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及改革建议
2012-04-29郝巧梅
郝巧梅
摘要:经过调研,分析了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在企业中的主要岗位,并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职业教育现状,提出进行课程整合,实行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课程整合理实一体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6(b)-0165-02
在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有《机械制图》、《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基础》、《金属加工工艺》、《液压与气压传动》、《电机与拖动》、《PLC可编程控制及应用》、《单片机》、《工厂供电》等十几门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并进行电工电子、车工、钳工、电焊、电机与拖动、工厂供电、液压与气压传动、PLC、单片机等实习实训。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能基本掌握基本理论和相关操作技能,我校机电专业毕业的学生多数在自治区内就业,为自治区特别是鄂尔多斯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创新创业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高度重视。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实施是否得力,直接关系到育人的质量。我从2009年开始,就着手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经过一年左右的调研,深入到企业、兄弟院校,走访有关专家、专业教师、部分学生家长,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和在校生座谈会,同时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就社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我校机电专业教育的适应性,广泛听取意见。下面是我们通过社会调研,了解到职业院校毕业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企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情况。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企业中主要有如下岗位:
(1)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岗位。
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人员有两种:生产线操作工和设备操作员。生产线操作工是指在生产线上完成产品某工序的制造工作;设备操作员是指直接利用设备完成生产任务,如承担车床、铣床等机床及钳工、电焊等具体操作。要求操作者掌握机床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掌握电焊及电工基本知识,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另外对装置的主要器件如传感器、气缸、各类电机、PLC等的故障类别进行判断。对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一般要求操作员能对设备的整体结构全面了解。
(2)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维修岗位。
是指在利用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的企业中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保养和故障处理维修的工作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维护、维修岗位是企业的关键技术岗位之一,是保障生产设备能安全、有效生产的关键。
机械维修人员:掌握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液压气压传动,能看懂各种装配图,具有一定的钳工基本操作技能,能对机械设备进行日常的维护和保养。电器维修人员:掌握电工的基本知识和电力拖动、PLC的有关知识,获得初级电工上岗证和中级电工证,能对电动机及各种电器进行日常的维修和保养。
具体说就是从业人员能熟知维修装置的信息流程,熟知整个装置中器件的作用;应能分析机械机构的原理,会安装和调试机构,能完成定期检查和润滑任务;能分析检测装置原理,会根据状况调整传感器的安装位置、灵敏度等,会定期进行检查和保养,能更换故障传感器;能看懂装置的控制程序,并能根据控制器显示的输入输出状态判别检测、执行器件的故障:熟知电动执行和气液动执行装置的原理,会调整运行速度等。
(3)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岗位。
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岗位是指在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企业中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的工作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岗位在不同企业中分工有所不同。在大型企业中分为机械装配、电气装配、整机联调和销售等岗位,在一些中小自动化装置生产企业,只有生产和销售两个分工,要求员工完成整个装置的安装和调试。
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企业根据岗位的不同,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也有所偏重。有偏重于机械装配,能够依照图纸按照安装工艺的要求,达到装配精度完成装配;有偏重于电气安装,能熟练使用机械装配和电工工具,实现电气设备安装,会用专业仪器检查安装效果;高技能的机电一体化装配工,应能完成整机的联调和项目管理,并能完成用户使用培训。
(4)企业生产一线中的工艺员和技术员岗位。
机械加工工艺员:掌握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及机械加工工艺的知识,懂得编制机械加工工艺,并能在生产一线中指导工人进行切削加工。
电器技术员:掌握电器的知识及电力拖动原理,懂得各种电器仪表的使用和维护,能指导生产一线工人从事电机的修理,并能排除生产中各种电器故障。
通过调研及对就业岗位的分析,发现现行职业技术课程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目前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离,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从业岗位,有的甚至束手无策。
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育理论来分析,课程设计不够科学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及课程的内容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课程门数多,单一课程内容也过多、过杂和过深,不适合职业类学生的特点,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加上学生的基础较差,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因此,这种教育模式客观上冲击了实践教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二是偏重所谓“实践”,过分重视上岗证、技能等级证书及技能大赛方面的培训。降低了理论课教学,学生 “依葫芦画瓢”的进行训练。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其它方法,缺乏思考,更谈不上钻研。如有些已取得电工上岗证的机电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面试时,连考官提出的一些简单的电动机点动与自锁的技术问题都回答不上来,这样的学生又怎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呢?三是现行课程内容一方面强调单一学科的完整性,教学内容出现重复。不同的教师施教难免有重复,如机电专业“金属材料”这部分内容在同一专业《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加工工艺》等好几门课程里都涉及到。学生对重复学习的知识不感兴趣。另一方面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某些知识教材又没出现,多数教师按教材施教,缺乏创新,缺乏拓展,没有做到理实一体。结果与社会和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如安全生产,机电专业在工艺课教材中很少提及,造成学生毕业后缺乏安全生产常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目前国家加大安全生产的力度相违背。又如在《液压传动》课中讲到三位换向阀中位机能选用,但没有具体实例,遇到实际问题,学生还是不会分析。
