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心的交换 情与情的共鸣
2012-04-29俞慧
俞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中的最微妙的接触。作为班主任,每天都可能面对许多突如其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时,要注意冷静地思考细致地研究,需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当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近他们的精神世界的时候,学生才有可能对我们敞开心扉,诉说他们的心里话。班主任更应该具备一双锐利的慧眼,一颗善良的慧心,一支隽永的钢笔,和学生做心灵的沟通,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快乐。
一、我是丑小鸭,但我也想要自己的舞台
一次去外校听课,老师在讲解完一个问题之后问:“都听懂了吗?” “懂啦!”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在转身板书时又说了一句:“ 不会的同学请举手!”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学生有的回头看,有的左右寻找。老师在板书完一个问题后,转过身说:“很好,看来同学们都会了,我们讲下一个问题。”
其实,在教室后面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一只手一直举着,虽然举得不是很高,但是我看见了,老师一说完“不会的同学请举手”这句话后,他颤悠悠地举起手,先是很低的,后来把手给举直了。可是老师一直没注意,直到老师开始讲下一个问题,他才无奈地放下手。我们经常听到类似的问话:“不会的同学请举手”“谁还有什么疑问”,但是,这些问话在大多时候只是一个不用回答的“假问”,也就是说老师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准备下一个环节了,这些话除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外,并没有其他的用处,充气量只是链接两个教学环节的过渡档。其实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公开课上,老师说出“不会的同学请举手”时,在内心里其实是不希望也不需要有人举手。如果你在这个时候不合时宜地举起手来,一是会打扰老师预设的教学环节,影响教学时间;二是会影响这节课的美观和华丽。也可能,在很多举行公开课的老师看来,这句话只是一种虚让,一种礼节性的程序。就像是遇见不想招待的客人,却又碍于情面不得不说“改天我请你吃饭”一样,成为一种必需的客套话。
老师们,请你们在享受优秀学生带给我们课堂上的繁荣时,别忘了在教室一角,可能还会有我们没有发现的、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还有许多默默承担着失败。困惑,在迷茫中独自前行的学生。他们虽然不能和高贵的白天鹅比,但是丑小鸭,也该有自己的舞台。
二、我们是学生,但我们要自己管理班级
在一次校运动会上,班级中有一名学生没有请假就私自回家了。对于这种不关心班集体的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非常恼火,于是在班会上对其进行处理。当我宣布完处理决定时,学生在底下窃窃私语,多数人似乎对我的处理有看法。看着学生的不满表情,我觉得有必要听听学生的意见,毕竟也是大家的事情。可是没有人发言。最后班长站起来说:“老师,他私下回家是不对,但是这样处理太严重了!”随着班长的话,许多同学都点头。于是我就顺势让学生自己讨论该怎样处理这个学生。因为如果我用班主任的威严和权势,学生迫于压力,会心不甘,情不愿地去执行。虽然表面的效果达到了,可是我失去的却会是学生的信任。这个时候我只是一个不得民心的“孤王”。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教育学生,别让自己的眼睛老去,别让自己的心灵僵化,去心去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
三、我就是小赖皮,你能把我怎么样
在一次自修课上,我在巡回指导时,发现有位同学一直偷偷地在写数学作业,便敲了敲他的课桌,说:“收起来,赶紧做语文作业。”我原来是和蔼可亲了的。这个同学又是好口才。他抬起头扶了扶眼镜,微笑着回了我一句:“老师,我做数学作业,有错吗?”我反击道:“请你出去。”顿时,他很尴尬,其他同学都诧异地完这边看,我走上讲台,对全班人说:“同学们,我请他出去,有错吗?”无人回答,很明显认为我处理太重。我笑着说:“我说的没错呀。比如下课请他出去站站,比如放学请他出去吃饭,都是理所应当的,话是不错,只不过所用的时间不对,可我是向他学的呀!”同学们恍然大悟,包括那位小赖皮都为我的积极反驳拍案叫绝。以后再也没有学生会在课堂上做其他的作业了。
今天的孩子生长在一个物质丰富的年代,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感叹:孩子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富翁”,而一方面又是精神生活的“乞丐”。许多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改满足的都满足了,可就是不好好读书。面对现状,我们最缺少的是另一种思考:现在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他们的心灵深处究竟需要什么?作家高尔基说过:“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则是一件大事。”
人的心灵是极其宽广、复杂、多变的世界。面对几十个性格迥异、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生,怎样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找到属于他们的那片沃土,播下适宜他们成长的那粒种子,这是至关重要的。以心换心,才能收获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