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格致

2012-04-29

大学生 2012年19期
关键词:放射性化学药物

教什么——解决教育现实问题

在基础化学教育高端论坛,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化学学院分党委书记、《化学教育》期刊主编刘正平教授,老中青三代基础化学教育专家、一线教师代表等300多人。100年来,特别是近30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已为国家输出近百位国家特级教师,以及近万名一线化学教育工作者,为国人科学素养的提高和科学的启蒙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我国使用的3套化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主编王祖浩(苏教版)、王磊(鲁科版)和王晶(人教社版)是北师大化学院毕业生的优秀代表。

在会上,老一代化学教育家发言分享了他们选择基础化学教育作为终身事业的动机、奉献的动力和对后辈们人品高尚、人格完善、终身学习、知识广博的期望。中青年化学教育专家带来了美国基础化学教育的新理念,提出了对中国化学教育现状的分析和改进的建议。

刘知新先生1952年毕业于北师大化学系,整整从教一甲子,老先生对化学基础教育的贡献不仅是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他也是历次教改的亲历者、影响者,现行三套中学化学课本的三位主编都是老先生的弟子。与刘知新先生同年毕业的王文彩、赵克义、李元明先生也来到了会场。虽是同年毕业,四位先生却不是同班同学,赵克义先生解释:“祖国急需人才,所以48年(1948)、49年(1949)入学的同学一起毕业。当时的毕业照,老师坐在正中捧着毛主席像,两边坐着两届共8个毕业生,俗称八员大将。”

“为解决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而学习。”这是几代北师人共同的使命。几十年来,化学教育一直在应对各种问题中前行。以刘知新、何少华教授为代表的化学教育研究所老一辈专家,为化学课程教学论学科建设、硕士研究生培养、化学教学论本科课程改革、改革开放后中学化学课程教材研制等做出了重大贡献。成立化学学院以来,以王磊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化学教育研究所,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不断创新,在我国基础化学教育研究、新时期中学化学课程教材改革、化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等领域取得丰富成果,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与近几年大放异彩的生物等专业相比,“学化学”在今天的确不那么光鲜,加上与化学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化学物质”在普通人眼中似乎已成为健康杀手。在这股淡化化学的思潮面前,北师化学人也在反思。 教育的观念如今也面临挑战。71岁的王美文先生现在是北师大二附中研究型学习课程的负责人,由一位老师转变为一位管理者,几十年的化学教学经验和现在角色的转变让她对过往基础教育中的一些理念觉得有纠正的必要。“过去总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有一定局限性,因为‘工程师代表着一种固定的、机械统一的标准。过去提倡老师做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实际是强调奉献而忽视了老师自身的快乐和发展。而‘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现在应该是老师学生共同学习成长、共做挖泉人。”

怎么研究——坚持

近年来,北师大化学学院在国际学术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并成功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世界前1%。 在化学前沿校友论坛会议上,方维海院长致辞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张德清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童晓锋教授、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吴立明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成莹教授、复旦大学李富友教授、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邱东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龚汉元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郭雪峰特聘研究员等八位优秀中青年校友做了报告,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并回答了学生的提问。

记者采访了师大校友,目前就职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立明。吴立明本科和研究生都是毕业于北师大化学学科,他和妻子陈玲是在北师大相识相爱的。说起在北师大的求学时光,吴立明分外怀念。北师大环境宽松,富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大二时,吴立明旁听了李宗和老师给研究生上的量子化学课,老师欢迎同学旁听还会热心答疑。后来,吴立明选了李宗和当研究生导师。在吴立明眼中,师大的老师非常尊重学生,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念研究生时,线性代数课上,老师很鼓励学生们自己推导和整理理论原理,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和研究兴趣。老师在学期末出了很难的题目,但是大家通过自己的方法证明出来了,因为学校规定不能给100分,老师给了大家99.9分。这种提倡自由发挥、自主研究的学习方法启发了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也大大鼓励了吴立明的研究热情。更让吴立明印象深刻的是,师大的老师们对于研究的认真和严谨,尤其是教化工原理的周鸿才老师让他念念不忘。化工原理要记很多计算公式,周老师上课两手空空而来,却能把一个个公式写满黑板,绝对不会错。吴立明当时很震撼,他说:“老师都那么强,我们当然也不能落后。” 对于现在选读化学研究的大学生,吴立明建议大家要较早设定人生规划并且坚定地走下去,要坚持,不要动摇。其次,不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人们说现在北京房价贵,这些东西我们做研究的完全不要去考虑。” 吴立明说,即使房价再贵,只要你是最顶尖领域里最精英的那个,环境就影响不到你。这才是研究者应有的心态。

干什么——学研产结合

“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很不容易的,王学斌教授做到了。”放射性药物化学系的张俊波教授是学研产会场的主持人。他这样说,北师大的放射性药物化学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拥有教育部的重点实验室。“可以生产放射性药物的国内高校不多,很多欧洲大学的来访者都会惊讶于我们拥有生产型的实验室。”王学斌骄傲地说。

王学斌1964年毕业于北师大化学系,1975年转到应用化学研究,跟临床结合得比较紧密,从事体外放免研究。1981年应邀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学习,从事碘标记放射性药物的设计与合成工作,回国后,他转入从事心脑放射性药物的发展研究,如早期诊断冠心病、脑血瘤等疾病。1988年~1991年,王学斌先后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化学系和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药学院,从事新的心肌影像放射性药物等的研究。后来放弃国外的优渥待遇,谢绝导师的挽留,回到北师大工作。

1996年,王学斌在学校的支持下,创建北京师宏药物研制中心。从专注教学的导师、埋头实验的科研者到创业者,王学斌坦承:“我当时就一个想法:我的研究成果能够转化到临床来用,就能给很多病人解决问题。”王学斌告诉大家,研究心肌显像放射性药物时,第一次在人体做实验,是在自己身上做的。“抬头看到心脏在跳,心肌的显像效果非常好。”多年来,王学斌带领的师宏培养和造就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团队,在心血管、脑神经、肿瘤、骨、肾等的放射性药物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部委以上奖励十余项。跟学科紧密结合,依托实验室,优质的师生团队,这是王学斌总结学者创业成功的要素,也是与社会上的制药企业很不一样的地方。在学研产之路上的发展,师宏颇具代表性。

猜你喜欢

放射性化学药物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放射性家族个性有不同 十面埋“辐”你知多少
来自放射性的电力
最熟悉的药物伤你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