以上种种情况,说明现行的职业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隔起来,没有做到理实一体,违反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并且受实践检验这一认识的普遍规律。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参考相关资料,走访兄弟院校,经过比对,我们觉得就目前的就业形式及教学情况来看,进行课程整合、实行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最为可行。具体如下:
1 进行课程整合,实行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育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就业就是要求学生毕业后能立即走上工作岗位,独立工作。进行课程整合,实行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就是以职业技能为中心,面向社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企业生产相适应,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具体体现在:一是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把一个相互有着内在联系的若干学科整合为一门课程;二是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做到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从做中学,边做边学,实现教、学、做一体;三是教学与企业生产中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即开发项目课程,把企业的工作任务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课题作为课程内容的核心,让学生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艺流程的设计、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效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都由学生来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甚至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且通过实际工作的现场,真实的工作任务,自主行为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就业、创业奠定基础做好准备。
进行课程整合、实行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后能收到如下效果:
(1)有利于构建完整的技术知识体系。通过完成项目任务,系统的技术知识才能得以完整应用。因而进行课程整合、实行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技术知识体系。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实施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时,由于知识与工作任务紧密相联,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并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适用性。按照整合后的课程、项目法来组织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只要是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都必须纳入课程中,与职业岗位技能不相关或关系不大的知识都排除在课程知识之外。
(4)有利于学生就业,缩短学生岗前培训周期。因为带着项目任务培训学生,学生毕业后能与生产实践无缝接轨。
2 加快我校进行课程整合、实行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的建议
进行课程整合、实行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对于改革我校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适应社会,适应科技发展,适应市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为了加快我校机电专业课程改革的进程,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要加快校本教材的开发,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将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整合。
(2)加强技能培训,培养中级技能操作人才。可将机电一体化专业有所偏重的分成两个专业方向:
①机械加工及液压与气压技术应用专业方向。
核心技能:外圆加工技术,内孔加工技术,螺纹加工技术,铣削加工技术,齿面加工技术,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技术及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
②电工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方向。
核心技能:电工工具使用及照明控制技术,电工材料及电工测量,电机与拖动及维修技术,电器设备安装与电气安全防护技能,供配电技术及机电设备与维修技术,PLC可编程控制及应用。
具体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确定以车工、钳工、铣工、电焊工、电工、液压气压传动、PLC为核心技能,围绕核心技能展开培训,每年在学校都要举办技能大赛;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式培训、顶岗实习等方式与行业企业之间合作,实现引企入校、引教入企等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三是走校办企业的道路。如机加工实训室就可对外开放,承揽机加工业务,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校就能接触生产实际,毕业后能够与生产实际刚性接轨。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专职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师资培训,特别是要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实践能力的培训。力争在三年内有80%以上的中青年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并且要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设兼职教师岗位。将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者是在本行业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的企业在职人优先聘用为兼职教师。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我体会到,进行课程整合、实行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还有许多细致繁杂的工作需要我们积极地思考,认真实践,但只要我们借鉴他人的经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组织实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不断地探索,并且认真总结,相信我校最终会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理论及具体操作方法,为造就更多更好的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谢湘,李剑平.教育部长给职业教育致命弱点开“药方”[N].中国青年报,2010年3月22日.
[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2011年11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