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早期“玉德”文化及其影响

2012-04-29陈晶晶何明跃

人民论坛 2012年17期
关键词:玉琮红山良渚

陈晶晶 何明跃

【摘要】中国玉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一直承担着文化载体的重任。中国儒家文化核心思想之一的“君子”观与玉文化息息相关、唇齿相依。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玉德思想依旧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言行举止。时至今日,中华民族仍然秉承着祖先对玉石的崇敬,执著于对玉石般高尚品质的追求。

【关键词】玉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德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最初视玉器为洁净美丽的器物,而后将其作为通神祭祀的神器,最终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将玉推崇为君子完美品德的象征。

红山良渚玉文化

从新石器时代伊始,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发现将我国雕琢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推进至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为中国玉文化找到了重要源头。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是史前玉器发展的高峰。红山文化墓葬出土的玉器种类繁多、造型多变、内涵丰富。“唯玉为葬”的习俗十分突出。动物形玉器发达是红山文化玉器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其中造型奇特、制作精美的龙形器是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红山文化玉龙的造型以玦形龙、环形龙及“C”形龙居多,也有“S”形或“W”形龙,以及形似恐龙的二足夔龙、形似虎的四足龙等。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大型红山文化玉猪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龙的形象。

玉猪龙这类玉器所雕刻的龙极富生活中猪的特征,因此,学术界就提出了“猪龙变化说”。有学者认为,玉龙在红山文化的出现,是史前宗教祭祀发达的产物,红山玉龙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是祭祀天、地、神的神器,也可能是财富、地位、身份的标志物,或是某部族的图腾。

良渚文化玉器的品种数量多,装饰功能明显,琢玉工艺高超,内涵深刻,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玉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最有特征且体积最大的一种玉器,也是良渚文化玉礼器的核心。以余杭良渚反山12号墓中出土的玉琮(重6.5公斤,高8.9厘米,上射径达17.6厘米)为例,“因其体积重量及纹饰均为现存玉琮之最而被称为‘玉琮王或‘琮王”。①玉琮外部呈内圆外方的矮体形,中间为上下贯通的圆筒,上下端突出的部分成为“射”,射面如璧。四面中间竖槽内以浅浮雕和细线刻法雕刻8个完整的神人兽面纹,四角上下各雕刻1组抽象的神人兽面纹。“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又称为“神徽”,它是由神人纹和兽面纹两部分组成,将神人和兽面两种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气势逼人。玉琮内圆外方的体形与神人兽面纹立体图象的有机结合,喻示人神交往、天人合一的特定内涵。

总之,先秦祖先在玉器中所表现的“龙文化”、“人神交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我国后世精神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龙形玉雕饰品仍是玉器的重要题材之一。

中国早期的玉文化

我国早期儒家思想的代表《尚书》和《周礼》中多处可见“玉礼”思想,如《尚书》中《商书·汤誓》中有记载“夏师败绩,汤遂従之,遂伐三朡,俘厥宝玉”。②《周礼》云“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货贿之藏,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可见在周代就专门设有“玉府”,而君主有“服玉、佩玉、珠玉”的礼仪,其中更记载了“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里的“瑞玉专指当时朝廷封官拜爵的信物,相当于任命证书,又相当于官衔标志”;六器则为“专用的礼器,每种都有不同的形制、不同的象征内容,适用于不同的礼仪活动”。③可见玉器已成为王、公、伯、子、男身份的象征,更是“礼天地四方”的祭品。且《周礼》还在“玉人之事”中详细记载了镇、圭、瑁、珑、瓉、琬、琰、璧、琮、璋、瑑、珩等玉器的尺寸及使用功能,是我国古籍中有关“玉”的最早记载。《尚书》和《周礼》的记载为玉器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崇高地位奠定了基础。

玉文化对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

玉文化对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早在《诗经》中就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描述。“君子”是儒家学派极力推崇和宣扬的理想人格,儒学大家孔子将玉与“君子”相联系,认为二者有共同的优秀品德。如《孔子家语·五仪解》中说:“言必忠信而心不怨,怨咎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无伐善之色也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论语·尧曰篇》中则记载了孔子和他弟子的对话: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④可见,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具有“仁、义、礼、智、信”的基本特征。而在《礼记》中不仅处处可见对君子高尚人格的规定,如“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 以全交也”,还有对君子与玉密切关系的描述,“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佩玉有冲牙,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更有将玉德与君子品德的经典论断,玉的“十一德”,即“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继孔子之后,荀子、管子、许慎、刘向等人也分别在各自的著作中对玉德进行了描述。

荀子—“七德”。“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⑤

管子—“九德”。“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理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⑥

许慎—“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解理自外可以知其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⑦

刘向—“六美”。“玉有六美,君子贵之。望之温润者,君子比德焉,近于栗理者,君子比智焉;声近徐而闻远者,君子比义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刿者,君子比仁焉;有瑕必见于外者,君子比情焉”。⑧

这些对“玉德”、“玉之美”的描述中,大多以孔子的论断为主要依据,将玉的品质人格化。“温、润、泽”用以比喻君子仁厚的品格;“廉而不刿”或“锐廉而不技”,即玉虽然有棱角却不伤人,象征君子的道义和高洁品行;“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描述君子高尚的言辞;“折而不挠”,形容君子勇敢而坚韧的品格。由此可见,我国儒家文化核心思想之一的“君子”观与玉文化息息相关、唇齿相依。

综上所述,玉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一直承担着文化载体的重任。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良渚文化的玉琮为“天人合一”的神器;《尚书》、《周礼》中的玉器是帝王礼制的凭证;春秋战国至秦汉儒家文化中的玉器是君子高尚品格的象征。千百年来,一代代炎黄子孙折服于玉的高贵天性,痴迷于玉的美好品貌,陶醉于玉的深刻内涵,将高尚、仁德、忠诚、勇敢、坚韧的玉德思想和高尚的民族气节赋予玉石。时至今日,中华民族必将永远执著于这些如玉石一样完美的品质,用以规范自身言行举止,青史留芳的玉文化在盛世中国必将再次熠熠生辉。

(作者分别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岩石矿物材料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教授)

注释

①顾幼静:“从反山出土‘玉琮王看良渚文化玉琮的形制变化”,《东方博物》,第23辑,第82~89页。

②江灏,钱宗武:《今古文尚书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1页。

③熊清华:《解码翡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18页。

④程碧英:“《论语》‘君子词义辨析”,《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第1期,第70~74页。

⑤东方闻睿:《传世名著百部之荀子》,北京:蓝天出版社,2001年,第96页。

⑥谢浩范,朱迎平译注:《管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34页。

⑦(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第9页。

⑧卢元骏:《说苑今注今译》(第17卷),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562页。

猜你喜欢

玉琮红山良渚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红山荞麦看木森
良渚保护大事记
华西系玉琮功能新蠡测
良渚古城
玉琮谜踪
“玉”见良渚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四十九)
红山文化“玉龙”中的“猿”
古代玉琮的鉴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