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感对道德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2012-04-29李翰飞江琦
李翰飞 江琦
摘要 考查924名中小学生的羞耻感与道德发展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除身体羞耻外,其他维度及羞耻总分在年级上均存在差异。(2)道德情感前三阶段五年级低于其他年级,后三阶段四年级小于其他年级,七年级达最高峰,八年级处于低谷。(3)道德情感第三、四阶段与羞耻感总体水平及行为羞耻、身体羞耻均显著相关;道德认知仅与能力羞耻相关。(4)行为羞耻对道德情感第三、四阶段有预测作用;能力羞耻对道德认知有预测作用。
关 键 词 中小学生;羞耻感;道德情感;道德认知
作者简介 李翰飞,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江琦,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德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它应该具有很浓的民族人文色彩和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人文特征是一个民族最具有特色的标志,抛开人文色彩的教育将使民族特色渐渐淡去,最终导致民族消亡。所以,任何抛开人文色彩的教育,都将是苍白无力的,德育尤是如此。若要改善德育现状,合理定位学校德育传统的人文内容和切入点,是学校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我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强调“耻德”。“耻”不仅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关涉的基本内容之一,更是完善个人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约束机制。毋庸置疑,学校德育应该以“羞耻感”为切入点。
羞耻感是一种高级的道德情感,是个体违背道德或感到无能时,基于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地指向自我的痛苦体验,它产生于道德自我的形成以及道德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对个体道德行为发展和道德品格的养成尤为重要。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小学生正好处于道德的习俗水平发展期,虽然已经开始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但对事物的判断仍依赖外界标准。外界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对其身心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如何通过羞耻感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对中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尽管以往很多研究都证实了羞耻的道德作用,但这些研究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相关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实证方法来探讨中小学生羞耻感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羞耻感培养对道德发展的影响,以期为中小学德育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采用分层取样法,分别在四川省成都市的成都市双语实验学校、红花实验学校、青龙小学和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158份,回收率96.5%;最终有效问卷924份,有效率79.8%。其中男生489人,女生435人;小学生469人,中学生455人;城市户口497人,农村户口417人;独生子女583人,非独生子女341人。
2.研究工具
羞耻感问卷
采用亓圣华(2006)编制的中学生羞耻感量表。该量表共22题,分4个维度:个性羞耻、行为羞耻、能力羞耻和身体羞耻。采用4点计分,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1—0.93之间,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3,重测系数在0.57—0.90之间,总量表在半年后的重测系数为0.87。由于该量表适用对象为中学生,所以正式施测前,在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四、五、六年级各选取一个班进行试测,绝大部分学生表示能够读懂全部题目。
道德判断测验(MJT)
该测验由两个两难故事构成。每个故事后有13个问题,要求对被试进行9级评分。MJT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道德认知。MJT主要指标为道德判断能力分,简称C分数;第二部分:道德情感。MJT中对道德态度的指标是用科尔伯格的六个阶段来表示的,道德情感分包含了代表六个阶段的6个得分。我国学者已经对该问卷进行了必要的跨文化效度验证,其重要效度指标都符合修订标准。
3.研究程序
由经过培训的心理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集体施测,当场收回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使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生羞耻感水平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
根据被试情况,按年级分为五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除身体羞耻(p>.05)外,其余三个维度及羞耻感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四年级与其他年级差异尤为明显(见表1)。
表1中的a、b、c、d、e分别代表与其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年级,其中,a:四年级;b:五年级;c:六年级;d:七年级;e:八年级;下同。
分别对男生、女生在羞耻感总分及其各个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显示:男生和女生在羞耻感总体水平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5);但女生的身体羞耻水平显著高于男生(p<.01)。
2.中小学生道德发展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
同样,将被试按年级分为五组,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见表3),道德情感发展的六个阶段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但道德认知得分各年级间却不存在显著差异(p>.05)。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前三个阶段,五年级的分数几乎全部显著低于六到八年级;在后三个阶段,四年级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所有年级,而七年级显著高于其他所有年级。道德认知C分数,五年级和六年级均与八年级有显著差异。同时根据Cohen对C分数的划分等级(1—9分,较低;10—29分,中等;30—49分,较高;50分以上,非常高),所有年级的学生均处于道德发展的中等水平。
