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土壤有效氮、磷、钾空间分布特征
2012-04-29张毅,蔡艳,张世熔,杨喜珍
张毅,蔡艳,张世熔,杨喜珍
摘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彭州市新黄村震后土壤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126.19±67.89) mg/kg、(37.18±17.18) mg/kg、(165.69±79.80) mg/kg;导致碱解氮空间变异的因素以随机性因素为主,而有效磷和速效钾为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基于ArcGIS 9.2平台的克里格插值分析结果显示,该区碱解氮含量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呈条带状分布,高值区(>165 mg/kg)主要分布在该区的中部和南部,低值区(<90 mg/kg)零星分布在研究区域内;有效磷含量在总体上呈现以低值区为中心向四周环状递增趋势,且呈两端高中间低的斑块状分布,高值区(>44 mg/kg)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坡林地的中部,低值区(<20 mg/kg)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与平坝的过渡地带;速效钾含量总体上呈斑块状分布,且呈现两端高中间低,西面高东面低的分布特征,以北部山坡林地和西南平坝一角的高值区(>220 mg/kg)为中心,分别向南部和东部呈带状递减,并在低山丘陵区东部的旱地以及丘陵向平坝过渡的东部边缘区出现相对低值(<110 mg/kg)分布。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震后压实对土壤速效养分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且水田明显于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也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速效养分;土壤;空间分布;地震
中图分类号:S1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4-2948-05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Available Nitrogen, 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after Earthquake:Taking New Huang Village of Pe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ZHANG Yi,CAI Yan,ZHANG Shi-rong,YANG Xi-zhen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25014,China)
Abstract: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available nitrogen(AN), available phosphorus(AP) and available potassium(AK) in new huang village in Pengzhou after earthquake were analyzed using geostatistics and G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AN, AP and AK were 126.19±67.89 mg/kg, 37.18±17.18 mg/kg and 165.69±79.80 mg/kg respectively. Factors causing spatial variability of AN were mainly random factors, which of AP and AK were random factors and structural factors jointly. Kriging analysis based on ArcGIS 9.2 showed that AN in the area generally showed a gradual increasing trend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showed the strip distribution, and whose high-value areas (>165 mg/kg) distributed mainly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low-value areas (<90 mg/kg) scattered in the studied area; AP presented increasing trend with low value area centered in general, and end of the studied areas were high, and high-value areas (>44 mg/kg)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northern slopes of woodland, and low-value areas (<20 mg/kg)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ransitional zone from hilly to plaim; AK were generally patchy distribution, and presented high end and low intermediate or west high and east low, and reduced strip to the south and the east respectively with northern woodland and southwestern slopes as high value center(>220 mg/kg). Significanc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st-earthquake compaction had notable or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oil available nutrients, and the influence of paddy field wa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of dry land; and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also had notable influence on soil available nutrients.
Key words: available nutrients; soil; spatial distribution; earthquake
土壤养分是土壤生产力的基础,也是土壤重要的属性之一。土壤养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环境安全[1]。土壤速效养分是植物养分的直接来源,因此作物产量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密切相关[2]。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大和粮食危机的加剧,获得更多的产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而施肥是调控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动态转化的重要手段[3],土壤养分状况又是合理施肥的直接依据[4]。
氮、磷、钾有植物营养三要素之称。氮和磷均为植物的生命元素[5,6],钾为植物的品质元素和抗逆元素。在我国人口迅猛增长,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现实下,只能依靠提高单产来满足我国人口对粮食和其他农作物的需求,作为植物营养三要素的氮、磷、钾必然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7-12]。
