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2012-04-29刘林子
刘林子
摘 要 小学校园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尤其是小学校园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硬件文化和行为文化对小学生的品行陶冶、行为规范、人格塑造等方面影响深远。发展和优化校园文化,可以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小学德育建设。
关键词 小学 校园文化 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Primary School Culture
LIU Linz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0)
Abstract Primary schools are the important carrier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moral awareness as well as for education. Ideological culture,system culture, hardware culture and behavior culture are significant to cultivating pupils' upright character, good behavior andhealthy personality. Perfecting primary schools' culture is beneficial to make further development for moral education of primary school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ampus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对德育工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多元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小学德育工作迎来了严峻的考验,江泽民同志曾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中指出:“要切实保证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育人环境亦即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育人,被称为“第一个新式学校教师”的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维多理诺也认为,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
1 小学校园文化的含义、特点与基本形态
1.1 小学校园文化的含义
小学校园文化主要指在小学校园范围内开展的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教学活动。强调以学生为本,尤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课堂文化教学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场所是以丰富的文体活动为特征的第二课堂,对于学生各种优秀品质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精神则强调学校师生以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
1.2 小学校园文化的特点
小学校园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学生发挥着显性和隐性的教育作用。它的特点体现在:(1)优选性。学校是传递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优秀成果的重要阵地,同时学校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相对也很高,从而使校园文化体现出先进性。(2)开放性。校园文化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它与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受政治和经济诸方面的影响,同时受到多元文化、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3)间接性。校园文化主要是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借助音乐、美术、诗歌、舞蹈等文化的感染力,以及优美净化的生活环境来使各个主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4)同化性。校园文化将社会的期望、学校与教师的要求有目的的渗入其中,通过学生主体的感受、认同和内化,并付诸于行为。这种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将发挥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5)以“三童”为特征。小学校园文化处处都体现着童心、童趣与童真,从校园建筑和教室布置,从赋于每一样物品以感情,让每一堵墙都说话,到教师应具备的拥有一颗童心的基本素质。(6)家的温馨感。小学生的年龄较小,需要更多的关心与爱,同时他们在学校生活的时间较长,创造温馨的校园文化,让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1.3 小学校园文化的基本形态
小学校园文化主要有四种基本形态: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1)小学校园的“思想文化”。主要以思想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等。校园观念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态就是学校精神,在历史的发展中,有不少学校都提炼和概括出了自己的学校精神,如广西桂林市龙隐小学的校训是“文明、健美、和谐、超越”;校风是“和谐发展、愉快发展”;教风是“敬业、爱生、严谨、创新”;学风是“勤思、善学、实践、创造”。(2)小学校园的“制度文化”。主要指以条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用以维持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起到规范教师和学生行为的作用,因此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3)小学校园的“硬件文化”。在一个校园里,凡是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以实体形态存在的文化样式就是“硬件文化”。它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种建筑物、校园绿化及各类教学设备等,都能体现出这个学校的文化特色。(4)小学校园的“行为文化”。主要指在全校师生的行为习惯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表现为校园内师生关系的特点以及各项活动的开展特点。它是学校校园文化中影响最广、最深的文化形态。其中教师文化是基础,正如英国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所说:“一个学生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学到的要比从教师讲课中学到的东西多得多。”活动开展是关键,同时强调在开展活动时切实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2 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小学校园文化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学校德育的有效形式,也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1)“观念文化”的导向功能。小学校园文化需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色,教育发展要求,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校园精神是学校观念文化的精髓所在,优秀的校园精神将指引着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成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2)“制度文化”的约束功能。校园制度文化要求全体师生根据学校及社会的要求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强化良好的行为,纠正不良行为。表现为一定的纪律和规范,对师生兼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3)“硬件文化”的陶冶功能。校园物质环境既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条件,又是德育的重要物质载体。优美的校园景观能够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从而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他人的美好情感。健康高雅的校园物质文化,还渗透着一定的审美文化意蕴,也是进行美感教育的重要素材。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让每一位学生带着景仰走进校园,带着依恋离开校园。
(4)“行为文化”的实践功能。师生共同为校园文化的主体,也是学校德育的主体。他们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培养独立自主、团结合作等各种能力,从而实践“学校即社会”的教育理念, “行为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小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实现
小学校园文化以其自身的特点,兼具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作用,因此只有坚持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德育为最终目标,德育以校园文化为实践载体,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3.1 坚持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文化育人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多粘贴浅显易懂的图片来启发学生思考,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3.2 加强教师自身道德建设,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内在的高雅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以身作则去带动学生;用乐于奉献的精神感染学生,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榜样。
3.3 以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为基地
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环境主要是校园环境和教室环境,而教室更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班风、学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义务更有责任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1)张贴名言警句。在教室墙壁上张贴一些名言和警语,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就是生命”等,时刻提醒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早日树立远大的理想。(2)制定班规。通过师生采取民主的方式制定班规,让学生自觉、主动的遵守。如“心中有集体,进步靠自己”、“持之以恒,永争第一”、“学会用耳朵聆听,懂得用嘴角微笑,知道用小手帮忙,体会用心灵理解。”这是湖北武汉市永安小学四年级班级公约的内容,也是该校极富特色的班级文化的一个缩影。(3)开设“学习园地”,包括黑板报和英语角。可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几个组,轮流定期出版黑板报,是进行德育知识宣传的重要途径。同时可张贴学生自办的英语小报,使之成为“英语角”。内容包括英语小幽默、名人名言或学习牛津教材的体会,观看英语原版片的感受等,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4)组建班级图书馆。由专门的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收集与管理,要求班级中每位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籍交至管理员,制定相应的借阅制度,实现学生之间互相借阅,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以及善于分享的可贵品质。
3.4 净化校园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形成的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丰富自己的知识量和知识面;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也容易加剧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淡化,同时一些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容易导致学生道德、法律观念的淡化,这些都给德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净化校园文化势在必行,可通过以下方式:(1)进行学生网络文明教育;(2)建立网上德育阵地;(3)加强网络规范管理。
创建积极、和谐、有特色的小学校园文化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校园文化的德育渗透作用,将其潜在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OO.
[2] 戴钢书.德育环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OO2.
[3] 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罗国安.德育环境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5] 杨新起.校园文化建设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