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2012-04-29戴丽芳
戴丽芳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朗读引导, 鉴赏节奏美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是一种声情结合的方式。我们力求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并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与作者沟通神气,感应心灵,真正读懂文章。如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的上阕,“看”是领字,读时要稍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的七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深秋的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广阔的境界里。满山红遍,秋水碧透。江面上,千帆竞发,壮观激烈。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展翅高飞,自由飞翔。清澈见底的江里,鱼群轻快自如,任意遨游。这七句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雄鹰,游鱼等,品类齐全,充满生机,给人一种博大、壮阔的崇高美。教师要加强点拨、示范,让学生准确把握、感受作者寄寓的深意和凝聚着的巨大情感魅力。
二、赏析词句, 品味语言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诱发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入手,引导他们咀嚼词句,赏析名言佳句,理解语言的内涵美,不断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美的水平,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荷塘月色》中有这么一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其中,“羞涩”一词用得极巧妙,但是仅从拟人的修辞角度来讲,未免有些浅显,于是老师上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含苞欲放的荷花为何会羞涩呢?”同时又启发学生:“羞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也许同学们都有过‘羞涩的体验,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来想象一下这荷花羞涩的原因呢?”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了,他们似乎与朱自清笔下的荷花融为一体,许多同学都根据自己曾有过的生活体验纷纷发言。最后老师根据他们的发言作了这样的归纳:“也许是这含苞欲放的荷花还不能落落大方地接受人们投来的那充满艳羡和赞许的目光,也许是因为她一时还鼓不起勇气去充分展示自身的魅力,也许是因为在这夜深人静之时被人窥见了自身的秘密,也许是因为在众多俏丽的姐妹中顿生相形见绌之感——不管怎样,这荷花因为‘羞涩而显得更圣洁迷人了。”听了老师的分析,学生们沉浸在无穷的回味中,体会到语言美的魅力。
三、展开想象,感受意境美
意境是由生活中的景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熔铸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对生活的艺术反映。清代王国维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抒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步入作者的世界,从而与作者在感情上沟通,产生共鸣,充分领略作品的意境美。如讲授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时,配上一段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浪漫钢琴曲《秋日私语》,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结合生活体验发挥想象,初步感受秋天的意境。接着,欣赏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和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北国典型的秋景的图片,这样同学们对北国之秋就有了感官上的认识。最后,细致赏析文本中“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槐花”“秋雨”“枣树”等景物,分析概括故都之秋清静、悲凉、色浓、味永的特色,从而感受这种意境美。
四、创设情境,体悟情感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步入作者为我们创设的优美情境中去,不仅要发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还应通过作品中的情感美来激发学生的美感。
也曾经听过《道士塔》的语文课,授课老师在讲到敦煌宝藏的现状时,用多媒体放映了一些图片和视频。当学生看到一幅幅精美的雕像和壁画却残缺不全,零落不成样子的情况时,我看到一些学生捂着嘴巴,眼角湿润……这些图片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这图片远比教师介绍敦煌现状的千言万语要有用得多。由此,授课教师就自然而然地引入了课文的主题。因此,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运用比较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演示,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课堂情境。这样,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不仅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知识容量,而且还能让学生从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去体会作者伟大的人格魅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投入自己的丰富情感,还要借助各种方式,让学生产生情感震荡,激发他们的美感,使他们在不经意间进入美的境界,受到美的熏陶,得到心灵的洗涤。
五、言行揣摩, 领会形象美
形象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没有鲜明、具体的形象,就不会有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情实感,更不会产生激动人心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形象来实施美育。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主人公水生嫂的言行列举如下: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得知水生第一个报了名,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课堂上,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揣摩“放”“吮”这两个动作以及水生嫂的言语,进一步体会主人公水生嫂瞬间心理复杂微妙的感情活动。突然听到丈夫已参军,她没有思想准备,心灵“震动”,既高兴,又有些舍不得。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状况有些担心。通过揣摩人物的言行,水生嫂生动的造型就出现在脑海中,水生嫂既有中国女性传统的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同时又具有解放区妇女进步的特点的形象就鲜明了。
六、写作指导, 学习创造美
“审美创造力”就是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对美的感受与认识的实践,是审美情操的深化与体现。创造美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语文教育的最大的难点。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对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进行观察、分析、鉴定,并从中发现美、提炼美,以获得真正的审美情感。这样,在执笔过程中,美就会渗透到立意、谋篇及整个写作过程之中,美好的思想也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能在写作中表达真实的情感,同时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如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许多同学都被伟大的母爱深深打动了。这时,教师发下源自杂志的一篇佳作《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读完后同学们再一次被朴实的母爱所打动。此时,同学们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于是趁热打铁,让同学们从自己的亲情记忆中寻找感动的瞬间,表达自己对父母最真实的情感。这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而且让学生们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下最美的情感。
语文的世界是审美的世界,语文教师应该使语文课堂充满美感、情感,使学生在“春风”的沐浴下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重视美育渗透。
(金华市宾虹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