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课程历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2012-04-29王思武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年2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师生主体

王思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逐步深入,高中历史教学相比之于传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学生自主阅读、课堂合作体验、课后探究等各种活动越来越频繁出现于现代课堂教学之中,而师生互动更被视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之一。何谓互动,即相互交流与沟通,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现代课堂如果没有互动,没有交往,教学势必成为不健全的、失去活力的教学。老师虽然在规定的一堂课中完成了相应的教学进度,但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却未必能得到健康而全面发展。所以,我个人理解,互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升华。

如何才能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我校提出了“三段六步”教学法。所谓三段,即课前、课中、课后,六步指展示目标、学生自学、互动展现、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归纳拓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做了以下一些有益的尝试,觉得受益匪浅。

一、高度重视课前预习,加强教师引导

学生的课前预习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必须首先对教材进行初步地接触,或者在课前通过自学收集与教材知识相关的资料,在对教材知识有所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写出相应的预习提纲并提出质疑,从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不仅为课中的讨论奠定了基础,更使学生在预习中逐渐养成了思考质疑的习惯,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要注意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通过展示课标,向学生提出课程的重难点;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有针对性的导学案。同时,通过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在细心研读学生心理及教材知识的基础之上多增加一些“问题的预设”,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通过课前预习,教师不仅能从学生预习情况反馈中初步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了解的程度,还可以通过课前的引导形成师生思路的互动和心灵的交融,从而为上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中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凸显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象,处于“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只有让学生成为有独立行为、有自觉意识的人,才能在学习中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在时间上把课堂的主体部分留给学生。学生把预习中获得的知识、发现的问题可通过互动交流展现,共享劳动成果。老师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评价,对其预习中存在的疑惑即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不就题而讲题,而是教给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探究学习的规律。

其次,在形式上组建学习小组保证课堂参与。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一小组选出一名历史学科长作为本小组的负责人。课中鼓励学生全员参与、主动参与,从而营造出民主的学习氛围。在学习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标“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教学要求把教学内容分给几个小组讨论解决,可把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分给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归纳出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并体会其相同与不同,另外三个小组分别概括道家、法家、墨家的思想,这样学习小组发言时就可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笔者认为,课中学习这一环节,既是互动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主体凸显的重要环节。不求人人成功,但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知识中学会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与交流。

三、课后引导学生反思,做到前后衔接

课后这一环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本课的知识进行相应归纳总结,在总结中吸取经验教训,力争各层次的学生均学有所得。通过新旧历史教材比较,我非常注重课后的探究学习。以前历史教材课后作业常以练习题呈现,包含选择题、问答题和材料解析题,但仅仅是知识的再现。新教材与其不同的是探究学习总结,它包含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既有基础知识的回顾又有相应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后的探究活动课,及早布置,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学生组织让其尽展所长,汇报探究成果,并再次互相质疑、探究,以获新知。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师生主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做好课前预习
麻辣师生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