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往视角下的大学生“互助就业”行为探究

2012-04-29高宝全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交往探究大学生

高宝全

摘要:“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传统就业指导方式已经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建立起新的模式,需要建构一种主体式的、参与式的、创造式的就业指导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功能。交往视角下探究“互助就业”,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探索。“互助就业”体现了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性地位,满足了大学生成功就业和精神世界的现实需要,符合青年人的发展规律和为社会主义“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正确实施“互助就业”,必须从思想发动入手激发兴趣,从建立团队入手搭建平台,从素质训练入手提高技能,从公关实战入手达成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 交往; 互助就业;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121-04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新阶段。随着高校就业政策由原来的“统包统分”转为“双向选择”,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性正日益凸显。实施“互助就业”,关注了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性,拓宽了就业工作的视野,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新手段是高校丰富就业工作内涵,提高就业工作指导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互助就业”行为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在汉语语境中,“交往”的同义词有“交”、“往来”等,可追溯到《老子》、《论语》等典籍。胡塞尔认为人们在生活世界中进行着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体态度”的交往。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它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在交往中,人们交流着各自的观念、思想和感情。[1]“互助就业”是一个交往和共构的过程,互助需要在交往中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得到体现。传统的就业指导强调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忽略了学生之间自我教育的作用,教育缺乏实效性,“互助就业”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对传统就业指导的有益补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天生具有社会性,愿意与他人交往,有结成团体的倾向,以团体的方式参与就业符合人类的自然本性。

交往视角下的大学生“互助就业”是指学生之间以共同目标和情感收获为中介进行的多边、多项、多层次、多维度的人际交往、情感交流、资源共享、技能训练、心理互助、行为互助等,达到相互之间思想和行为的目标一致性。它具有以下特点:互为主体性。交往的双方关系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不仅表现在物质和目标层面上,而且体现在精神层面上,要求双方具有平等意识;目标一致性。个人的成长和成功不应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应该充分关注对方,并将对方的目标视同自身目标,主体双方应以二者的共同进步、协作成功为一致目标;情感精神性。以物质交换为目标的交往是交易,只有渗透情感和奉献精神的行为才能称之为互助,互助行为本身需要表达、倾听、领会、共情,是情绪、情感、人格的相互影响的过程;相互合作性。互助既相互作用,交往就必然合作,只有具备合作意识,在交往中互助行为才能发生。

以哈贝马斯、胡塞尔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家提出了主体间的交往理论,标志着西方主体性哲学思维方式从注重主客体通约转向主体间通约。“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催生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发展初期,对学生的“灌输式”指导与教育处于支配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必然实现由主体——客体向主——客——主交往式、互助式范式的转变。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发展,每一阶段都伴随着一些冲突矛盾。大学生处在18-23岁的年龄段,正是从青少年期向成年早期过渡的阶段,青少年期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步入大学,尤其是面临毕业时,大学生突然要面对学生、朋友、伴侣、员工等各种角色的转换,遇到的问题也不像以前那么简单,这种变化使他们忧虑焦躁,“交往”和“互助”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手段,当他们有能力将这些角色整合并形成自我观念时,就形成了自我认同。毕业生在交往中的互助互动有效促进他们充分了解自我价值观,明确自我角色定位。成年早期是亲密与孤独的冲突阶段,这一阶段毕业生与社会的接触更为紧密,开始求职、实习和工作,更需要获得同伴和社会的支持与信任。将具有相同特征的毕业生形成团体,团体成员相互鼓励和帮助能够极大地提升毕业生的自我认同感,也更有利于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2]

马斯洛认为,人都潜藏着生理的、安全的、感情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时期各种需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迫切程度。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人,有着很强的感情、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更渴望归属于一个群体、获得友谊和关爱、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渴望得到父母、同伴、老师、社会的帮助和认可,渴望自己的主体价值得到体现。“互助就业”行为恰好符合毕业生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互助中,同伴的相互倾听、鼓励、督促和出谋划策能够让他们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未来的热情。

