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学前教育走出“小学化”困境的合力
2012-04-29易凌云
易凌云
4岁半的明明上中班,每天从幼儿园回家后要按照既定程序完成家庭作业。语文学科的家庭作业一般是将每天学的生字写3到5遍,然后就是数学作业、英语朗读,最后练半个小时小提琴,要做完这些事情有时要花一个半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明明并不是每天都能心甘情愿地做好这些事情,他常常走神、懈怠……。很显然,这仅仅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日趋明显,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幼儿健康和全面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契机已初见端倪。学前教育“小学化”在我国现阶段已经成为一个从民间到政府、从普通百姓到中央领导共同关注的话题并形成共识。当然,真正要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还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制度发力。教育部已经发布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 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从制度上对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作出了规定。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试行)》等文件则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进行了规范,引导幼儿园遵循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前教育规律,实行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家长给力。在传统的功利性教育价值观的浸淫下和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约束下,很多家长对学前教育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让孩子学点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家长的普遍心态。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家长宣传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让家长理解和认同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智力和思维的开发、性格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才是学前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从而逐步转变家长“拔苗助长式”“填鸭式”的教育观念。
教师努力。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该有自己坚定的专业立场,有自己基于对儿童学习理论的透彻理解和对学前教育实践的深刻认识而形成的教育实践智慧,不能无原则地迎合家长的“需求”,把小学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强加给幼儿园的孩子。
责任编辑/李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