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基于“德育”创新视阈下的创造型人才培养途径

2012-04-29郎旭何又春

科教导刊 2012年13期
关键词:创造型教者创造力

郎旭 何又春

摘要本文致力于在德育创新的视阈下探讨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德育的创新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主题,以创新教育理论为主线,以调动学生潜在的“非理性因素”为突破口,以营造激发创新的教育软环境为条件,运用“主体性德育”方法力争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德育创新创造型人才非理性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作为大学生与社会接轨的前沿区域,也必须把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育人的根本目标,为社会培养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在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离不开高校德育的参与,高校德育在创造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德育创新可激发创造型人才的创造力赖以形成和发展的非理性因素。现代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学科的研究表明,人的创造能力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我国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受教者的理性因素培养模式十分清晰,而长期忽视了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培养,导致受教者的非理性因素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谈到主体的意识能动作用时也强调实践和认识主体的“非理性因素”,马克思明确指出“非理性因素”是一种能动的创造要素,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具有重大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的培养过程与非理性因素的培养过程具有明显的同步性。高校德育要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非理性因素的正向作用推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高校也应该重视良好德育氛围的营建,应大力浓化德育氛围,净化德育环境,深化德育改革,优化德育内容,全面提高创造性人才的整体素质。

传统的高等教育重“智力”轻“素质”,重“成才”轻“成人”,特别是不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国内的许多学者都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我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就是强调秩序、等级以及强调按部就班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一丝不苟、稳扎稳打、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这种方法的确有利于学生在学科领域打下夯实的基础,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方法确实束缚住了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收缩了学生的创新视阈。这种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进行科学创造的时候缺少创新意识。在教学和考核等各个环节呈现智育化倾向,注重政治思想灌输,轻伦理修养的教育。目前高校德育教育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盲点,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育。高校德育必须实行创新,用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开拓德育的新局面,建立符合时代精神、适应时代要求、贴近育人现实的高校德育创新体系。

高校德育创新要通过深化“两课”改革、开展各种德育创新活动、增强德育教师创造力的示范效应等多种途径创设和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开发和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德育环境。良好的德育创新软环境的建设应从以下四种途径着手:

第一,要继续深化“两课”改革,利用教师主导的“第一课堂”促进创造型人才培养。 “两课”改革必须与时代接壤,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问题纷至沓来。对于思想尚未成熟、行为易走极端的青年学生而言,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会轻易地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调动起他们思想中不良的“非理性因素”,使其偏离社会的主流。因此,德育教师必须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增强创造型人才的道德自律精神和能力,决不能空谈理论,应通过及时更新的社会热点问题运用科学理论进行审视,以此来规范学生创造力的正确价值取向。重视并且巧用“非理性因素”来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激发动机刺激创造想象激励创新勇气来培养创造型思维。高校德育在创新过程中还应加强大学生的意志锻炼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意志的自主性、自律性、坚韧性及挫折承受力。德育创新应进行横向拓展,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德育中特有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二,塑造受教者的主体性意识,利用学生主导的“第二课堂”激励大学生的创造力。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为学生创造力发挥释放一部分分值。摒弃“以卷面成绩论英雄”的传统观念。第二课堂作为高校德育的潜在和拓展环节,应密切结合第一课堂。通过联系、解构、建构、实践这一思维链条为大学生提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在配合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以设定主题团队展示、辩论赛、演讲、小品短剧等多种形式观察生活凝聚核心价值,并上升至理论高度。还要创设多元化的沟通渠道,依托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如QQ、电邮、博客、微博等形式,还有传统的书信、对话沟通等形式,加强师生交流,及时把握学生稍纵即逝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通过“第二课堂”构筑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从而促进“第一课堂”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

第三,通过营造积极先进科学的校园文化激励大学生的创造活力。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等软环境的建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协作能力等。在高校中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如各种社团活动突出创造力培养的主题。科研活动、文体活动、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种大学生赛事等都应密切围绕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人尽其才,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并积极参与其中。要让创新精神成为当代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最后,同时注重培养德育工作者的创造力培育,建立健全“师生兼顾”的创新机制。两课教师,面对的授课对象是全体大学生,授课覆盖面较专业课而言更具广泛性。受教育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仿效教育者的活动,因此,教师创新的示范作用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具有充分创造型的德育教师,才能够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过去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当代,德育教师不仅要有述古述理论的基本功,更要与时俱进,在理论上创新、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创新,德育教师由于受教者的广泛性,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其创新能力,这种示范作用将成为推动学生培养创新意识的另一重要推动力。因此,高校德育创新在注重受教者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必须注重施教者的创造力培育,高校也要为德育教师的创造力培育提供进修渠道,双管齐下,师生互动,才能事半功倍。

L芟钅坷丛矗毫赡省高校科研项目?010087),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教改立项“基于高校德育创新视阈下的创造型人才培养研究”

猜你喜欢

创造型教者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中职机械教学中创造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创造型领导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浅议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模式
某生课寝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