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等职业类学校英美文化教育
2012-04-29丁楠
丁楠
在中国和欧美等西方国家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大环境下,让学生尤其是中等职业类学校学生了解一些英美文化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与欧美等国家的人接触,为他们继续深造提供一定的帮助。英美文化的教授也符合我国近年来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工作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与英美等西方国家进行着交流与研讨。中西文化有共同点,但也有差异,而这种差异是我们所要了解和学习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之交流。在这种大环境下,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多了解英美文化,方便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也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一定的帮助。这同时也是近年来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随着与西方各国越来越多的交流,英美文化教育也成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一部分。
既然英美文化教育如此之重要,那么什么是英美文化?如何在中等职业类学校教授学生英美文化呢?
首先,我们来探讨什么是英美文化?在探讨此概念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英美文化就是指以英国和美国为主要介绍对象,在此基础上了解西方人的各种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
英美文化包罗万象,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可能把各方面的知识都教给学生。现在我们就该讨论一下如何教授学生英美文化?下面通过教学中的实例来探讨一下。
“when men and women eat together,at home or outside,the men should pull out the chairs for the women and see that all the ladies are seated before taking their ownplaces.”(《走出牛津》UNIT9)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女士们和男士们一起吃饭时,无论在家还是在外,男士们都应该为女士们
拉开椅子,然后等女士们都坐下后再就坐。
这是某中专学校英语教材中的一句话,讲的是西方的餐桌礼仪。当英语教师碰到这句话时,仅仅把它翻译过来,然后告诉学生一些重要的单词和语法就可以了吗?当然不是。这时候就是教授英美文化的契机,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西方人要这样做,中西方对同一件事的不同反应及其原因。下面就是某位英语教师对其的讲解:
“同学们,你们在和女士吃饭的时候做过这样的事情吗?我想大部分没有。在中国男士不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西方就不可以。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西方很推崇绅士精神,其前身就是大家熟悉的骑士精神。它是由中世纪开始盛行的骑士精神慢慢演化而来。为女士拉开椅子,让女士就坐,这是绅士精神的体现,主要表现的是对女性的一种保护,使男士看起来更具有男子气概。而在中国为什么可以不这么做呢?中国向来推行孔孟之道,这种思想教育出来的男士认为男子气概多表现为保家卫国,对于女士的保护在他们看来应该是在她们有困难时出手相助。当然随着中西方交流的越来越多,中国男士也越来越有绅士精神。”
这位教师把这个简单行为背后的文化背景讲了出来,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西方人这么做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另一方面让学生,尤其是男同学明白在和西方人就餐时如何做才能不失礼,才是个有素质的人。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大致地了解到如何教授英美文化。我们在没有条件专门开设英美文化讲座时,可以把这种文化的教授融于日常教学中。现在的英语教科书里的话题和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及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能只讲解单词、语法等,还要教授其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差异。这样,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能让学生明白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和西方人接触,才能做到不失礼,使对方认为我们是个高素质的人。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有个局限性,就是教师的文化素养要高。如果教师的个人文化素养不够,那么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很难把英美文化背景融于日常教学中,要么是发现不了其背后特定的文化差异,要么就是教师自己也一知半解,无法把正确的文化信息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要不时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寓教于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初步探讨了中等职业类学校英美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授的方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国家对于职业类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于职业类学校的学生及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如何让学生做个新世纪的“四有”新人,从而使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安徽省淮北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