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神”巴菲特的新闻缘

2012-04-29刘瑾鸿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7期
关键词:股神巴菲特

刘瑾鸿

【摘要】巴菲特在投资生涯中,对于传媒的投资不仅出手资金巨大,而且持有时间长。他对于《华盛顿邮报》几乎是终生持有。巴菲特对于传媒行业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他甚至还间接地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

【关键词】巴菲特;普利策新闻奖;传媒行业

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曾对友人说,如果自己不是一个投资人的话,那肯定会把新闻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巴菲特的新闻缘可以算得上是有家学渊源的,他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上大学时,是在内布拉斯加大学,主修新闻学,并参与校报《内布拉斯加日报》的采编工作。而巴菲特的外祖父早年也曾经购买了一份报纸,巴菲特的母亲在少年时,为了帮着养家,很早就承担起了分发报纸和排版的工作。巴菲特几乎从出生开始,就和家里的其他成员一样,感受到新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报童获得第一桶金

超级巨富巴菲特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是从与报纸“结缘”开始的。1942年,巴菲特12岁时随同当选为美国国会议员的父亲来到华盛顿,当上了报童。他递送当时华盛顿地区的两份报纸《华盛顿邮报》和《时代先驱报》(该报后来被《华盛顿邮报》收购)。报童的工作并不轻松,凌晨4点半就要开始工作,风雨无阻,跑很多个街区,送几百份报纸,甚至圣诞节也不例外。巴菲特对这份工作很尽心,以至于多年以后,在焦虑的时光中,他还会梦见小时候当报童睡过了头。除了送报纸外,巴菲特还发展出了副业:向送报客户推销台历和杂志。14岁的时候,巴菲特积攒了1000美元,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笔财富。

终生持有《华盛顿邮报》

在巴菲特的“股神”生涯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对《华盛顿邮报》(以下简称《邮报》)的投资。虽然2011年1月巴菲特宣布他从《邮报》的董事会退休,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巴菲特仍然是《邮报》最大的股东,其麾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拥有《邮报》24%的股份。有趣的是,如果我们翻开《邮报》的历史,就会发现巴菲特最初开始购买《邮报》的股票之时,正是《邮报》多事之秋。

《邮报》最初只是一份由家族拥有的华盛顿地方小报,1931年创刊,1933年由迈耶家族收购。1954年,它收购了《时代先驱报》而成为华盛顿哥伦比亚地区唯一的报纸。1961年以后,它收购了《新闻周刊》以及两家电视台和两家纸业公司。1971年华盛顿邮报公司上市,公开发行了135.4万股B种股票。

1971年6月,美国五角大楼泄密案件震动朝野。《邮报》坚决地与《纽约时报》并肩在美国最高法院和美国国防部分庭抗礼。这个事件的最后胜利使得《邮报》从一家只刊登地方新闻的报纸一跃而成为重要的美国全国性大报。但是受到此事的影响,当时尼克松领导下的白宫政府同《邮报》结下了深仇大恨,政府反对向《邮报》在佛罗里达州的两家电视台继续颁发执照,这将威胁到《邮报》公司一半盈利,《邮报》的股票从每股36美元暴跌至16美元。

1972年6月,几个不寻常的窃贼潜入了华盛顿的水门大厦。这是美国历史上“水门事件”的起端。《邮报》的两位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华德不屈不挠,冲破重重迷雾终于曝光了尼克松竞选班底在政敌办公室安放窃听器的丑闻。“水门事件”奠定了《邮报》世界主流媒体的地位。

1973年5月,巴菲特开始分批购买《邮报》的股票。虽然此时“水门事件”已初见分晓①,但是由于美国股市进入熊市,《邮报》的股价每况愈下。雪上加霜的是,此时《邮报》发生了与工会工人的严重对峙,印刷工人罢工、捣毁机器甚至封锁工厂使公司陷于瘫痪的境地。巴菲特回忆在1973年11月4日,当他偕妻子前往华盛顿与《邮报》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进行第一次会面时,他们入住了正对《邮报》总部的麦迪逊酒店——这让他亲眼目睹了《邮报》工人大罢工的场面。巴菲特为人所熟知的一句名言是“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对《邮报》的买入典型地体现了“巴氏”投资风格。

