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强化理论及其在幼儿园中的应用
2012-04-29钱敏
钱敏
摘 要 本文介绍了自我强化理论的来源,自我强化包括三个要素,即自我目标的设定、自我评估与自我反应。进而介绍了如何在行为习惯养成和学习领域中应用自我强化理论。
关键词 自我强化 外部强化 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The Self-reinforcing Theoryand Its Application in Kindergarten
QIAN Min
(School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ource of self-reinforcing theory, the self-reinforcing theory includes three essential factor, that is the self target setting, self assessment and self reaction. Secondly,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of self-reinforcing theory in habit training and study.
Key words self-reinforcing; external strengthen; kindergarten
1 自我强化理论概述
“如果仅仅是受到外部奖赏和惩罚的决定,那么人就得像一个风向标那样地行动,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各种刺激。”——班杜拉
自我强化的理论最早是由班杜拉所提出。与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激进而“纯粹”的行为主义学者相比,班杜拉并没有否认外部环境因素对行为的作用,只是更加注重内部因素。根据他的观点,影响行为的内部因素主要是动机。班杜拉认为行为的出现,主要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个体认知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及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所谓期望包括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是指个体对某一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的预测;效能期望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进行一项活动的推测。也就是说,个体行为的产生是由外部的强化和内部动机共同影响而形成的。由此,班杜拉定义了三种学习的方式: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所有这三种强化须以“自我成效感”为中介影响人的动机或行为。
自我强化理论与外部强化理论相比,承认了孩子有自我控制与自我反应的能力,认为孩子并不是被动的被我们塑造成任意的模样。也并不是我们设定了目标行为,控制了刺激物与强化物,就一定能得到所期待的行为。依靠外部强化建立起来的行为习惯也并不是牢不可破,部强化物一旦去掉之后,辛苦建立起来的目标行为会因此消失,还会降低个体内部的动机。心理学家德西在一个实验中发现,本来学生可以兴趣盎然地进行某项学习活动,但是如果在他们学习的时候给他们一定的报酬,那么后来在得不到报酬的时候,大学生会对这项学习不那么感性起了。目前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往往过于依赖一些外部的强化物,而忽视了支持孩子行为的内部动机因素,更忽视了孩子的主动性与个体差异。
自我强化的建立主要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是自我目标的设定。在设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可操作可评价,并且这个标准一定要是自己认可的,自己迫切实现的,而不是家长或者老师强加给孩子的,指定给孩子的。孩子会通过榜样的观察来设定自己的目标,实验表明观察到更高标准的孩子倾向于高标准要求自己。第二是结果的自我评估。即对自己完成一项任务后所进行的一系列评价。自我评估的标准来自于个人的标准、他人的标准以及社会的标准。第三为自我反应。即根据各种标准对自己行为进行判断后,对自己行为作出相应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反应。外部的反应如物质的奖励和剥夺,内在的则是自我表扬,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获得了控制感与自我效能感。
2 自我强化理论的应用
2.1 在习惯养成方面的应用
在学前教育阶段,习惯的养成是重要的教育内容。目前,在学前教育领域,外部的强化的手段一直被广泛应用甚至是滥用。从幼儿行为养成的稳定性及个性发展来看,外部强化应转变为内部的自我强化。因此,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开始时可采取外部的奖励或惩罚,而后,随着幼儿的能力的发展,开始采取初步的自我奖励,再过渡为完全的自我强化。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进行榜样的观察、学习,自我行为调控的策略的习得等,则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变“要我怎么做”变成“我要怎么做”。
在小班阶段,幼儿的尚处在“自我中心”阶段,自我意识与自我概念尚未形成,自我评价重要来自于外部。因此,这一阶段,教师主要运用了外部强化的手段来帮助幼儿养成一些习惯,如通过口头表扬、小红花、玩玩具、拥抱等。
到中班时,幼儿开始出现了初步的自我意识的萌芽,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形象和行为,并能初步调控自己的行为。幼儿的自我目标设定也开始出现,如一次在午睡起来的时候,其他幼儿已经开始如厕、喝水,一幼儿还在折被子,并且拒绝别人帮忙,一定要自己折。绘画时间,画完的小朋友可以去玩玩具,有一小朋友就坚持画完才去玩。虽然这还不是很完全的自我强化,但是如果,此时教师能在幼儿坚持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幼儿自己表扬和奖励自己,幼儿就能更深的体验自豪感与成就感,幼儿开始体验初步的成就感与自豪感,则这种行为就会更多的出现。
在大班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幼儿观察榜样、引导幼儿为自己设定目标,制定自己的计划表来监测和强化自己的行为。并且对幼儿的评价标准做出适宜的引导,这时候幼儿就逐渐从外部的强化转化为内部的自我强化。
2.2 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运用
在幼儿学习活动中,自我强化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其运用也主要在幼儿的自我概念及自我评价初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天生对知识及新奇的东西有着好奇和冲动。但是由于幼儿自身注意力短暂、自我控制性差的特点,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畏难,产生挫败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自我强化作为一种幼儿学习的策略,可以帮助幼儿克服学习中产生的困难,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控制。幼儿在达成既定目标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更进一步促进其学习的兴趣。
例如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观察植物的成长过程,有些孩子会因为历时较长的时间,从而会对植物的变化是去兴趣,不能坚持发现植物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使用自我强化策略。先让幼儿制定观察的计划表,幼儿每记录和观察一次后,鼓励其说出观察后的变化,教师给予及时的外部表扬,幼儿给予自己一定奖励。这样幼儿在观察的过程中就能够体验到成就感,保持长久的兴趣。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学习中的运用是有限的。因为自我强化过程中的标准设定,更适用于知识的学习,明确、量化的标准更易衡量达成与否,而学前阶段学习的特点决定了性格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比知识的习得更重要。再者,学前阶段知识的经验性与缺乏系统性,也决定了,自我强化策略在学习中的运用时有限而慎重的。
参考文献
[1] 阿伯特.班图拉著.社会学习心理学[M].郭占基,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 岑国桢.行为矫正的目标、方法与原则述略.心理科学,2001.24(3).
[3] [美]拉塞尔·伊·埃姆斯等主编.学生动机研究.邬大光,傅博,译.重庆出版,1990:12(1).
[4] 徐芬著.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2.
[5] 张厚粲.行为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