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明初的睦邻友好政策

2012-04-29胡应霞

群文天地 2012年13期

胡应霞

摘要: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与内政发展密不可分。朱元璋通过对元代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表明他重在“修德”,而并不追求“地广”,充分显示了他反对扩张主义,实行和平外交的指导思想,反对扩张主义,不用兵境外,他的后代也基本上继承了这一原则。我们就来谈一下明初的睦邻友好政策。

关键词:明初;睦邻政策;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

一、太祖定调——睦邻友好

自汉唐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一直存在着友好关系,元朝时期因经常出兵周边国家使这种友好关系受到了损害。在元末的农民大起义中,明太祖朱元璋在豪杰纷争中拔地而起,成为一代帝王。明朝建立之初,国内经济凋敝,民生不济。为了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来进行他的“休养安息”政策,对外推行睦邻政策。在给各国统治者的书信中,朱元璋提出:“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近,一视同仁,故中国奠安,四方所得,非有意于臣服之也……”,表示明朝“方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朱元璋的和平外交方针体现在实践中,就是尽可能运用和平外交手段来解决种种纷繁复杂的矛盾。例如在处理明王朝与周边国家的矛盾中,对以倭寇犯边的日本,越界夺地的安南,意欲拥众冠辽沈的高丽,并不派兵征讨,而只是遣书责备,虚言恫吓,至多不过却其朝贡,以示惩罚。对于弒主篡立的异邦,如安南、占城等,同样也是赐书责备,却贡不受,并未派出军队进入邻国。而对于愿意“纳贡称臣”的异邦,即便是像帖木儿那样的野心勃勃的蒙古贵族,也遣使通好,多加赏赐。因此,帖木儿王国与明王朝的关系一度为十分友好。朱元璋一朝30多年间,先后派出了30多名使者访问了周边10多个国家,都取得了积极的回应,多个国家的使者也先后访问中国 ,明朝初期的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为打消周边国家对明王朝的疑虑,朱元璋曾宣布除蒙古以外的周边十六国为“不征之国”,对周边国家施之以诚,待之以礼。通过不懈努力,短时期内让外国统治者了解到明朝以德睦邻的外交政策,打破了元朝以来与外国尤其是周边国家交往的僵局。明太祖还总结了历史上对外关系的经验教训,把睦邻友好政策口谕给子孙,告诫子孙不能因国富兵强而举兵侵犯别的国家。以后的历代皇帝大都遵循这条祖训,使睦邻政策成为明代处理对外事务的基本国策。

二、“天朝”赐易与诸国来朝

对外贸易是历朝历代对外交往的重要方式。明初与周边国家建立起朝贡与回赐制度,外国以向明朝皇帝朝贡而明朝以回赐的办法进行官方贸易。朱元璋将朝贡与贸易合为一体并有官方垄断。所以明初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在官方主持下的,贸易地点在京师,也可以是政府规定的港口。在京师进行的贸易也称之为“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外国使者来京师朝贡,临行时皇帝会赏赐不等的物品,赏赐的物品常常多于朝贡的物品。这种贸易满足了天子的虚荣心理,即使朱元璋等明朝皇帝都意识到它无法获得经济效益。在京师朝贡的贸易由礼部主客司安排在会同馆开市,与京师各铺行商人进行公平交易。港口的贸易则有所在地市舶司负责,市舶司职责是查验来华贡使身份、安排贡使食宿、管理口岸互市及抽分征税。明初设立了太仓市舶司,后因其离首都南京太近而罢免,后又设立泉州、明州、广州三个市舶司,以便和外国贸易。明初和明朝有朝贡关系的国家诸如朝鲜、日本、琉球、暹罗、爪哇、安南、占城、苏门答腊等。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严厉限制民间贸易,朱元璋在位期间曾多次“申禁人民不得外出海与外国互市”。后又因海盗骚扰、虚假贡使、国内流亡势力等因素关闭了对外贸易口岸,此时明朝处于锁国状态,但是官方的朝贡贸易依然存在。朱元璋创造性地改变了历代将朝贡与贸易分开,而他则将这两者绑为一体。

三、友好之旅——郑和下西洋

明初的皇帝除了对海外朝贡国家实行开放政策,鼓励海外国家入明朝贡外,还积极推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措施,派遣船队访问其他国家。这些举措都是明初坚守睦邻友好政策的体现。据统计,在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间,先后派遣郑和下西洋七次,到达亚洲、非洲30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原姓马,是云南昆阳州人,回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其祖父和父亲都有到麦加朝圣的经历。在明军攻打云南后,郑和被俘受阉入宫,成为了朱棣的随侍,屡立战功,朱棣称帝后升为内官监太监,号三保太监。在朱棣时代,宋元以来的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大力发展,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大为提高,海外地理知识也逐渐丰富,加上明朝经过洪武期间的励精图治,国库充实,国力上升,明朝开始寻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并招致各国来朝。正是明朝开放的对外政策,才有了郑和的海外航行。

郑和下西洋比西方的地理大发现早约100年,且其规模也是哥伦布、麦哲伦等人无法比拟的。郑和七下西洋的结果,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连成一起,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郑和对亚非国家的访问是友好和平没有征讨和杀戮的,动兵的情况也多是出于自卫。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首先向国王、头人等进行礼节性的访问,宣读皇帝诏书,赠送大量物品,然后才开始贸易活动。郑和的船队总是满载货物往返,主要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携出的手工业品有丝绸、瓷器、铁器、铜钱等等。携归的土特产品应有尽有,其中不少是奇获重宝或珍禽异兽,如珊瑚、珍珠、宝石、香料、狮子、鸵鸟等。自郑和下西洋后,亚非许多国家多次遣使来中国建交及进行贸易,拒不完全统计,永乐年间有60个国家245次访问中国。同时,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去的人日夜增多,不少人侨居海外,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到巨大作用。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