表3中的C分数代表道德认知得分。下同。
分别对男生、女生在道德情感得分和道德认知C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在道德情感的各个阶段以及道德认知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5)。
3.中小学生羞耻感与道德发展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发现(见表4):中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第三、四阶段与羞耻感的总体水平显著相关(p<.05),其中,行为羞耻和身体羞耻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而中小学生的道德认知除了与能力羞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以外(p<.05),与羞耻感的其他维度及其总分均不存在显著相关(p>.05)。详见下表:
4.中小学生羞耻水平与道德发展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变量间的关系,结合表4相关分析得出的结果,采用Stepwise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自变量的容忍度均大于0.1,VIF<10,表明所引入的自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可以考察其对因变量的预测作用。从表5结果可见:道德情感的第三、四阶段,都只有行为羞耻维度进入了回归方程,表明行为羞耻对道德情感第三、四阶段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当以道德认知作为因变量时,只有能力羞耻维度进入了回归方程,才表明能力羞耻对道德认知有显著预测作用(p<0.05)。
四、讨论
1.中小学生羞耻感及道德现状分析
(1)中小学生羞耻感水平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
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羞耻感差异显著。其中四年级与其他几个年级的羞耻感差异尤为明显,说明四年级是羞耻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进一步分析发现,只有身体羞耻在各个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初一年级以后身体羞耻更加强烈。这可能是因为随着我国青少年的青春期提前,身体羞耻发展的转折在四年级甚至之前就已经完成了。
另外,男生与女生之间羞耻感的总体水平不存在差异;但在身体羞耻维度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中小学生恰好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尤其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外貌。而女孩的身体发育通常又早于男孩,因此女孩的身体羞耻水平显著高于男孩。
(2)中小学生道德发展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
研究显示,四、五年级很可能是道德情感前三个阶段发展的转折点,四年级之前道德情感飞速发展,五年级略有下降,之后又平稳发展;而七年级是道德情感第四、五阶段发展的高峰期。这一结论正好符合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研究还发现,道德认知C分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到八年级时出现了迅速下降。
此结果证明,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道德判断水平逐步趋于成熟,但在八年级的时候还出现了明显的倒退现象。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由于开始面临升学的压力,学校往往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品德教育,致使学生的道德水平明显下降。所以,仅凭学生的自身成熟来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德育的作用仍不容小视。另外,从道德发展的整体水平上看,中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仅处于中等水平,然而这一阶段恰好是道德信念形成的关键期、道德品格的定型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如果青少年耻感不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无从谈起。因此,若想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我们必须从这个阶段抓起,才能使知耻、明耻的意识深入人心。
2.中小学生羞耻感与道德发展的关系
首先,行为羞耻对道德情感的第三、四阶段均有显著预测作用;能力羞耻对道德认知有显著预测作用。这一结论恰好说明羞耻感是“社会道德准则的核心”和“道德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羞耻感可以促使人们遵循既定的道德规范、完善自己。通过之前的理论分析发现,道德发展水平与羞耻感水平的高低有密切关系,但本研究却显示二者之间仅存在微弱的相关,这说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及家长对于学生的羞耻感教育不够或方法不当。当今小学生并非没有羞耻感,但部分小学生耻感淡化,不在乎老师的批评和责备,对做错事也不感到内疚,缺乏耻感和上进心。对此,老师和家长分别持不同观点:首先,大部分的老师把这一问题的原因归结于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家长教育的失败,很少有老师提及羞耻感教育的作用,但事实上,学生道德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联手协同的结果;其次,大部分的家长认为中小学羞耻感教育基本上是无效的,此次调研就发现,很多人对中小学德育功能的认识存在偏差,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都持“德育无用论”观点。
综上,学校德育应注重培养、激发和保护存在于人们内心的羞耻感或羞耻之心,把羞耻感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要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学生产生知耻情感,形成知耻意识,把握知耻标准,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和道德发展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研究结论
(1)除身体羞耻外,其他维度及羞耻总分在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女生身体羞耻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2)道德情感发展的前三个阶段,五年级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后三个阶段四年级显著低于其他年级,七年级达到最高峰;八年级的道德认知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年级。
(3)道德情感发展的第三、四阶段与羞耻感总体水平及行为羞耻、身体羞耻均显著相关;而道德认知仅与能力羞耻显著相关。
(4)行为羞耻对道德情感的第三、四阶段均有显著预测作用;能力羞耻对道德认知有显著预测作用。
责任编辑/齐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