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可以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通过感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反映,建立起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能够发现自我,看到自己的风度、行为、性格等是否合适、是否需要修正。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自我意识对一个自我意识.这样一来.这才是真实的自我意识。”在“互助就业”中,不同的思维、价值观和职业理想相互碰撞,成员在倾听与阐述的过程中反复审视自我,通过感知同伴的评价正视自我,在实践与合作中修正自我,不断激发积极的品质,形成自我认同感,明确自我定位,从而促进就业目标的树立和实现[3]。

中国的哲学是情感和道德的哲学,具有主体性、现象学性和内省性等特征,中国哲学更注重对情感因素的反思和思辨,孔子提倡以爱和敬为内容的“真实情感”,孟子的“四端”说、宋明理学的心性之学、老子的“孝慈”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都说明了中国哲学主要是一种情感和道德的哲学。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为“互助就业”创造了优越条件,企业代表往往看重情和德。社会主义道德准则也要求在各类交往中互助友爱,情感与道德是“互助就业”行为的两大诱发因素,“互助就业”行为也符合中国青年的现实需求。

二、“互助就业”行为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建设,为以德治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就业也应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的精髓,“互助就业”行为顺应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基础。

1.有利于增强团队观念,解决利己主义思想泛滥的问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列为我国2020年前文化改革发展的首要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平等,也不是公平正义,而是集体主义。[4]集体主义价值观建立在真正的共同体基础之上,强调本体与他者、个体与集体、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之间的和谐交往关系。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主义不同程度的渗入到青年大学生头脑,面对人生重要的节点——就业,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现象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时有发生,有的大学生侧面诋毁他人达到求职目的,有的大学生个人材料弄虚作假,有的大学生“骑驴找马”、草率毁约。[5]利益成为了交往的纽带,分散的状态消弱了每个人的求职力量,导致用人单位对群体产生否定和质疑,造成了损人不利己的现象。“互助就业”提倡良好的道德情操,符合“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要求,能够增强大学生道德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丰富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就业观。

2.有利于增加就业几率,解决大学生就业能力缺陷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已进入80末、90后时代,是伴随互联网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独生子女,具有很强的信息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敢于对事物发表见解,思维更活跃,知识面更广,个性更鲜明,但是特殊的成长环境也给他们带来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挫折教育、实际生活人际交往能力缺失等一系列问题,鲜明的个性和凸显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要应对新时期学生个性化特点带来的挑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迫切需要拓展工作思路,提高工作的深入性和针对性。从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层面上看,交往中的“互助就业”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具有必备的信心、良好的挫折承受力及心理调适能力,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鼓励和提醒,共同建立应对困难的信心;从大学生自我认识层面上看,交往中的“互助就业”可以帮助学生在对照中重新审视自我,进行有效的人职匹配,制定自我提高计划,引导大学生具备不同环境下角色定位及竞争力定位的能力;从大学生就业技巧层面上看,交往中的“互助就业”可以互通就业信息,相互寻求就业能力提升途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有利于转变就业心态,解决大学生就业主体性缺失的问题

人的主体性是在具体的历史社会关系中从事现实实际活动的人的根本特性,就业主体性则反映了人在就业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础上获得的对就业活动的一种主动态势和支配地位。[6]强化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性地位,就是在引导和激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职业意识淡薄、就业依赖性强和就业创新缺乏突破等主体性缺失现象,“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同时存在。[7]交往中的“互助就业”强调人的主体性,注重激发人的主动性,通过“互助就业”示范团队将“互助就业”理念渗透到更多毕业生的思想观念里,有利于在毕业生中营造积极就业的氛围。“互助就业”行为还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感的增强能够促使人的行为更加主动。

三、“互助就业”行为的实施路径

为更好的适应大学生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应针对“互助就业”特点和大学生实际情况,把握好实施路径的每个环节,优化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改革工作方式,建立起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的“互助就业”实施路径。[8]

1.从思想发动入手激发兴趣

“互助就业”理念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思想发动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倡导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让大学生懂得“要得到,先给予”是人际交往的真谛,“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是永恒的道理,从而有效建构互助动机与互助行为间的最近发展区。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也是思想发动的关键,通过宣传栏、报告会、就业动员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互帮互助、积极主动、勤奋进取和百折不挠的先进事例,排斥无所事事、消极等待、损人利己的现象,使青年学生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做出正确选择。精心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教育活动是激发“互助就业”兴趣的关键,制定 “互助就业”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利用班会、团活、校园文化活动等阵地开展活动,倡导毕业生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生动形象,润物无声,努力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互助就业”典型人物的宣传在思想发动中尤为重要,可以为学生树立可感、可知、可信、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他们与大学生处于共同的社会环境,有共同的需要和愿望,大致相同的困难和矛盾,榜样的先进思想、典型事例,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更能启发人、教育人和鼓舞人。

