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剧,从学生开始,从人艺开始

2012-04-29刘贞

大学生 2012年13期
关键词:北京人艺人艺剧目

刘贞

有相声段子把来北京戏谑地总结为:“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在很多大学生心目中,这句话可以改成“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去人艺真遗憾。”特别是那些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看过学生公益专场话剧的同学。

2002年5月,正值北京人艺建院50周年,党委书记马欣提出:有学生电影,也该有学生话剧。于是将当时演出的《雷雨》、《茶馆》、《蔡文姬》等8个剧目中,用每部戏的其中一场作为学生公益专场,分别在首都剧场和人艺小剧场演出,票价为10元、20元、30元、40元。当时最便宜的非学生票是120元。

之前剧院没有学生票,一下子做学生专场,有不少人质疑,“有的演员说,‘我们就值10块钱!就拿10块钱把我们卖了!”北京人艺现任党委书记马欣回忆。但演出了几场后,大家的疑虑就彻底打消了,“场场爆满,跟着笑、跟着哭、谢幕要谢好几次。”学生公益专场负责人王世武说。观剧效果好,演员也有动力,有的剧目本没有安排学生场,还有演员问,“怎么还没学生场啊!”

学生公益专场的售票方式比较特殊,除了在售票处卖票,人艺的工作人员还将售票车开进校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十余所院校都流动售票车的身影。2002年6月25日,售票车开进清华学生宿舍,天下着雨,公布的售票时间是11点,可排在队伍前面的同学是早上9点就来了,五颜六色的雨伞格外显眼。“340张票一会儿就卖完了,没买着的同学问我们能不能多卖点。”王世武回忆。学生们排列的景象连杨振宁都“惊动”了,因为长期在国外生活,没有看过国内的话剧,杨振宁连看了多场人艺话剧。这件事后来在人艺传为佳话。

现在北京人艺的绝大部分话剧都会安排学生专场,特别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日出》、《雷雨》、《天下第一楼》、《茶馆》、《赵氏孤儿》、《万家灯火》……至2011年,共举办213场学生公益专场,加上平时售出的学生票,马欣保守估计有20万/人次走进了北京人艺。

十年前初做学生专场,来看戏的同学大多是第一次看话剧,十年后,这批学生都已走上工作岗位,在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成为了人艺的忠实观众。“有次台办(中共中央台湾办公室)邀请我们去台湾演出,点名要演《李白》,别的剧目不行,后来我才知道是因为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上大学时在我们这看过这部剧,觉得好,向领导推荐的。”马欣说。

学生专场除了应建院50周年的庆祝活动外,更长远的想法是培养话剧后备观众。建国以来,话剧在我们经历过两次繁荣,一次是在上世纪50年代,全国轰轰烈烈地演歌颂新社会的戏;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话剧进入相对的低潮期,“上座率不好,与其让座空着,不如让学生进来,培养后备观众。”马欣说。这也是学生专场诞生的行业背景。

除此之外,北京人艺还有一点“私心”,那就是希望大学生认识话剧能从这里——中国最顶尖的话剧团体开始。通过学生专场看话剧的同学,很多都会食隧知味地再来,除了票价,最重要的还是剧目内容。有一位大学生三次观看了《万家灯火》,“我从小就是在金鱼池长大的,住的就是简易楼,舞台上布景看着特别亲切。如今,简易楼拆了,我也搬出了那里,但是那段经历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感谢人艺的演员们,把我经历过的生活再现舞台。”

把同学们请进剧场,让他们认识话剧、欣赏话剧、热爱话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新的观众群体,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无可估量的,话剧即将迎来建国以来的第三次繁荣,这和“培养潜在观众”意识是分不开的。2012年,北京人艺迎来建院60周年,“倾听人艺”系列深度访谈、走基层晚会……北京人艺举办了许多大型庆祝活动,而包括《茶馆》在内的经典剧目也陆续复排,这特殊年份的每一出经典剧目,人艺都不会忘记大学生观众群。

猜你喜欢

北京人艺人艺剧目
舞台剧目
发烧音效制作,音响演示的佳作 两张达人艺典MQA-CD唱片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
优秀剧目进校园
北京人艺和为戏“疯狂”的观众
只记半句话的邓超
孤独而高傲:北京人艺60年
人艺“复兴”之路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