1974年9月11日,巴菲特正式进入《邮报》董事会,他和凯瑟琳从此缔结了终生亲密的友谊,这也是他在美国主流社会崭露头角的开始。而对《邮报》的长期投资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巴菲特当年0.11亿美元的投资在2004年价值16.75亿美元,是其原始投资的128倍。

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1973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中的公众服务奖颁给了《邮报》的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华德,以表彰他们在“水门事件”报道中的出色表现。与此同时,这一年的普利策地方调查报道奖颁给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报《奥马哈太阳报》,该报凭借题为《儿童城:美国最富有的城市·》的调查性报道赢得这个奖项,而这篇报道的策划者正是沃伦·巴菲特。

1969年1月1日,巴菲特控制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购买了《奥马哈太阳报》,为《奥马哈太阳报》赢得殊荣的报道正是来自巴菲特传递的消息线索。儿童城是当时一家著名的慈善机构,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曾经帮助这个机构筹集资金,它为无家可归的年轻人提供栖息之地,帮助拯救孤儿,避免青少年犯罪和吸毒。但巴菲特发现这个机构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它每年接受巨额的捐款,但在改善孩子们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孩子方面的支出却极为有限。其他的证据也表明儿童城存在着财务造假。

巴菲特和《奥马哈太阳报》的编辑们一起展开了对儿童城的明察暗访。巴菲特运用自己的金融知识,分析出了儿童城的运营成本还不到它接受的募捐款项的一半,也就是说儿童城募集资金的速度比它花钱的速度更快。巴菲特估计儿童城多年以来至少积累了1亿美元的资金,但是却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正当调查一筹莫展的时候,巴菲特灵光一闪,有了新的主意:“我正在费城的家里为菲特基金委填写990报表,突然脑中一闪——如果我要递交纳税申报单,他们也会这么做的。”记者们在巴菲特的指引下顺藤摸瓜,拿到了儿童城的纳税申报材料。在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后,巴菲特和记者们对自己的发现大为震惊。儿童城价值有2.09亿美元,每年投资收益就有2500万美元,也就是说儿童城可以轻松囊括所有的开支,根本不需要再筹集一分钱。

接着,记者采访了儿童城负责筹款工作的主教、资金筹款人,甚至还出现在儿童城的董事大会上。在拿到了所有可能取得的材料后,记者们开始兴奋地写这篇新闻报道。他们把所有的材料都铺在地上,绞尽脑汁地构思标题。巴菲特对记者的要求是尽管我们是一家毫不起眼的小报,却要按照著名的全国性报纸的新闻报道标准去写。最后,一篇长达8页的调查报道《儿童城:美国最富有的城市·》出炉了。《奥马哈太阳报》除了在自己的版面上刊登这篇报道以外,还把稿件送到了美联社、合众国际社以及其他媒体。1972年3月30日,巴菲特认为这是他一生中重要的一天。有关儿童城的报道在各家媒体的版面上出现并传遍了全国。《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全美重要媒体都转载了这一丑闻事件。儿童城的董事们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停止所有的筹资活动。之后不久,儿童城的主教由于“健康原因”而退休。

与《福布斯》的小纠纷

1973年9月1日,《福布斯》登出了一篇未署名的文章。这是在巴菲特早期生涯中获得的媒体为数不多的报道之一。在这篇“A Sure Thing·What is Inside Inform ation·Forget the black-and-white definition.The Real world often comes in gray,like at the San Jose Water Works”(你确定什么是内幕信息吗·忘记那些非黑即白的定义吧。现实的世界总是灰色的,就像圣何塞水厂的交易一样)文章中写道,圣何塞水厂的一位股东想转让自己的股票,他去找公司的一位董事,这位董事就把他介绍给了巴菲特。这篇文章由此暗示巴菲特知晓圣何塞水厂要被收购的内幕消息从而为自己牟利。文章结尾写道:“……美国证券交易所,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旧金山办公室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和询问。”这样的报道给巴菲特视之为生命的名誉投下了阴影。

