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守候我们的精神家园
2012-04-29白雪刘晓虹
白雪 刘晓虹
我有一个梦想,
梦想中有一个叫精神家园的天堂。
在这里你可以展卷细读,口齿流香;
你可以感同身受,击节而唱。
你可与雪莱共鉴西风云雀,品妙手文章;
可与梦阮漫步潇湘寒塘,忆红楼沧桑。
你可访田园五柳豁达千古尘嚣;
可到盛世诗唐品味韵美律香。
那些唯美的书简,那些诗意的童年,
那些乍暖还寒的夕阳,那些雍容闪耀的流光。
这是2004年成都市实验小学教师发展学校“精神家园”站点成立的时候,周学静老师写下的一首诗。该站点以丰富教师的读书生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以阅读守候每一位教师的精神家园。
一、心斋,我们的书房
心斋是教师们的一间书房,也是“精神家园”站点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心斋”之名,取自《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也者,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就是这样一片读书净土,心有所属,心诚则临。
“心斋”的文化建设可谓“循雅而生”“雅韵天成”。心斋的形象设计工作,包括心斋印章、心斋书简封面、心斋留言板和提示板,均由教师们自主创作完成。心斋还有一套特别的书签,包含六个小图样,分别以“荷塘月色”“暗香浮动”“雨打芭蕉”“空谷幽兰”“竹影禅踪”“闲庭落英”为主题,描绘了心斋周围的六个校园小景,以淡水墨绘出,意味深长,隐喻了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追求。几支淡淡的小签,系上银灰色的丝带,随行签上自己的大名,便成为书中的“绿野仙踪”,静静等待与你的下一次相约。
这样用心的文化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让老师们安心阅读,用心思考。在许多老师的心中,心斋不仅是书房,更是心灵家园。在心斋,真正触摸心灵的当然非书莫属了。张丹黎老师在读《瓦尔登湖》时,写下以下感受: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胸怀万卷书,自然气闲神定。当教师爱上了读书,“精神家园”就要有更具支持力的行动,为老师们订更多的好书,充实心斋书库,让教师读书永远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我们既追溯经典,在阅读经典中,做到“学、问、思、辨、行”的有机结合;又追踪前沿,将优秀期刊的前沿文章,复印成册,让老师们快速便捷地掌握时下最新的教育资讯。我们既把握热点,针对当季畅销书目,定期在心斋举办读书沙龙活动,进行讨论;又紧握电子书,拓展电子书目,创建网络共享平台,让老师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可以随时随地阅读,体味书香悠长……每位教师除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到合适的书籍以外,还可以把自己看到的有意思的书的名目以最快的时间发送到最新心斋书库明细表中。我们定期举行专家推荐、教师推荐、学生推荐、家长推荐好书的活动,也会定期发放读书问卷,广纳老师们的阅读动向,汲取最新的读书动态。通过这样的时时互动活动,让“精神家园”的图书“流动”起来,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以满足广大教师的不同需求。
二、特色阅读,我们的行动
在心斋,阅读、静思、对话、争论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阅读已经成为了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精神家园”用心关注教师阅读,慢慢形成了教师共有的特色阅读。
1.读书日历:结成学习型读书团队。我们建立了心斋读书日,每位教师可根据本学期教学课表,把一周的某个半天定为自己的读书日,制成读书日历。相同读书日的教师便组成了读书小组。读书小组的成员来自于不同学科,他们的人生阅历不同,阅读喜好也不同。这样,稳定的读书小组却因为有了这些差异而扩大了阅读范围。读书小组定期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将同一本书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丰富了他们的阅读感受。学校的教导处为了保障学习型读书团队阅读时间,也在每学期前安排老师教学任务的时候,留出了足够的读书时间,保障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来阅读。
2.读书心语:形成且读且思的阅读方式。“读书心语”分为“心语本”和“心语留言板”。“心语本”人手一本,用于平日里记录阅读随笔;“心语留言板”静静地守候在心斋里,记录着每位老师的阅读体会和好书推荐。留言板在很多老师的手中翻阅,留下红红绿绿的印记,记载了老师们的读书感受,用贺蓓老师的话来说:“这是心斋里最厚、最值得读的一本书。”每学期都有“心语本”的展示,本子在同事间漂流,大家相互学习。有思考的阅读,才能事半功倍。
3.好书推荐:构建共读一本书的读书模式。每学期的期末,“精神家园”都会给每位老师发一份“假期学习菜单”,在“读书”一栏中推荐一本共读的好书。老师们利用假期自由阅读,并在“心语本”上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待到下一学期开始,“精神家园”利用读书沙龙、讲座等多种方式开展“共读一本书”的阅读分享,分享老师们的阅读感受和生活体验。比如,我们共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之后,把那些方法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变成了属于我们的奇迹;我们读《春江花月夜》,在初步感知整首诗后,再和大师一起品读;我们读《爱上课》,将书中的故事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之中,让课堂更有效率,让我们更爱三尺讲台。
4.故事屋:促成教读结合的教学形式。故事屋是低段孩子听故事的地方,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场所。每一学期,“精神家园”都会面向全校招募“故事哥哥”“故事姐姐”,让热爱读书的老师为孩子们讲故事。这些老师来自各个学科,他们带上自己喜爱的故事和糖果,和孩子们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故事屋的推广,让老师们把读书与教育教学研究结合了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因为读书,教师“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读书,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更加底气十足、挥洒自如。
5.读书节:创建师生共读的浓郁氛围。每学期,“精神家园”都会选取某一个月作为全校的“读书节”,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读书。在我校“A城?阅读节”期间,我们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了一系列学生喜爱的读书主题活动。比如,低年级的“诵诗活动”,中年级“读书会友活动”,高年级“课本剧表演活动”等等。在“A城?阅读节”期间,大家一起观看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一起听关于读书的专题讲座,一起参加相关的读书沙龙活动。那一个月,整个校园都浸润在书香中。“悦目书香田园?读享精神家园”的“A城?阅读节”,让我们时而在轻快的诗歌里沉醉,时而在校园小说的字里行间品味,时而又“迷失”在古典作品无尽的回廊中,驻足、欣赏。
6.读书沙龙:开展多人共读共讨论的交流会。在心斋,几乎每月都会有形式各异、规模不同的读书沙龙活动,老师们围坐在书桌旁,谈笑风生。读书沙龙有时是专家讲座,比如以“腹有诗书气自雅”为主题的国学讲座;有时是一本书的共读沙龙,比如《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读书交流;有时是期刊文章共享,读报读文章,交流最新教育动态;有时是特定主题共读,比如“关于童年的回忆”主题阅读分享会。这样的方式让老师们开阔眼界,拓展思维。
“精神家园”关怀的是老师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修养,而不仅仅是专业技能和职业水平。它追求“虚怀待物,道乃来集”的境界,帮助老师们形成气定神闲的文气、从容淡泊的正气、虚怀若谷的大气。在“精神家园”中,教师的品质、境界,都在阅读中一点一点地提高。阅读为理智和心灵插上了翅膀,阅读让教师的精神变得健壮而勇敢,阅读守候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白雪,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小学高级教师;刘晓虹,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马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