土壤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13]。20世纪70年代后,地统计学被引入土壤科学,加之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许多土壤学家都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氮、磷、钾的空间分布特征[14-16]。但对地震后土壤速效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还鲜见报道。因此,以“5.12”汶川大地震的典型地震灾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该区土壤有效氮、磷、钾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该区的灾后重建工作及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1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彭州市新黄村,距成都主城区55 km,彭州市城区23 km,交通方便,地处东经103°47′28.94″-103°48′46.39″,北纬31°9′57.43″-31°11′24.71″,土地面积2.735 km2,属湔江流域,地下水位不稳定。受龙门山断带及湔江冲积平原影响而具有山、坡、坝复合地貌特征。同时该区也是“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具有典型的地震灾区代表性。
1.2研究方法
1.2.1土壤样点设置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范围大小,充分考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临时安置点的位置,以及地震中倒塌房屋对农田土壤的影响,结合3S技术,在该区域内布设了26个采样点。采样点分布如图1所示。
1.2.2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结合GPS技术在研究区域采样后,带回室内,自然风干后,除去非土壤物质,采用四分法取出大约200g风干样品,磨细使其全部通过20目筛,装袋并做好标记,备用。
1.2.3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的测定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测定,即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有效磷采用0.5mol/L 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采用1.0 mol/L 中性NH4OAc浸提-火焰光度计法测定[17]。
1.2.4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和Excel对数据进行基础处理,采用ArcGIS 9.2进行地统计学和插值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常规统计分析
借助SPSS V13.0软件平台,对分析结果进行常规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表1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正态分布,碱解氮含量为(126.19±67.89) mg/kg,有效磷含量为(37.18±17.80) mg/kg,速效钾含量为(165.69±79.80) mg/kg;从偏度上看,有效磷和速效钾都呈左偏态分布,而碱解氮则呈右偏态分布;从峰度上看,3种有效养分都为负。
2.2地统计学分析
常规统计分析只能说明土壤速效养分的样点情况,而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却难以反映。为更好地反映出该区土壤3种有效养分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借助ArcGIS 9.2的地统计学相关组件对区域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进行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2。从结构性因素的角度来看,模型块金效应即C0/(C0+C)反映变量空间变异的来源,比值越大表明人为因素(灌溉、施肥、耕作等)的影响越明显;反之,结构性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的影响占主要地位[18]。如果比值<25%,说明系统具有强的空间相关性;如果比值为25%~75%,表明系统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如果比值>75%,说明系统空间相关性很弱[1]。土壤养分分布是由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研究认为,结构性因素,如气候、母质、地形、土壤类型等自然因素可以导致土壤养分具有强的空间相关性,而随机性因素,如施肥、耕作措施、种植制度等各种人为活动使得土壤养分的空间相关性减弱,朝均一化方向发展[19]。由表2可知,研究区域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变程为1 674.7 m,长轴方位角为289.2°,约为东南—西北方向,碱解氮空间变异中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为0.79(79%),表明其空间异质性主要由随机性因素引起,其空间分布的相关性很弱。该区域土壤有效磷的变程为1 079.5 m,长轴方位角为76.3°,约为东北—西北方向,有效磷含量空间变异中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为0.39(39%),表明其空间异质性主要是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引起的,其空间分布体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与有效氮、磷比较,该区域土壤速效钾的变程最小,为998.7 m,长轴方位角为283.5°,约为东南—西北方向,速效钾的空间变异中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为0.36(36%),表明其空间异质性主要是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空间分布体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
2.3插值分析
为进一步反映出研究区域土壤有效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ArcGIS 9.2软件平台对研究区域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进行插值分析。
通过计算不同间距的半方差,得出该区域土壤碱解氮含量变异函数以高斯模型拟合效果最佳。趋势分析表明区域内碱解氮含量在北—南方向上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呈略微增长趋势;在东南—西北方向上的变化趋势同样不明显,为略微的递增趋势(图2)。由以上所得半方差理论模型,在ArcGIS 9.2软件平台上采用普通克里格法(Ordinary Kriging)进行最优内插值获得土壤碱解氮含量的空间分布图(图3)。空间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条带状分布,高值区(>165 mg/kg)主要分布在该区的中部和南部,低值区(<90 mg/kg)零星分布在研究区域内。全区碱解氮以含量为110~145 mg/kg的区域为主,占全区总面积的41.53%;含量为90~110 mg/kg的区域次之,占全区总面积的31.38%;含量<90 mg/kg的区域最少,仅占全区总面积的10.50%。该区域碱解氮总体上的分布特征为由北向南逐渐增加。
通过计算不同间距的半方差,得出该区域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异函数以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佳。趋势分析表明区域内有效磷含量分布在北—南方向上呈明显正“U”型分布,在东—西方向上呈现明显浅倒“U”型分布(图4)。由以上所得半方差理论模型,在ArcGIS 9.2软件平台上采用普通克里格法(Ordinary kriging)进行最优内插值获得土壤有效磷含量的空间分布图(图5)。图5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大斑块状分布,高值区(>44 mg/kg)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坡林地的中部和东南平坝一角,低值区(<20 mg/kg)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与平坝的过渡地带。全区有效磷以含量35~44 mg/kg的区域为主,占全区总面积的47.29%,其次为含量25~35 mg/kg的区域,占全区总面积的31.46%;含量<20 mg/kg的区域最少,仅占全区总面积的3.91%。该区有效磷含量在总体上呈现以低值区为中心向四周递增的趋势,呈两端高中间低的特点。
