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心病,心理老师教背包
2012-04-29
培养自信从背包开始
“旅行肯定是有治愈功能的。”胡邓说,“旅行是脱离现实环境到陌生环境中去,环境改变了,人的状态就会不一样。你会忘记原来的身份,进入到背包客的角色中。接下来,旅行中不断遇到新的人、听到新的故事、各种各样新鲜的经验,于是,你的思路打开了很多。”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副教授胡邓,2003年开始在人大开设了自助旅行与心理素质教育的选修课,最火爆的时候有1500人争选150人的课堂名额。2004年的课堂最“糟糕”,因为选修的同学太多,教务处要求开成300人的大课,结果是在人大最大的教室,坐满了500个期望了解自助旅行的年轻人。
开课时,胡邓已经有10年的青少年心理治疗经验,他发现所有眼睛见到的问题都会归结到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或者说是缺乏自信的问题。年轻人怎么样获得自信?胡邓告诉记者,年轻人培养自信有两种方式:谈恋爱和适度冒险。恋爱会让人变得自信,当然,恋爱受挫以后也许会让人自卑;适度冒险并获得成功是提升自信、获得自信最好的方式之一。在假期,进行背包旅行或者自助旅行,恰恰是一种适度冒险。这是胡邓开出的药方,培养自信从背包旅行开始。“一场背包旅行,首先需要有策划书,你要设计旅行路线、明确旅行目的,你要考虑带哪些装备、打算完成哪些任务,至少需要有个基本的旅行方案。做方案、实现或者完成方案,本身就是一次自我成功,提升了自信。在旅行的途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要修正方案,考验你的应变能力,提升了自信;遇到了困难和意外,你要进行应急的处理,也是对自信心的挑战。”
不过,在课堂上胡邓不会这么讲,他的教学方式是S(STORY)K(KNOWLEDGE)I(IDEA)。他会邀请有经验的背包客在课堂上讲述他们的故事(STORY),事实上胡邓的助教们不少就因为跟着他久了,成为了背包客。2011年的一次课堂上,同学们和正在西藏毕业旅行的助教QQ视频,实时了解她的旅行动态。那么多人的背包经验,让教室里的学生们认识到跨出第一步的重要性,提升的理念(IDEA)是:勇气。在奇人奇事的分享过程中,学生们了解到更多的户外生存知识(KNOWLEDGE),很多用得上的经验。比如要学会讨价还价,学会和司机和睦相处,学会和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陌生人打交道;学会一些简单实用的气象常识,乃至基本的医疗知识。每个学期结课后,就有一些同学在假期背包上路,当他们回来后,他们发现自己大有长进,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故事和知识,还有心理的元素跟人生的感悟和体验相融合的理念,他们总是讲得很HIGH。从学生的笑容、故事里,胡邓能感受到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信,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更明显的是他们对挑战不害怕了。
背包绝对不是一个人孤独的苦行
胡邓从大二开始背包旅行,主要是好奇,他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样生活的,跟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那一次,他花了二个月的时间,游历了九个省份。在宁夏六盘山区的泾源县(全国极贫区之一),胡邓看见漫天飞雪中,老乡们兴高采烈地搬出雪橇往家里拉雪。疑惑之余他问房东,原来,这里四季缺水,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有个地下水窖,把平时的雪水和雨水攒起来,成为一年的生活用水。对人们来说,这样的大雪实在难得。1995年在西藏,胡邓赖在海拔55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营不肯走。结果一场不经意的着凉,让他突然感冒发烧,匆忙间只得迅速下撤到海拔4600米的定日县城。在高原得感冒极易引发肺水肿,而高原肺水肿往往会在二十四小时内要人的命。那一夜,除了与死神讨价还价,他别无选择。熬过这夜,胡邓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在自然中如同苇草一样,无需耗费多大的气力,就能被折断。他在日记里低吟着帕斯卡尔的词句:但是,我们是会思考的苇草,我们是有智慧的苇草,因此,我们的全部尊严和价值就来自于我们的思想和对生命的执著。
一路行走,一次次见到不同地区的人们不一样的生活进行时,胡邓开始喜欢上了背包旅行。当他毕业时,冲着假期选择了留校任教。每年的寒暑假,胡邓都在疯狂地穿梭,不停地走动。不知不觉中,24年里,他的足迹遍及国内所有省份。2000年前后,中国的背包旅行、自助旅行开始兴起,相对于国外是开始得很晚的。那时候,胡邓在新浪的旅游论坛当版主,看到不断有年轻人开始走上这条路。当他在人大开课后,也希望帮助年轻人做个负责任的旅行者,其中包括尊重当地的文化、对环境的保护、对文化差异性的接纳等。
“背包旅行绝对不是一个人孤独的苦行,反而会经常要跟别人联合在一起,比如共同搭车、AA吃饭。只要有人的交往,就会打交道、会有交流,有交流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故事被听到,就会对他的人生有启发。”
到了风景名胜,照张相,证明我来过这里,那是旅游。背包旅行是深度的旅行,胡邓告诉学生们:像当地人一样地在当地旅行。就是要完全沉浸在当地人的生活里,和当地人一起吃早点,和当地人一起逛菜市场,在青年旅馆做饭,不是走马观花的,是要了解当地的文化,融入到当地的生活。
如何实践?
