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施实“智慧理答”
2012-04-29陈向云
陈向云
摘要:准确而智慧的理答,就像一盏航标灯,指引着孩子们在小学语文学习的海洋中前进的方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施实“智慧理答”呢?本文详细阐述了这个问题,请大家分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施实“智慧理答”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6(c)-0168-01
理答,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指在学生回答后,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它其实就是一种评价行为。应该说,理答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的认识以及对这门课的兴趣。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更要会理答。一个恰当而智慧的理答,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收获更多,还可以使整节课如行云流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激励型理答
众所周知,激励对于学生的学习能起到巨大的作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还可以提高其学习兴趣。但如何激励才是准确有效的呢?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就灵活地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激励性的理答。
师:自由读课文一到四自然段,要把它读好了。好的标准是把汤姆钓鱼的情景读出来,让人一听就感觉到汤姆在钓鱼。请放声读课文。
(指名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他读得正确流利。看一下,汤姆和爸爸在什么时候钓鱼?
生:晚上。
师:我们中国人喜欢什么时候钓鱼?
生:早上
师:外国人喜欢钓鱼,但却是在晚上,这叫浪漫!
要把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汤姆和爸爸泛舟湖上的那种浪漫的情调读出来。请你再来读一次,提醒你一下,“明月”、“慢慢”这两个词要特别注意。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大有进步)
师:你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你,奖励你什么呢?奖励你再读一自然段。
(学生笑逐颜开地读第二自然段)
师:看得出你是钓鱼的新手,谁再来读这一节?
(又一学生读,有明显的进步)
师:现在你是钓鱼能手!什么是“涟漪”?
生:鱼饵抛下水面时,荡出的一圈圈波纹。(众惊叹)
师:有一句话叫醉翁之意不酒,渔翁之意不在鱼。这叫情趣,重在欣赏美景。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听得出你是钓鱼高手?
(又一学生读,读得更好了)
师:他是钓鱼高手,但还不是钓鱼专家。不仅要看到银色的涟漪,而且要读出心里有涟漪。
(又一学生读,读得更好)
师:你读的时候心里一定有涟漪,所以才会读得这么好!
在这个片段中,薛老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朗读,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理答,准确评价了学生的朗读。第一个学生读得基本符合朗读要求,所以薛老师的评价是“他读得正确流利”,非常准确。当学生读得很有感情时,老师不吝表扬:“你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你。”这不是普通的物质奖励,而是把学习要求和奖励联系起来,让学生再读一段。学生得到这份“奖励”,非常惊喜,但读得还不够熟练,薛老师就幽默地说:“看得出你是钓鱼的新手”、“钓鱼高手”等称号,一步步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并准确地点评了学生的朗读。
2 引导型理答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可能每次都像老师期待的那样正确、精彩。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及时引导,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或偏差,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拨正思维。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读完全文之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真实感受,要求:把自己的感受归结成一句话。如果能写成格言、警句,那就更棒。在全班交流时,一个学生说:“当别人对你说话时,你一定要信任他。”这篇课文确实谈到了父子间的信任,但笼统地概括成这么一句话,显然说明学生的回答是偏差的。支老师是这么理答的——
师:请你再读一遍刚才的话。
生:(响亮的)当别人对你说话时,你一定要信任他。
师:孩子,要是坏人对说话,你也信任他吗?
(生沉默)
师:不要紧,我知道你并没有这个意思。你想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起码的信任,是吗?
生:(点头)是的。
师:能不能修改一下你的话,让它更能表达你心中的感受?
生: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只有信任才能产生爱的力量。
师:我没看错你,因为我充分信任你!
先请学生再读一遍答案,是希望学生能通过再一次朗读发现错误。在学生不能自己发现、纠正时,教师用学生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其言说。这一问,学生明白了,之后主动替学生解围,引导学生把埋得很深的意图说出来。
3重复型理答
虽然我们一般不赞同重复学生的回答,因为这种单调、机械的重复是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教师能把学生回答中关键词通过重复点出来,加上语调的凸显、动作的表现,给学生以肯定和启发,这就不是一般的重复,而是有意义的重复型理答。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慈母情深》一文时,就大量使用这种有意义的重复型理答。在他带领学生用“慢镜头”体会母亲的背这一形象时——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你看到了母亲一个怎样的背(对一生)你请。
生:极其瘦弱的背。
师:(低沉地)极其瘦弱的背。(对另一生)你呢?
生:弯曲的背。
师:(颔首)弯曲的背佝偻的背。(结另一生)你呢?
生:脊柱突出的背。
师:(微微皱眉)因为瘦骨嶙峋,你看到了突出的脊柱,看到了一根根的肋骨。但是,不对呀!这是我母亲的背吗?在我的记忆中,我母亲的背可不是这样的啊!我母亲的背是——
生:笔直的。
师:(激昂地)是笔直的呀!我母亲的背是——
生:挺拔的。
师:对啊,是挺拔的呀!我母亲的背是——
生:胖胖的。
师:(急促地)确切地说,是结实的、丰满的、健壮的,这才是我记忆中母亲的背呀!
王老师通过不断地重复学生的回答,加上丰富的语调和表情,强调了学生回答中的关键词语,强化了学生对母亲的背这一形象的感受,为感悟课文和感情朗读做了很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