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流行“双性化”教育等
2012-04-29
美国流行“双性化”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两千余名儿童作过调查,结果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偏科现象严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同时难以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
这个发现使美国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思路——双性化教育。“双性化教育”是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研究者认为,在教育幼儿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只会限制他们智力、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进而可能令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气质,无法学会关心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令女孩过于柔弱、内敛而缺少勇气、自立精神,缺乏竞争心及刚强的心理素质,最终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劣于那些“双性化”的男女。男孩可能变得刚愎自用、难解人意、冷酷冷漠,或干脆成了工作狂,不仅在事业上难有竞争优势,在社交圈中也不受欢迎;女孩可能因此缺乏独立性和上进心,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最终难以成才。
(吕春阳)
英科学家培育出人造器官
据报道,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纳米技术和再生医学系科学家亚历山大·塞法利安教授领导一支研究团队致力于在实验室培养人体器官。近来,塞法利安实验室培养出多种人体器官,如鼻子、耳朵、气管、动脉等。科学家认为,实验室培养人造器官必将能够应用于临床实践,让器官捐献成为历史。
实验室成员之一阿德洛拉·奥塞尼介绍说,“此前也有其他团队试图完成人造鼻子移植手术,但是他们的人造鼻子在移植后发生变形。我们的人造鼻子将能够保持完整,因为整个鼻子形状都是通过一种聚合体形成的。”
这种聚合体看起来很像是非常薄的胶乳橡胶,由数十亿个分子组成,每一个分子仅约一纳米大小。塞法利安介绍说,“在这种纳米材料内部,是成千上万个小孔。在器官培养过程中,组织物质会长进这些小孔中,并成为整个聚合体的一部分。”当然,人造鼻子并不是直接移植到患者面部,而是先置入到其手臂皮肤之下的一个气球中。数周后,皮肤和血管不断生长出来,然后才会将鼻子移植到脸上。由于这些人造器官是利用患者自己的细胞培养出来的,因此从理论上也就不会出现排异现象。
据塞法利安介绍,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已经投入资金用于该实验室纳米材料的研究。科学家们认为,这项革命性的研究将能够挽救无数的生命,但是要想实现成功和完美的移植,可能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验来验证。
(彬彬)
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也就是要求孩子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论孩子有什么样的过失,只要他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就要勇敢面对,不能让他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越俎代庖。
有一次和家长聊天,一位家长说:“孩子不喜欢收拾东西,给他买的那套玩具他很喜欢,可是玩后又丢得到处都是。”我就问这位家长:“那你接下来是怎么处理的呢?”她说:“我只能帮孩子收拾好呀!”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在遇到孩子不负责任的行为时,基本上都是先讲道理,不听就批评,再行不通就责骂,接着就自己无奈地收拾。
要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家长就要做到把责任还给孩子,而不是全权代理孩子的事。比如孩子损坏了别的孩子的玩具,家长就应要求孩子自己去帮人修理或照价赔偿;孩子一时冲动打了人家,就应该要孩子去登门道歉;孩子早晨磨磨蹭蹭上学要迟到了,家长也不用着急着慌地送他,就让孩子自己去面对老师的批评好了。在日常行为中,家长要用“不伤害,不妨碍”来约束孩子,不断地提醒孩子自己的行为不能伤害不能妨碍别人、不能伤害不能妨碍自己、不能伤害不能妨碍社会,以此让孩子达到自律。
把责任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错误自己承担,这样孩子才会慢慢地具备责任心。(吴军)
注重听、说、读、写,英语学习迎刃而解
英语学习一定要十分注意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的培养,只有这样,困难才能迎刃而解。首先,便是英语单词的问题。学生听单词一定要定时定量,比如规定每星期一、三、五看半小时的单词,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单词的记忆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学生可以随身带一袖珍笔记本,将看到的新词随时记在上面,闲暇时抽出来看看记记,其效果一定不错,即使每天记上10个单词,一个月便可较熟悉地掌握运用300个单词。在考试中,阅读也往往是让人头痛的大难题。一种情况是对较难的文章根本无法读懂,解决这个问题便只能从基础抓起,单词关要过。而更多的学生是文章能读懂,但题却做错,这种问题解决就要具体分析了。我们必须明白,考试考的是你对文章的理解,而不是你对文章表述的问题上的看法。作文高分秘诀其实很简单。文章一定要逻辑清楚,使评卷老师很快就能明白你在说什么。英语句子不一定要多么华丽精妙,但要确保准确无误,即使写较多的短句也没关系,因为复杂的长句一旦掌握不好,容易犯低级的语法错误。学生每天要应尽力抽出半个小时朗读英文,培养语感,这对听力会大有好处。
(西子)
与孩子分享“财富”
“就算孩子的兜里有100元钱,家长也愿意将自己仅有的1块钱拿出来同孩子分享。”台湾著名作家刘墉新作《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以特有的方式将自己的“财富”与自己的女儿分享。
从生活中的平凡琐事中析出人生哲理,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那些刚刚或是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人是贯穿刘墉主要作品的主线。刘墉自言,他的作品是在“为那些心里充满了梦幻的孩子们打一个预防针”,在他看来,刚刚离开学校和父母独自面对社会的青年,应该认识这个世界各个方面的真实,而看清这个世界的目的,是要更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确立自己的处世态度。
在这本送给13岁女儿的《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中,刘墉将目光转向正处在青春期的女孩:尽管她们从身体的发育上似乎已经成熟,开始喜欢“装大”,但一直在家庭呵护下的她们,对社会的复杂性显然没有做好准备。
在《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中,这种迫切的渴望转化为温柔的指引,在指导其自立的同时,更希望女儿能发现、体会和拥有生活中的美好。
与刘墉以往的作品相比,《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中流露出的细腻感觉,较以往更甚。这种细腻不但来自于他自身的艺术气质的敏感,更来自作为父亲对女儿的疼爱。其实,哪一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不是如此呢?只是每个人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刘墉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深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关键在于他尊重孩子在每一个年龄段所拥有的独特的价值观,他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告诉孩子们,但并不强迫他们接受,而是要孩子们通过自身的综合和整理,作出自己的评断。对此,《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或许能够给家长们带来一份启迪。
(郁颜)
教之授之,应成为教授之本义
教授上课,老师施教,理应是本义,却成为白纸黑字的要求。近日教育部印发实施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折射出了尴尬的现实,也着实促人深思。
应当清楚地看到,让教授回到课堂,是“教授”这一职称的应有之义,更是对“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回归。,但现实是,“教授不上课”却在国内一些高校中成为“惯例”:一些高校高楼越盖越漂亮,知名教授学、者身影难觅。
高等学府的天职就是培育人才,讲台才是教师最大的舞台。也正因如此,教育部门及时出台有关规定,让教授重回讲台,受到了社会公众和舆论的普遍肯定。
大学,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最高体现,关系着青年的成长和学术的品格。维护高校的“一方净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人们期待着,大学回归本义,教学回归本义,教育回归本义。从这个角度讲,让“教授回到课堂”应当只是一个开始。(刘义)
李白拆字趣闻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名倾天下的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最早称“巴陵城楼”为“岳阳楼”的人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一生曾六登岳阳楼,最后一次到岳阳楼,有个过路人在岳阳楼的墙壁上留下了三个字:一、虫、二。众人不解其意。等到李白来时,人们就向他请教。李白沉思良久道:“这是仙人留下的一副对联。‘一指水天一色;‘虫、二便是风月无边”。人们叹服,并请李白留下墨宝。李白欣然命笔,写下“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八个大字。如今,这副对联刻成雕屏,悬挂在岳阳楼三楼主门。
(康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