兵器,锋利必定是一个重要技术指标。一把好刀剑肯定会做得比较锋利,只有很好的研磨技术,做出来的刀剑才能是很锋利的。
4.纹饰巧致。每一把好刀剑都有历史文化的沉淀,同时代表那个历史时期的主流文化。文化和历史留在器身上,形成了特定的花纹、形状、器型,是很有底蕴的。
对于一把好刀剑来说,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价格上,在目前的市场中,5000—6000元/把是收藏的“起步价”,较好的为2万元一3万元/把,而好的刀剑价格约为10万元一20万元/把;如果能出到几十万元甚至近百万元的价格,就可以买到刀剑家族中顶级的藏品。
●保养
刀剑需要定期保养,养一把好刀剑要四、五年。
古董刀剑一般都是会生锈的碳素钢,不管怎么样,放置在刀鞘内久了,终究会慢慢出现一层薄薄的氧化层,这层氧化膜若是不除去,将会日渐恶化为深层的锈蚀。因此包括日本刀在内的碳素钢刀,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得保养,用兔毛刷沾上滑石粉,并以棉纸擦拭除锈。这种程序日文称为“打粉”,打粉之后,还要涂上一层稀薄的桩油(茶籽油)防锈。
对于采用不锈钢或是不易生锈高合金的现代刀剑,防锈的工作就毋需那样频繁了,但是由于目前酸雨、盐雾和空气污染的蔓延,即使是不锈钢在经历长久的时间之后,有时还是难免出现若干锈斑,因此,类似打粉除锈、上油防锈的例行工作还是不能免除。总而言之,刀剑的正确使用和保养尤为重要。特别是锻炼过程中使用了刀剑。如果使用保养不恰当,刀剑最容易生锈,因为在锻炼时难免沾上些汗水。如果不慎沾上汗水或其他容易腐蚀的物质,应立即用干净的棉质软布或纸巾擦干净,并且上防绣油。
必要时清洗刀剑身可选用汽油,清洗干净后再上防锈油。新铸造完成的刀剑,最好每周都进行保养。随着时间推移,次数可以渐渐减少。刀剑经过古法养护,刀面上将会渐渐浮现紫色及绿色光芒。业内专家表示,养剑四、五年后,刀面上将密布古色古香的白色斑纹f或斑点),此时应再继续保养约半年,剑身自然覆盖一层类碳质,据说可以“永不生锈”。
具体步骤为:
1.清洗
以纯棉毛巾布、绒布或鹿皮擦去刀剑身上灰尘,再以棉纱沾少许试剑油涂抹器身。三分钟后以原棉布用力擦拭,持续约2—3刻钟,去除刃面杂质所起化学变化。这一步务必专心,以避免被割伤或戳伤。
2.盘剑
在桌上垫长条毛巾,将刀剑身平放其上,以布或皮包裹一小木块在刃面上用力来回盘擦使其微微发热。
3.打粉
随后再加少许拭剑粉继续盘擦,可以去除刮痕及增加剑身毛细孔的收缩速度。
4.上防锈油
如果不是每天保养,刀剑归鞘前需涂上一层薄防锈油,以避免与空气接触。如果是每日保养,则不需上油。
●典藏
1.存放一般刀剑多以“合鞘”存放,但若鞘身为皮革等经化学处理过的质材,就最好与剑身分开。存放在控温、除湿的金属柜是最好的,一般的铁柜也可以,而木柜合有水分比较多,容易让刀剑生锈。总之,湿度一般以65度为佳,温度则以25℃-28℃之间为合适。
刀剑若无暇经常玩赏或保养,亦应随时翻动,以免刃身与鞘粘连。
2.挂饰
如果刀剑以佩带挂在墙上,也是别致典雅的装饰。怎么挂没有标准,但在卧房、厨房、厕所就不妥,因为容易让刀剑老化。
3.摆饰
很多藏家会将刀剑摆在刀剑架上,一则可供观瞻,二则方便取出玩赏,三则可摆之于相关位置,以为避邪、镇宅之用。所谓“卧刀立剑”,指刀要横卧于刀架上,剑则需立于剑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