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2012-04-29顾万春李志芳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16期
关键词:互动教学策略课堂教学

顾万春 李志芳

摘要:长期以来,课堂都是教师主导的舞台,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没有改变,课堂教学基本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重视。本文从“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概念特点、实施策略、实践成效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强调预设弹性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多元评价,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生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产生新的思想感悟,最终形成新的能力和经验。

关键词:课堂教学;互动—生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6-0057-04

新课程实施后,我校积极倡导新的教学价值观和学习观,通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充满活力。我们认为,课堂中的学习互动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使课堂充满活力的关键要素。通过互动,实现从教师教走向学生学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学习成为内在的需求,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发现和生成,每个成员在分享他人思想,回应别人观点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深化自己的理解,相互吸纳,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一、“互动—生成”课堂教学及其特点

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合作氛围中为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展开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教学方式。通常意义上,生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超越教材设定内容的有价值的新问题、新知识、新思想。我们认为,从教学的本质来看,生成最终应当体现为学生在学习中生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产生新的思想感悟,形成新的能力和经验。

“互动—生成”课堂教学强调主体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通过主客体之间的交互性活动,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使学生在认知、思维、情感、心理等方面实现主动建构,获得发展。具体来讲,教师依据教材预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在课堂上产生新的教学资源,教师对新的资源进行有效提炼、加工,再组织学生评价、比较、修正,形成更为丰富、完善和综合的新认识。通过对新的开放性问题的汇集、分析、研究解决,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获得新的发现,实现新的共同发展。“互动—生成”课堂教学体现三个特点:

一是弹性。课前强调精心预设,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用多种不同的设计去支撑教学过程新的可能建构。

二是多元。以教师、学生、文本、环境多元素之间多维度多层面的活动交往为教学形式,对生成的教学资源及时解读、提炼和点拨,推进教学过程,激发潜能,丰富课堂,分享智慧。

三是交互。互动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互动的目标,有了互动才有生成。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

(一)预设弹性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维融合

“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其中生成性和发展性目标属于弹性目标。弹性目标的设置应该具有层次性,应该贴近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区;弹性目标设置应该具有包容性,留下弹性时空,使预设空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探究自由度;弹性目标设置应该具有拓展性,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留下空间,促使学生更好更优发展。弹性的目标预设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基础,也为教师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与进程推进上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例如苏教版第十二册课文《明天,我们毕业》这样设计弹性目标:基础性目标——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到课文中选取的五个典型场景,初步学会文章抓住典型场景叙事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生成性目标——通过互动式学习,学会用选择典型场景、排比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母校的眷恋,学习有层次有感情地表达。发展性目标——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对“毕业”内涵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是有差异的,教学目标应自然而然地体现出这种差异。教师制订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教学目标,做到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的有机结合。

(二)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学生和文本实现三方整合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为动态生成而设计,尽可能多地考虑不确定因素,使教学资源尽可能生成在预设之内。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沟通和合作等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

1.创设情景,营造合作氛围。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引起共鸣,形成新旧知识链接;设计开放性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捕捉学生的精彩“生成点”,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中,让学生始终处在探求新知的兴奋状态。例如创设模拟情景,通过表演、游戏等方式深入文本,互相合作,体验人物个性,把握故事情节。

2.优选策略,创新互动方式。交往是教学的本质,互动是交往的具体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生与师、生与生、师生与教材、学生与环境多元互动,主动建构。

(1)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激励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增强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师生互动可分为教师与一个学生互动、教师与一组学生互动、教师与全班学生互动这三种方式。

(2)学生与学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学生相互学习的一种方式,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生生互动可组成多种形式:学生个体与个体、学生个体与小组、学生个体与全体、学生小组与小组、学生小组与全体。学生之间在学习方式、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学生之间通过互动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3)师生与文本互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交流,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自由地探究,充分展示他们对文本的独特理解。特别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师生对文本的解读又往往是多元的,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方能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4)学生与环境互动。“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场”。课堂学习环境包括人际环境、资源环境、网络环境等成为这个场的要素,每个学生都仿佛是一个带电“粒子”,接受“场”的作用,并且作为“场”组成的一分子,发挥自身能量,产生交互作用。在这样的“场”作用下,教学主体实现能量升级——思想、情感、意志等人格因素能力得到整体提高,促成情感、智慧、方法、思想的生成,达到情通理达、情理交融的课堂新境界。

