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012-04-29季建民
季建民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具有用数学思想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实现数学教学的这一根本目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调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数学技能的形成过程,并从中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逐步形成稳定持久的学习动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适当启发、鼓励和有效指导,是相当重要的。设计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把学生很自然地引入到新知识中去,使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想象,从而水到渠成地获得知识和能力,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全力以赴,甚至创造出奇迹。而没有兴趣的学习,却是一件苦差事,难以为继。
二、启发独立思考
数学学习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人的思维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应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小学生的独立性很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的波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施布疑阵,引发思维。然后引导学生解除疑问,这样才能增长才干。因为“疑”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才有究,才有思,才能产生一种渴求知识的动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问题提出后,教师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即要求学生立即作出回答,生怕出现“冷场”局面。一旦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又急于启发引导,且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把学生引入教师早已为之设计好的“思维圈”内。这种不给学生足够时间独立思考,教师超前引导,越俎代庖的教法,往往使学生的思维不能与老师同步,甚至被教师抑制,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导致事倍功半。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置一系列疑阵,让每个学生在头脑中都实现“群疑并兴”,同时要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思考,然后在教师的启迪下,释疑解惑,由具体到抽象,形成完整的概念。开始学生感到要费一些力气,而后感到一身轻松,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
三、指导思考方法
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有时难免会有困难,有的思考方法是不完善的,有的思考方法是错误的。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究竟如何指导,才能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呢?以往,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往往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提示给学生,学生一听便会,顺利地解决了问题。然而,我认为这种给以方法上的提示,只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没有很好地得到培养。因为学生不知道教师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怎么想到的,一旦没有提示,学生又将不知从何想起。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具有思考性的指导,即不是直接给出具体方法上的提示,而是设计好有助于学生继续进行思考的提问。
四、展示思考过程
解答问题不只是为了求出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因为正是这个思考过程展示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生自由思考解决问题后,教师要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再次展现出来,进行反思,及时总结悟出知识规律。这样做有以下优点:(1)经常地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整理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2)让学生展示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发现学生思考中的不足之处,适时给以针对性的指导;(3)由于班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不平衡,对于解答不出或答错的学生来说,不仅使他们懂得怎样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4)通过对各种不同思考方法的比较,能够使全班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从而使学生关心自己的思考过程,还重视其思考过程的优化。一题多解,从多解的思路中优选,是其显著特点。
总之,人贵在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