通过计算不同间距的半方差,得出该区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异函数以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佳。趋势分析表明区域内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布在南—北方向呈浅度正“U”型分布,在东—西方向呈现明显递增趋势(图6)。由以上所得半方差理论模型,在ArcGIS 9.2软件平台上采用普通克里格法(Ordinary Kriging)进行最优内插值获得土壤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分布图(图7)。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速效钾含量以北部山坡林地和西南平坝一角为高值区(>220 mg/kg),分别向南部和东部呈条带状递减,并在低山丘陵区东部的旱地以及丘陵向平坝过渡的东部边缘区出现相对低值(<110 mg/kg)分布。全区速效钾以含量140~190 mg/kg的区域为主,占总面积的41.07%;其次为含量>220 mg/kg的区域,占全区面积的20.94%;含量<110 mg/kg的区域最少,仅占全区总面积的约4.70%。研究区域速效钾含量在总体上呈现两端高中间低,西面高东面低的特点。
2.4影响因素分析
2.4.1地震压实研究区域为“5.12”地震重灾区,在灾民安置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壤压实,利用显著性测验中的t测验法[20],测验该区压实与未压实区域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水田在压实后,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与未压实比较存在极显著差异,速效钾呈显著差异;旱地在压实后,除速效钾与未压实存在极显著差异外,碱解氮和有效磷都与未压实差异不显著。
2.4.2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有水田和旱地。利用显著性测验中的t测验法对该区的旱地和水田进行显著性测验。结果表明,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t值分别为1.838、3.586**、7.610**,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有效磷和速效钾存在极显著差异,碱解氮的差异不显著。
3结论
震后研究区域土壤碱解氮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随机性因素影响,有效磷和速效钾是由随机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碱解氮的块金效应大于有效磷,有效磷与速效钾相当,说明人为因素对碱解氮空间变异性的影响较有效磷与速效钾强,碱解氮的变程大于速效磷,速效钾最小。
该区域速效养分的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即旱地利用区,其中,碱解氮和有效磷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即样板房区,而速效钾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即林地。碱解氮以条带状分布于研究区域内,由北向南呈增加趋势;而有效磷和速效钾则由区域中部的低值区向高值区逐渐过渡。
显著性测验显示,地震压实对土壤速效养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且压实对水田的影响较旱地明显。压实与未压实比较,在水田中碱解氮和有效磷呈极显著差异,速效钾呈显著差异,但旱地中除速效钾呈极显著差异外,碱解氮和有效磷差异不显著。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该区域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极显著,但对碱解氮的影响不显著。
参考文献:
[1] 赵军,张久明,孟凯,等.地统计学及GIS在黑土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分析中的应用——以海伦市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4,24(6):53-57.
[2] 黄国勤,王兴祥.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生态环境,2004,13(4):656-660.
[3] 杨志彬,陈兵林,周治国.花铃期棉田速效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对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8,34(8):1393-1402.
[4] 张树清,孙小凤.甘肃农田土壤氮磷钾养分变化特征[J].土壤通报,2006,37(1):13-18.
[5] 陆景陵.植物营养学(上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3-24.
[6] 张甘霖,赵玉国,杨金玲,等. 城市土壤环境问题及其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2007,44(5):925-933.
[7] 高祥照,马文奇,崔勇,等.我国耕地土壤养分变化与肥料投入状况[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0,6(4):363-369.
[8] 肖军,秦志伟,赵景波.农田土壤化肥污染及对策[J].环境保护科学,2005,31(5):32-34.
[9] 王伯仁,李冬初,黄晶.红壤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土壤磷素肥力的演变[J].水土保持学报,2008,22(5):96-101,141.
[10] 秦钟立,秦松,刘洪斌.贵州省植烟区土壤pH值和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的研究[J].土壤通报,2007,38(6):1046-1051.
[11] 廖育林,郑圣先,黄建余,等.施钾对缺钾稻田土壤钾肥效应及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2):255-260.
[12] 汪涛,杨元合,马文红. 中国土壤磷库的大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6):945-952.
[13] 王政权.地统计学及在生态学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149.
[14] 苏永中,赵哈林,崔建垣.农田沙漠化演变中土壤性状特征及其空间变异性分析[J].土壤学报, 2004,41(2):210-217.
[15] 秦鱼生,涂仕华,冯文强,等.成都平原水旱轮作种植下土壤养分特性空间变异研究[J].土壤学报,2008,45(2):355-359.
[16] 张玉铭,毛任钊,胡春胜,等.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农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1):2049-2054.
[17]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6-107.
[18] 盛建东,肖华,武红旗.不同取样尺度农田土壤速效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初步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2):63-67.
[19] 郭旭东,傅伯杰,马克明,等.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4):557-563.
[20] 明道绪.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7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