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2012-04-29李秀艳
李秀艳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写成的文章。通行了三千多年的文言文,记载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辉煌,所以文言文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民族精魂的载体。文言文的教与学应当是自豪而神圣的。然而,考试功利与数理的紧密联系,导致我们的孩子越来越疏远文言文。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以一腔爱文言文的心去感召孩子,以厚实的功底去展现文言文特有的魅力去吸引孩子,千万不可淡化文言文教学,也不能僵化文言文教学,而要活化文言文教学。笔者就从教几年来的粗浅尝试,总结如下:
一、走出误区——澄清认识
文言文是研究历史的切实保证,它传承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和民族精华。不是吗?于是我常对学生说,文言文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和破解民族历史的密码,是穿越时空留传至今的精华。学习文言文其实是借助于贯通的文字穿越时空隧道,漫步历史长廊,与古代前贤对话,受文化血脉熏陶,是浸润的过程,也是传承的开始。古汉语的组词、造句、达义十分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采之美、音乐之美、意境之美。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中国的历史,感悟流传千古的民族精神。在学习中我们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了,鉴赏能力提高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民族自豪感与热爱母语的情结油然而生。
二、把握根本——加强诵读
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学习文言文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在诵读时应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把握情感意味,做到口到、心到、手到、神到。在理解基础上反复诵读,而不是死记硬背,人云亦云。通过口、眼、手三条渠道,使字、词、句自然而然进入大脑,课文内容和主旨随之会融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体现宗旨——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倡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培养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曾作如下尝试:
1. 预习中不容忽视的作者及背景。“文章合为时而作。”作者为文是言那时、那地的那份情。故想品味古人心,必先知晓作者经历与走近其所处的社会。于是,在学习每篇文言文前,我总是安排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预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就是收集有关作者经历和社会背景,这不仅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而且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了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和自读提示,自主把握大意,圈点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互补互评,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
3. 学生在基本理解课文大意的前提下,进行朗读竞赛,体味情感,彼此间进行品评比赛。
总之,教师设定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提升。
四、抓住关键——培养兴趣
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在文言文学习上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效果总不够理想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抓住关键,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 教师的示范。语文教师自身应通过自我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美感作用,创设美好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体会融入古人的智慧,步入经典的殿堂。这需要教师的专业高素质和课堂教学艺术的提升。
2. 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探究性和开放性。教师可以依据教材文本,深入开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他们觉得学习文言文大有裨益,“之乎者也”并不遥远。例如,进行古诗文的改写、扩写,让学生在探寻古人那时那地的情感中领会中华古诗文的精辟与凝练。同时,文言文中的民族精魂是浓缩在语言文字当中的,体现在人物故事之内的。我们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开展“演一演”的活动,通过故事的表演,加强学生对情节的感受,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从而激发思维,培养兴趣,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