每学期的课上,学生们10人一组,会在5月集体旅行一次,目的地是通过在1930年版的北平地图上扎飞镖来确定的,飞镖所及之处,有很多地方都已经消失了。他们的一日游必须完成一些任务,如:跟陌生人打交道、问路、要免费获得当地的一个物品并且转送出去……小组成员之间抽签互为天使,在暗地里帮助对方。这些任务是为了锻炼学生们的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应变能力,让他们有足够的感性去体味当时当地。在学生们递交回来的旅行蓝皮书上,所有任务都圆满完成。
背包STEP BY STEP
现在,面对越来越火热的背包旅行、GAP YEAR旅行,还有学生休学去旅行,胡邓认为这就是一种减压的方式,每个人都需要换个活法,发现另一个内在的自我。他鼓励所有的出行,前提是: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背包上路,你要告诉自己目标是什么,旅行回来要做什么。”胡邓说,“有的人是在路上寻找目标,就像切·格瓦拉的《摩托日记》写的,他当初就是为了旅行而旅行,骑着摩托在南美洲晃,回来后决定当革命家。出门前没有目标,在路上寻找也可以,没问题。其实,很多人在路上也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就要看你承担后果的能力了,旅行回来,生活还要继续。”
胡邓在课堂上告诉学生们:旅行,是心理成长、心智成熟的最佳途径之一。所谓的心智成熟是人格变得成熟,会敏锐地觉察到危险,会应对陌生人的纠缠,包括会讨价还价,旅行中各种各样事件的经历会让人变得相对成熟。
十一长假转眼就到了,很多学生都在准备回家。胡邓笑说:“微博里有同学说,放假回家,是因为觉得爸爸妈妈很想他。回家了,早上不吃饭爸妈骂他,晚上不睡觉爸妈骂他,白天不看书爸妈骂他……最后得出结论是:爸爸妈妈好想他,因为回来可以骂他。”但是,胡邓并不主张大家逢到假期都去背包旅行,情况因家庭而异、因人而异,如果是贫困生,他更建议去打工,减轻父母的负担。
“旅行不是标准化定义,不是一定要去旅行,而是准备好了就可以去。”胡邓所说的准备有很多,心理的准备、旅行方案的准备、家人的准备等。他的一个助教,想去西藏,父母死活不同意。于是,助教这样准备的。先和一群同学去了去西安,每天往家发短信,说他们玩得很开心;过两天说他们想去兰州,父母同意了;到兰州玩了后,说是到西宁只要2个小时的火车,父母说那就去吧。到了西宁后,她说要去青海湖,就去了。然后告诉父母,正好当地有车去西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父母就同意她进藏了。对于远游的孩子,父母都会有担心,是很正常的,胡邓告诉同学们,这就需要大家证明给父母看。
胡邓给出背包旅行的STEP BY STEP:对于所有在北京上大学的孩子来说,第一步就是到北京的胡同里转;第二步到天津去转;第三步是把河北转遍了;第四步去内蒙;第五步的时候,你可以告诉父母任何想去的地方了。这个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年轻人,正如胡邓所说:起步即为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