2.从建立团队入手搭建平台

思想是先导,组织是保障,稳定的“互助就业”团队是“互助就业”行为实施的基础。可以通过成立“就业协会”(互助就业联合会)+“互助小组”的形式实施“互助就业”,就业协会是组织领导机构,对上归属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对下统筹和指导“互助小组”,可根据需要设置秘书长(以老师担任为宜)、会长、副会长以及办公室、宣策部、培训部、外联部、市场部等部门,其成员应包含毕业生和非毕业生,涵盖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协会应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自我服务意识,使每个成员都是一个“互助就业”的典型,成员们致力于服务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助老师开展调查统计、就业咨询、生涯规划、职商训练、创业论坛、校友讲坛、招聘会及模拟招聘会等系列工作,积极指导互助小组开展活动。互助小组的建立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人数以5-6人为宜,可根据学生职业兴趣测试和就业意向进行分组,分组可以在班级内进行,也可在各类学团组织中进行。分组时也可考虑其它形式:跨专业组合可以通过就业热门专业学生带动就业冷门专业的学生;同专业上下届学生的跨年级组合可以使高年级学生进入社会后继续为在校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9]互助小组应在老师或协会的积极引导下建立,并坚持自主联合、自主筹划、自主提高、自主创新的原则。发展正规的、有组织的、系统性的互助小组的同时,也要充分关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非正式的、活动性的、偶发性的互助团队的形成,并给予这些团队必要的指导和充分的肯定。

3.从素质训练入手提高技能

积极开展素质训练是实施“互助就业”的关键。“互助就业”团队既要有章可循,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规定动作训练,又要不拘形式,开展有针对、有实效的自选动作训练。素质训练要坚持早安排、早实施,有计划、有总结,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可将“体验教育”、素质拓展训练等融入到训练中,以此来提高训练的实效性。训练要以团队为单位,内容应涵盖自我定位、就业心理、就业准备、就业技巧、感恩回报、诚信为本、团体协作等方面。训练可采取素质拓展模块课程和生存体验、生涯人物访谈、职场模拟演练、相互批改简历等专题形式。素质训练的开展方式要坚持多元化:一是采取团体与个体训练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素质训练的全面性;二是采取训练毕业生与训练非毕业生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素质训练的全程性;三是采取模块化训练与共同弱项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素质训练的针对性。

4.从公关实战入手达成目标

公关实战是实施“互助就业”的重点和核心。这一阶段,“互助就业”组要明确团队的目标和愿景,将每个人拥有的信息、社会关系、特长等资源进行整合,成员间可利用生涯规划的一些技术,相互探索和交流自己的兴趣、技能和价值观,并在相互协助下制订出每个人的行动目标和计划,将行动任务进行分解和分工,团队在成员实际求职过程中进行资源共享、出谋划策、技能强化、搜集资料、心理调节、帮助推荐。在每次公关实战过后,团队要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交流求职感悟,求职者要进行自我评价,并听取他人评价,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进而设定新的目标和计划,准备实施新的求职行动。

公关实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求职者应避免过分依赖队友;二是设定的目标和计划要切实可行,并适时灵活调整实施计划;三是求职者要主动倾听并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其他队员要主动帮助队友;四是总结和分析问题要透彻,以鼓励为主的同时,既要发现优点,又要指明缺点。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33.

[2]杨婉,邬瑞斌.应用团体辅导开展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11):197.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22.

[4]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1-10-19(1).

[5]王中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还是其他[J].社会主义研究,2010(5):18-22.

[6]邓纯仁.大学生就业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64.

[7]钱国平,金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1):135.

[8]康胜利,俞大军,王金平.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实然性分析及实施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2(3):69.

[9]张建富,昊婷.为大学生就业全方位服务的学生组织——记浙江大学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2):15-16.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交往探究大学生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大学生之歌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