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夯实重点 有情有景突破难点
2012-04-29郭艾超
郭艾超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材施教,使每名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关键词】重点知识——画龙点睛;难点知识——有情有景
心理学表明:人的感性认识本质上是理解性的,但是,从人的完整认识过程来看,这些感性认识形式是对事物的表面特征的描述,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帮助学生在大脑的皮层中构成稳固的、有联系的、概括性的表象就必不可少了.
一、重点知识——画龙点睛
所谓教学重点,是“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也就是“在整个知识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知识是死的,有些是抽象的.这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记忆与学习要相对困难些、费时些,再加上重点知识的学习一般都是在新授课中完成的,对于学生通常都是第一次见面,所以教师要在画龙后再点睛,给所教的知识赋予形象,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将平移图形的三步骤“找点、移点、连线”,用形象的“牵牛鼻子”来理解图形的平移,并让学生用拳头表示牛鼻子做动作,这样图形的平移就演变成学生喜爱的“找‘牛鼻子、移‘牛鼻子、连起来”的游戏了.
二、难点知识——有情有景
教学难点,一般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理解和掌握起来感觉比较困难的关键性的知识点或容易出现混淆、错误的问题.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引用程颐的话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所以教师要寓理于情,讲清来龙去脉,那么学生在热情高涨的时候,一定会突破教学难点的.
1.在知识的衔接处,讲清来龙去脉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性很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有时新知识可以由旧知识迁移而来,可同时它又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知识点就像一根根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有的衔接处交代得不够清楚,这就需要教师思考“为什么”,让学生明白来龙去脉.如教学六年级“确定位置”时,我是先复习二年级的八个方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向名称的由来,我告诉学生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是中国人通常说的方向,因为中国是内陆国家,通常都是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所以把东、西作为主方向.而西方如荷兰、英国等国是航海国家,虽然也是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但当人们到了茫茫的大海中,有时看不到太阳的时候,你们说人们会怎么确定方向啊?学生说指南针.对,有了指南针,我们就可以一下子确定南北方向,所以今天我们学习的确定位置,就是国际上通用的以南北为主方向的确定位置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故事,学生就会对过去学的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2.在学生的易错处,制造相应情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在某个知识点出现错误,如何提高学生的警觉,加深学生的印象呢?教师就要制造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将这个易错处与某件令人难忘的事连起来,形成条件反射,从而避免错误的再发生.如教学一个新的知识后,让第一个出错的学生写一句话,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后,有学生将13漏掉了,他写道: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千万不能漏掉13,否则就成了求圆柱的体积了.以后只要有学生出错,就让这名学生代他读这句话,如果写的人第二次错了,就要既读自己的名言,还要接受一次将上衣正反倒穿的惩罚,如果再出现,要接受将鞋子当手套的一次惩罚.这样做都是为了让学生记住不能犯同样的错,让学生将这样的错与具体的人结合在一起.又如将学生创造的巧妙方法,给予命名,让学生将巧妙的方法与具体的人对应起来,既鼓励了优生,又帮助学生记忆这种巧妙的方法.
3.在学生难理解处,设计有趣情境
有些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理解、难记忆的,如何让学生在理解道理的基础上正确地解答呢?这就需要我们创造出有趣的情境,帮助学生记忆.如三年级教学将1,3,4,6,8这五个数组成一个三位数与一个两位数,它们的乘积最大是什么?乘积最小是什么?我们在讲清算理的基础上是编了这样的故事情境.要使乘积最大,所以“团结力量大”,怎样才能团结呢?所以要“礼让三先”,即你取最大的8,我取二大的6,但是我们两人相差也不能太大,否则也团结不好,所以要“奋起直追”,即我取三大,你取四大,我再取最小,这样就成了83×641.如果积最小,往往是“自私自利”,我们将数由小到大用画圈的方法编成1,3为一组,4,6为一组,8单独成组,取第一组中最大的3,再取第二组中最大的6,再取第三组中的8,这样就成了368×14.由于有了这个情节的支撑,学生在期末的考试中,没有一名学生出错.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画龙点睛、创造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浓,而且思路被打开,灵感被触发,知识得到落实,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06.
[2]魏华.语言使知识有说有笑,使讲解有情有景.中教网,河南省鲁山县城厢小学,2000-10-16.
[3]怎样突破教学难点.网络.
[4]马芝秀.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难点”.网络,201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