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湖之行
2012-04-29韩雪
禅心智慧·韩雪专栏
生活在两个世界,时而梵音声声内心清净,时而繁华喧嚣难免烦恼。交错之间得了一些感悟,时间推移多了一分慧心。骤然发现,宁静下来的心宛若明镜,物来则映,何时修得物去不留,了无痕迹,需要的岂止时光,更需大智慧。其实细想一下人生,的确有风景无限,然,有什么可嗟惜感叹?过客而已。
韩雪,作家,诗人,归元禅寺归元文化中心佛教文化工作者。发愿致力于爱与善的传播。
如果去西藏,没有去纳木措湖,实在是件太遗憾的事情。“纳木错”为藏语,而蒙古语又称为“腾格里海”,两种名称都是“天湖”之意。之所以被誉为天湖,不仅因为它是青藏高原最大的高原湖,还因它自然天成的地理环境。北依连绵的高原丘陵,南连直插云霄、终年积雪的唐古拉山的主峰,一望无际的草原环绕湖水的四周,湖面犹如宝镜般镶嵌在山峰草原间。要见到它,爬山涉岭几个小时,一路上看黄土看雪山,最要命的是必须忍受那种强烈的、体会着生死其实就是一口气的高原反应。即使这样,当一片令人豁然开朗的天湖出现在我们面前时,眼晴顿时会一片的湛蓝洁净,眼界更是一片的辽阔无际。生活中的我们见多了的是高楼大厦、见得远的是人与人擦肩便过的距离,双眼的能见已是极致的贫瘠。这会儿,当湖天一色的湛蓝毫无障碍的出现在眼前时,反应是奇特的,一时居然受不了如此的开阔与洁净。眼晴会急速的调焦,这过程使人有点眩晕,会不由自主的闭上眼,伸开双臂,仰望天空,用这样一个动作来表达喜悦与亲近。这样的动作,在平日里,根本做不出来,或者根本没情绪做出来,而在这里,在这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色里,每个人都会用最自然最舒适的动作,来表达自己的莅临。
天湖之美,使得身体的缺氧反应不知是来自高原还是自然力。而让人震憾的却是回来的路上,途经的海拔5200米的拉那根山口,那山顶飘扬的五彩缤纷的经幡。初见时,我还以为是某种标志,后来才知道这密密匝匝飘舞的经幡,是前来朝拜过天湖纳木措的人们虔诚的祈愿。这些五彩的经幡随着风在山顶飘舞着,我站在山顶,散落于腰际的长发也被风吹起。这时,我犹然感觉到风的无私,无论是经幡还是我的头发,它用同样的方式吹拂着。正是这种无分辨,才便得这无影无形的风,随时体现它的存在。而我们在面对自然界的有益开示时,却已然少了一分思索。我站在飘舞的经幡前,我在想承载着无数祈愿的拉那根山,它虽如此之高,俯视着芸芸众生,但它肯定也很累。这数也数不完的愿望悬挂着,飘扬着,压在它身上,它怎么能不累呢?或者当它忙不过来时,是否会想:怎么人们会有如此之多的愿望呢?我千万年屹立于此,任风吹、任雨淋,看花开、看花谢,一直这么站着,没有思想种种境遇。春花秋月,各有景致,任凭岁月流逝。或者正是这不动之心,方使得我在风吹雨淋时没有苦楚,见花开花谢时已然心释!人们总想把愿望寄托于他人去实现,如风中飘动的无数经幡,满怀的虔诚,承载的却是欲望无尽。我站在山顶,看着它们飘扬,清晰的听到高山沉重的呼吸。我想,这些愿望被人们虔诚的系上,在西藏这海拔5200米的高处,与拉那根山一起承受大自然无数的凌厉,即使实现也是多么不容易的过程。而人们似乎习惯把愿望如此这般寄托,让它在这山上孤独的承受,风在吹,幡在动。
在禅门中,有一则非常经典的故事,说的是六祖慧能法师在受具足戒之前住在法性寺,有天傍晚,他见两位僧人师父正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争论不休,目不识丁的他走上前去,一语惊人,点破禅机,传为佳话。他的一句: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令当时的主持印空法师也是犹如棒喝,亲自为慧能法师剃度,并反拜他为师。印空法师之举,是何其的觉悟,又有几人能有如此胸襟?其实,动与不动,能做到“动则安人利物,静则修定观心”同样也是一种境界。
天湖的洁净,经幡的飘舞,还有一路的踏歌而行。人生的风景总是行一程看一程,但是走过的不能回头,看过的不能保留,犹如雨后的彩虹,看上去很美,总还是虚幻不定。因此,无论去哪里,保持一分本真的清醒,出发就有了方向与目的地。
最重要的,是要记得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