巴菲特深谙媒体之道,他知道这是由于记者疏忽,没有精确核实事实,就发布错误的报道。但他也明白强势的新闻媒体仅仅为了维护编辑部的士气和新闻独立就会替自己记者的可疑行为辩护。他首先给当时《福布斯》的出版商马尔科姆·福布斯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措辞恰当,探讨了关于水厂新闻中的失误,并且对该杂志多年来在调查报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大加赞扬,不过很不幸,关于圣何塞水厂的报道例外。同时,他还提到了《奥马哈太阳报》荣获普利策新闻奖一事。在同一天,他也给编辑们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这封信没有奉承之词,只是陈述事实,表明自己的无辜。

《福布斯》杂志对巴菲特的信件做出了回应,在对事实核准后发表了更正声明。不过,巴菲特知道几乎没有人会去读这份更正声明,它肯定无法消除当初报道所产生的影响。他派出代理人去与《福布斯》的编辑们进行交涉,希望杂志能接纳和发表巴菲特作为业界专家所撰写有关投资的文章。可是这个建议遭到了拒绝——20世纪70年代的《福布斯》显然没有预计到巴菲特日后会变成一个世界瞩目的偶像人物。巴菲特对于《福布斯》的忽视非常不满,他转而求助美国全国新闻协会,这个组织主要仲裁新闻报道中的违法行为。可惜的是美国新闻协会虽然力挺巴菲特,可是其仲裁的结果却不能产生多大效力。

巴菲特一生醉心于追逐财富的同时,却也小心谨慎而执着地维护着自己清白无瑕的名声。他曾对伯克希尔旗下公司的职员说:“伯克希尔曾被《财富》杂志评为世界第二大最受尊敬企业。我们花了43年才取得了这样的成就,但是我们可能只需花43分钟就能够摧毁这一成就。”“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按照两个标准来衡量每一个行为:不但保证是合法的,而且还要保证即使是一位充满敌意而且聪明能干的记者报道我们的这一行为而且发表在国家级报纸的头版头条上也会感到高兴。千万不要做任何刊登在报纸头版上会让他和整个家庭感到难过的事情。”

未来不再投资报纸·

沃伦·巴菲特对传媒类公司的投资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早年巴菲特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要提及的是,我对出版业冒险之旅的热情和我就他们的财务可行性计算出的评估刚好成反比。”《奥马哈太阳报》是巴菲特所购买的第一家传媒类公司,在完成这笔交易时,巴菲特的预期不是特别高,他说:“我计算我们要为此付125万美元,然后每年可以拿回10万美元。”这笔交易回报率是8%,和债券的回报率差不多,这比巴菲特从其他交易中挣得要少,而且要少得多。投资《华盛顿邮报》似乎让巴菲特认识到了报业的潜在价值。他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写道:“一份优秀报纸的经济实力是无与伦比的,也是世上最强劲的经济力量之一。”他认为在一个小范围内,拥有一家垄断的或主导市场的媒体,在缺少竞争的情况下会是一个大生意。你就像是拥有一座收费桥梁,这是个非常好的商业机会。《邮报》正是一份巴菲特所说的地方垄断性独家报纸。

但如今,巴菲特似乎对美国报纸产业的未来失去了信心。当被问及是否将考虑继续投资报纸产业时,巴菲特公开表示:“对于美国的绝大部分报纸,我不会以任何价格收购它们,因为它们可能将永无止境地亏损下去。”他指出,报纸过去对于美国公众至关重要,因此能吸引广告主。而如今,随着互联网等新兴传媒的兴起,报纸对于读者和广告主的吸引力却今非昔比。

2011年年底,有消息称,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宣布出价2亿美元购入《奥马哈世界先驱报》公司。据资料显示,《奥马哈世界先驱报》日均发行量13.5万份,在美国排名第49位。这样的一家报纸并无惊人之处,有很多人质疑“股神”出尔反尔、自食其言。也许有两个线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股神”的这笔交易:第一,《奥马哈世界先驱报》与之前的《奥马哈太阳报》一样都是巴菲特老家的报纸;第二,2亿美元对于伯克希尔当今2000亿美元的市值来说,九牛一毛而已。

注释:

①1973年4月底,尼克松发表讲话承认对“水门事件”负有责任。同年8月8日,尼克松宣布辞职。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股神巴菲特
巴菲特的慈善午餐是什么味道
巴菲特的测试
股神榜
股神榜
股神榜
股神榜
股神榜
股神榜
圈话
我眼中的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