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这支队伍,这些人

2012-04-29于漪

中国德育 2012年16期
关键词:育人教育教师

于漪

几十年来,我一直在教育第一线,耳濡目染、亲身实践,深刻领悟到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一心为学生,不只是说说,而是身体力行,倾注心血去做,持之以恒地做,做出效果,这就是真善,就是仁爱,就是大爱。

对学生丹心一片,对业务执著追求,坚守教育的神圣,创造育人的业绩,这是我们这支队伍、这些人的永恒追求。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张丽莉老师舍命救学生的英雄行为传遍全中国,感动了老老少少亿万人。她是普通的人,普通的教师,为何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且不说她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敬、对同事的真,也不说她对伤病的超强意志和对前景的乐观坦然,就其实质而言,仅一句话概括:灵魂崇高。

她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骄傲!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这支队伍。最近中央媒体走基层,寻找最美的乡村教师,报道了许多真实而生动的故事。每次看报道,心中总会涌起冲动,让人洗涤私欲,净化感情。那么平凡、那么普通的教师,在乡村坚守10年、20年,乃至30年,面对贫困不言苦,面对艰难勇向前,对社会敢于担当,对学生心怀大爱。他们犹如灿烂星空中的闪烁小星,虽不知名,但给我们以无限的希望。

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可以说是处在社会道德建设的前列。全国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他们默默耕耘在培养学生成长成人的第一线,播撒青春、艰苦备尝、无怨无悔,他们经常背负着不能承受之重。时代发展快,教育要求高,误解、指责、怪罪,脱离国情与地情的任务加码屡见不鲜,但绝大多数教师并未把责任推向客观,而是认真学习、努力改进,力争与学生共同成长,志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修炼,成为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勿庸讳言,这样庞大的队伍中出现一些违背师德的人和事,的确令人不齿,但可贵在同行不仅不认同,而且认为其有损于队伍的形象与声誉,影响恶劣,应加强教育,并以此发挥警示作用。

这支队伍是可爱的,深入他们当中,你会发现,无论社会环境怎样变换,总有一些宝贵的东西在他们身上默默传递。

坚定不移的价值取向

人一辈子都活在价值观中,一辈子都在进行价值取向的选择。价值观是人生的标尺,它决定了人生的境界。

在社会转型、价值取向多元的现实生活中,许多职业扎堆成团,炙手可热,而教师职业还有几分清凉,几分执著。选择教师,选择向青少年学生传承人类精神文明作为自身的追求,就是一种志气,一种境界。

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选择了与国家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的教育事业。教师是以人育人的工作,许多教师深知,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引领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启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只有自己不断修炼,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人,才能成为指导学生选择正确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正如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所说:“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做人师,必须德才兼备,做学生的榜样。

在深刻的社会变革转型之中,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并存,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利益分配方法与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原有的价值标准、道德理念失衡、失范、失律,许多教师选择了奉献教育、为国育才的价值取向,是蔡元培、陶行知等教育大家忧国忧民、为国为民奉献崇高精神的薪火相传。

不说全国范围的感人事迹,看看周围的平凡教师,就可从中吸收到不少精神养料。如坚守在上海郊区的优秀教师,包括特级教师,他们经受住中心城区以及其他行业高薪的种种诱惑,全身心地哺育农村学子成长。又如不少参加教育培训的年轻教师,把学习实践、接受培训看成精神上的福利,有的写下了这样的心声:“教学工作再忙,应试压力再大,事务性工作再繁琐,也依然挤出时间去学习。一年半中,从不上网聊天,未看一集热播电视剧,更是与网游绝缘。培训让我真正懂得了终身学习的意义,品尝到学习的无穷乐趣。育人先育己!”

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地带,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关键在于信奉怎样的价值观,选择怎样的价值取向。我自己就面临过高位、高薪、汽车、房子的诱惑,我都婉言谢绝了,因为教师是社会的良心,千万不能为金钱、物欲所俘虏,成为它的奴隶。《礼记·乐记》早就深刻指出:“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我铭刻在心,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大潮中更须以此为警戒。

教师爱教育、爱学校、爱孩子,他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进取,升腾起来的理念是:思路决定出路,行为决定作为,定位决定地位。学校给我一块土壤,我还学校一片绿洲。这就是我们的普通教师,对教育事业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倾注心血的大爱之情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超越亲子之爱。亲子之爱源于血缘关系,父母爱子女是人的本性和本能。教师和学生之间无血缘关系,但只要是诞生于我们这块多情土地上的孩子,教师都要倾注心血,千方百计把他们教好,因为其中寄寓了国家的期望与人民的嘱托。这是沉甸甸的历史使命,须有高度的责任感,须有仁爱之心,大爱之情。

