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培养学生的读和写

2012-04-29康春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2年2期
关键词:笔端叶圣陶博览

康春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技能

首先,要把课本作为培养阅读习惯的对象。注重培养学生领悟、分析的习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真正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美,体会课文的语气、语调等,形成语感,提高能力,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还可以用生动的例子启发学生,促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其次,诵读也是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对理解文章内容关系重大。叶圣陶早就对此做了精确地阐述:“学习语文不该只是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至于吟诵到传出情趣与畅发兴趣,已是更可贵的一种境界了,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再次,养成“广听”和“博览”的阅读习惯。通过“广听”和“博览”来提高语文的兴趣,再让学生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尽量地“听”、“览”,但不能“囫囵吞枣”、“过眼云烟”,而是用“心”去“听”、去“览”。要善于用耳吸取信息,用心去辨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最后,认真推敲,揣摩亦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广听”、“博览”的内容,进一步挖掘其语文技巧和文字含义,提出自己的意见,养成“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好习惯。

总之,所谓教书育人,不但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

第二,营造良好的写作情境

在课堂写作训练中,常见一些同学左顾右盼、交头接耳,或问生字,或找材料,更有甚者离开座位打扰别人,如此环境怎能展开写作思路呢?

古代文论家刘勰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又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他强调,写作时内心应该“虚”,即排除一切杂念,外部则应保持“静”,只有这样才会文思涌泉。

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脑贮存信息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将新获得的表象信息,以表象的形式进行贮存;二是将扬弃表象后抽象为概念的信息,以概念的形式进行贮存;三是将不被主体所意识,但又客观存在的“无意识”予以贮存。

实践证明,写作时不管启用哪些方面的信息,都必须保持“虚静”。初学写作的人在“虚静”中前两种信息都容易流入笔端。如果达到一定“火候”,“潜意识”也会派上用场,源源不断地涌入笔端,给前两种信息以有力的支援。

写作时保持“虚静”的例子比比皆是。古人陈启山作诗,“家人为之逐去犬猫,婴儿都离别家门。”顾俊之作画“常结构高楼以为画所,每登梯去梯。”巴尔扎克喜欢在晚间写作,而且一直工作到东方吐出鱼肚白。贾平凹要避开闹市在山村水库边住下来,大热天写作时还要关闭所有的门窗。他们都是担心写作时的思路一旦受到外界干扰,灵感就会倏忽而去。苏轼就曾深有感触地说:“作诗义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难摹”。据说一位诗人一天来了诗兴,刚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租人至,打断了诗兴,以后也未续写下去。可见“虚静”对写作何等重要!

这些作家们尚且如此注意写作环境,何况我们初学者?虽然我们的写作训练并不完全等于文学创作,但我们在启用大脑贮存的信息方面与创作并没有本质区别。

“虚静”是写作对环境的最基本要求。因此,在课堂上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写作情景是每一个同学的责任。

猜你喜欢

笔端叶圣陶博览
霜的工作
山游
让人物栩栩如生地闪现在笔端
象生笔端,形造笔下——论中国画的观照方式
情注笔端颂“火炬”
博览
控制网_自动化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