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尊重英雄的正当利益
2012-04-29沈彬
沈彬
“最美妈妈”吴菊萍,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朴实。
去年7月2日,杭州某小区一个两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吴菊萍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女童得救了,而吴菊萍的手臂却粉碎性骨折。很多人把她称为“英雄”,但她坦率地表示:“我只是恰好碰到了。”而去年年底新华社对其做年终回访时,吴菊萍坦率地表示:公司奖励她的20万元,她并不会捐出,因为最近刚买房,所以钱还是要留着自己用。
这个英雄不捐奖金的新闻,势将引发这些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道德观?对英雄又该有怎样的期许?如何“破除不符合时代精神的陈规陋俗”?
吴菊萍说:“我们有一种习惯思维,好像做了模范人物,奖金就要捐掉才对。我们以前的道德模范,总是刻意地表现他各方面的优秀,比常人要高出很多。但我只是一个平常的人。”吴所说的“习惯思维”,其实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道德观的遗存——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高大全”式的英雄——这与当时的经济分配、社会保障、文化等制度是相适应的,但在现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道德观必然发生新的变化。
当下的国人,都已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吴菊萍说得坦率:“我父母身体不好,农村里也没有医疗保险,这些钱,我想用来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如果还有多的,就拿来还房子的贷款。”供房子、养老人、治病、就学,都是当下普通人的正当诉求。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且不提“一大二公”的“左”的影响,客观上英雄——特别是残疾的英雄,单位是要供养一辈子的。而目前,中国的养老、医保等已经社会化,英雄拿货币奖励,是最优的资源分配方式之一。再比如,计划经济条件下,即便英雄不拿奖金,还有分房、调级等方面的奖励,比如中国第一部关于见义勇为的地方规章——1991年的《青岛市表彰见义勇为公民的规定》明确规定:见义勇为者享受“分配住房”的优先权。可见一些网友的逼捐、“媒体的暗示”,倒是反映出一些人的道德理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当下的英雄“刻舟求剑”。
其次,我们尊重英雄,就应尊重英雄的正当利益。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激励,形成可持续的善。
记得笔者小时候,总有一些不近人情的“典型”人物:优秀老师天天课外辅导学生,却从不给自己孩子做辅导,导致儿子考不上重点中学;先进工人忙着坚守岗位,不去照顾发烧的女儿,导致孩子留下终生残疾……后果越是惨重,越是说明道德之高尚。这甚至导致一些人的“道德投机”,或者产生“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畸形攀比。特别是当一些人知道自己捐出奖金,所能得到的收益更大时,做出“理性选择”。这就违背了激励行善的本意。
在“真、善、美”中,真永远是第一位的。真,意味着英雄也是普通人,有着自己的正当的利益诉求;真,意味着道德、人性光芒与个人正当利益,不是决然对立的。吴菊萍冒着生命危险救人,之后也得到了社会的正面激励:免费治疗,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也得到所在公司20万元奖励,帮助其改善个人生活……这是共赢的局面,唯有这种流畅的对善行的激励、保障,方能促进善行的永续发展。
我们应以“最美妈妈”坦率的不捐奖金,建立新的英雄观——尊重英雄,也尊重英雄的正当利益。不把英雄“捧杀”,不让英雄活得太累,我们以后做英雄时,也才会容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