对学生能不能满腔热情满腔爱,实际是教师对教育价值能否深刻领悟与不断净化感情的问题。教师只要内心真正觉醒,把日常千件万件的教育教学小事与国家的千秋大业、人民的幸福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就会觉得身上挑着千斤重担,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另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觉醒意味着,不仅领悟教育工作非凡的意义,而且真切体验到每个孩子都是国家的宝贝、家庭的宝贝,此时此刻,师爱就会在你胸中激荡。

学生进入学校学习,虽只有短短几年,在人生长河中仅仅是一阵子,但这短短一阵子往往影响一辈子的生活道路。万丈高楼平地起,关键在基础打得牢不牢。做人的根基扎得正,扎得牢固,学生就会一辈子受益不尽。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只有一次青春,青春是无价宝,国家把学生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时期交给教师培养,这是对教师的极大信任。如果不充满爱心培育,岂不浪费学生青春?这是对国家、对人民、对学生的大不敬。基于这样的认识,许许多多教师锤炼自己的感情,用有教无类的博大胸怀,对每一个学生施以爱的教育。资优的、学困的,开朗的、内向的,家庭和谐的、破碎的,生活富裕的、贫穷的……都想方设法根据不同情况言传身教,学业上、生活上、性格上、习惯上关怀备至,不是亲子女,胜似亲子女,以大爱的细流滋润他们心灵,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什么叫大爱?就是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私利的爱,它源于仁爱之心。亚里士多德说过,善有外在的善、身体的善和灵魂的善,灵魂的善是真正的最具卓越意义的善。几十年来,我一直在教育第一线,耳濡目染、亲身实践,深刻领悟到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一心为学生,不只是说说,而是身体力行,倾注心血去做,持之以恒地做,做出效果,这就是真善,就是仁爱,就是大爱。哪所学校、哪个地区、哪个省市没有生动、鲜活的爱生故事?教师中不胜枚举的爱生故事汇聚成道德中爱的洪流,与社会上那些自私自利、刻薄寡情形成鲜明的对照。尚善、尚美、尚爱终将驱散丑恶。

对专业发展的执著追求

德性与智性是生命之魂,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它决定并影响着智力的发展与发挥;科学文化素质是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智力获得发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发展智能的过程中,须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意志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融合、渗透、贯通。要培养学生的德性和智性,教师须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此,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永远是每一位教师执著追求的目标。

上好课,是教育改革的原点,也是教师的真本事,然而,要上好课确实不易。信息如潮涌,学生的信息渠道畅通、视野开阔、想法很多,要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能开启智慧,实非一日之功。有思想、有抱负的教师,钟情自己的学科教学,不受教学参考书的羁绊,不信教学时尚的忽悠,不信分数评价标准的束缚,更不信题海题库一课一练,而是独立思考,刻苦钻研课程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突显教学的核心价值;而是研究学情,深入了解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内在需求,选择合适的途径与方法,引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品尝快乐与成功。他们的非凡勇气在于跳出“育分”的怪圈,回归“育人”的教育本质。

举例来说,一位坚持学科教学必须“育人”的语文教师,叙写他多年实践的体会中有这样几句:“教师所需做的就是带着学生,沿着文字,走进作者的生命世界,去倾听、去感悟,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与表达的机会。在课堂上,我们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或是推开了一扇窗,让学生怀着莫大的好奇穿过门,透过窗,进入更为广泛的语文天空,体验、收获、感受生命的美好,聆听生命的絮语,丰富生命的内蕴,语文教学的生命由此盛大空灵。它们形成了我的教学思路,成为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生命底座。”没有唯分,没有拼分,而是遵循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阅读、表达、观察、实践,学生德性、智性获得有效培养,毕业选拔考试成绩极佳。

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生命的质量,许多教师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为此,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学习、进修,坚持科研,双休日参加学习培训已屡见不鲜。教研组、备课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体,各个层面教师形成带教的成长链,以真问题驱动真教研,帮助教师解决真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对学生丹心一片,对业务执著追求,坚守教育的神圣,创造育人的业绩,这是我们这支队伍、这些人的永恒追求。

责任编辑/闫益佳

猜你喜欢

育人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