3.拓展空间,开发生成资源。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随机多变的过程,教师应对再生性教学资源二度开发,及时解读、提炼和点拨,共创精彩,展现幸福教育应有的张力。

(1)顺势点拨策略。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各不相同,决定了课堂生成学生资源的复杂多变。这时就需要老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因势利导,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教师善于在情境创设、合作交流、体悟活动、多媒体演示中点拨,不断砥砺学生的思维,进而在对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中,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充满趣味与快乐。

(2)及时提炼策略。提炼是教师协助学生总结和提升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语言的表述、文字符号的记录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关注学生成长,尤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价值观教育为重,把学生的思维具体化,加强知识体系的建构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炼的过程,是学生整理、归纳的过程;提炼的过程,是学生化零为整、从个体走向群体、从个性走向共性的过程;提炼的过程,是学生思维上升的过程,是质性飞跃的过程。

(3)适时纠错策略。课堂有太多不确定因素,随着师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学生不可能总是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或目标行进,总会发生一些意外,出现一些错误。此时,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把握生成性教学资源,真诚地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鼓励多元解读,提倡多方碰撞,肯定学生思想、语言和行动的闪光点。

(4)拓展延伸策略。打破学科界线,丰厚文本的内涵。横向贯通,纵向延伸,同学科前后内容间相互关联;课内与课外联系,生成未知的知识点,拓展延伸,丰厚文本内涵。

(三)实现多元评价,目标、方法和效果三者耦合

有效的评价推波助澜,使课堂良性发展。“互动—生成”的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科学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评价主体,除了教师以外,还有同伴。评价内容不能局限于知识的掌握程度,目标、方法和效果三者耦合,意识、感情、能力等也要纳入评价的范畴。

1.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互动—生成的过程,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又要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会与不会),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极情感的体验等。

2.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活动的主体可以由不同的人组成,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提倡多主体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参与到评价中,建立以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建立主体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

3.评价形式多样化。课堂教学的互动既是学习活动的互动,又是情感的互动。掌声、赞许的目光、惊喜的表情、竖起的大拇指、轻轻的点头、轻抚下学生的头发等等细微的动作都是评价的方式。丰富课堂评价的形式,包括语言评价和非语言评价。有针对性地评价,有利于学生获得激励的心理体验并感受到成功的满足。

三、“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实践成效

“互动—生成”的课堂要求从生命的角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将课堂作为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几年的研究实践,有以下几点成效:

(一)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结构

着眼于课堂结构的整体优化,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使课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而形成这样一个“整体”的关键便是结构。“预设—互动—生成—提升”这样的流程,使课堂结构更加科学、优化。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和体验进行交流,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通过不同层次的师生多元互动,组织学生一起进行比较、评价、修正,形成更为丰富、综合、完善的新认知,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

(二)完善了课堂教学的策略

探索出了一套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一是完善课前充分预设策略,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用多种不同的设计去支撑教学过程新的可能建构。二是强化课上互动交流策略,组织教师、学生与文本多元活动,对生成的教学资源及时解读、提炼和点拨,通过教师与学生间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激发潜能,丰富课堂,分享智慧。三是重视课后的反思研究策略。结合教师在教学中的真实体验,不断捕捉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使教师每天进行的教学实践都成为研究性的改革实践,都成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实践。

(三)改变了师生教与学的方式

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逐步发生改变——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吸收与积极探索相结合;变机械的照搬学习为灵活效仿与迁移拓展相结合;变狭义的课堂学习为生活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情景交融中唤起,学习的热情在师生互动中产生,学习的需求在分层递进中满足,学习的个性在尝试实践中展现。不仅如此,学生变得会学、善学、主动学——问题自己去发现,知识自己去探索,规律自己去揭示,学法自己去归纳,效果自己去评价,逐步达到了创造性地学、发展性地学。

(四)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品质

学校围绕“互动—生成”教学,观察研究,提高课堂效益。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气氛活跃,师生合作快乐,学习成为内在的需求,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发现和生成;每个成员在分享他人思想,回应别人观点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拓展自己的理解,互相吸纳,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在这样的课堂里,知识和能力得到发展,情感和智慧得以滋养。学生在获得人生经验的同时,能领略智慧的欢愉,在发现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在创造中享受成功的欢乐。教学成为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猜你喜欢

互动教学策略课堂教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