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青现象”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2012-04-29黄万林

鄱阳湖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鄱阳湖

[摘 要]近年来,共青城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创造了备受瞩目的“共青现象”。“共青现象”究其本质而言就是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路子,其实践对江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共青现象

[中图分类号]X176;X2-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2)02-0045-06

[作者简介]黄万林(1969—),男,江西丰城人,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江西南昌 330077)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视阈下的‘共青现象研究”(10SH03)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Gongqing Phenomenon and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Construction

Author: Huang Wanli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pectacular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ongqing city, with its economic strength continuously reinforced and people's livelihood remarkably improved. The so-called Gongqing phenomenon, in nature, means a way to scientific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other counties of Jiangxi province may consult this way selectively.

Key words: the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Gongqing phenomenon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共青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社会变革复杂化等新形势,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站在更高的起点和更开阔的视野下,不懈探索、大力实践,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局面,创造了备受瞩目的“共青现象”。深入探索共青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探究“共青现象”特征,总结提出“共青现象”的借鉴和推广价值,对于抢抓发展机遇,扎实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实现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具有重要意义。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共青城发展状况

近年来,共青城围绕加快发展、共建和谐的目标,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事业,使得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升级取得重大突破,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城市与乡村统筹协调的绿色崛起之路,成为江西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排头兵,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最具活力的现代化城市之一。

(一)经济实力大幅增强

近年来,共青城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真抓实干,以狠抓项目、狠抓产业、狠抓园区、狠抓创新为载体,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06~2010年,共青城GDP由5.8亿元增至29.6亿元,增长了4.1倍,年均增长33.95%;财政总收入由0.6亿元增至3.5亿元,增长4.8倍,年均增长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5.2亿元增至53.2亿元,增长了9.8倍,年均增长59.2%,累计达130亿元;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人均财政收入突破4000元。

(二)产业升级有效突破

共青城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决拒绝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项目落户,大力发展电子电器产业、新能源、纺织服装、文化旅游等绿色生态产业。“十一五”期间,共青城通过产品升级、管理创新、提升改造,引进全球最先进设备,使传统产业得到优化,市场份额不断做大,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通过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型节能环保项目,使高新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的态势,大大增强了综合竞争力;通过加快推进生态产业项目,如中芬数字生态城项目,总投资80亿元的文化产业园项目、运动养生基地、生态科普基地等,使生态产业展现蓬勃生机。通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共青城初步构建起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改变了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的格局,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0.3︰77.6︰12.1调整为2010年的4︰83.7︰12.3。

(三)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共青城坚持共建共享、和谐发展的原则,大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人民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2006-2010年,共青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2005年增长2.38倍,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8%,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津补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全部按政策兑现到位;农垦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按城镇国有企业标准改办,人均月增资260元;提高了村干部待遇;乡村医生纳入全省计划笼子;改制企业职工得到妥善安置。2010年,城镇在岗职工人均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985元和6018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2.4倍和2倍,城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四)城市建设高效发展

共青城大力实施“东西互动、北连南拓、中心提升”的城市发展战略,拉大城市道路框架,着力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青年创业基地、中芬数字生态城为组团,共青—德安相向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推进城市建设高效发展。“十一五”期间,共青城累计投入资金10亿多元,建设博阳河大桥、新市医院、中学新校区、昌九高速互通立交、共安大道、火车站广场、体育馆、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大项目,推进中芬数字生态城、南湖大桥、五星级酒店、新市民公寓等项目。共青城大力发展城市建设成效明显。至2010年,共青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7.13m2/人,城区绿地率达42.17%,工业园区绿地面积达40%,城市绿化率达57%;城区面积由10Km2增加到30Km2,扩大了3倍;城市人口增加了70%,城镇化率由45%上升到57%。

(五)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在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共青城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010年新建40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点,建设任务相当于前4年总和。截至2010年底,“三清七改五普及”任务全面完成,建成40个农村清洁工程垃圾分类屋,3个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基地项目,12个农村信息化示范行政村;完成造林绿化4469.3亩,义务植树5万株,森林覆盖率达70%;有效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除险加固小Ⅱ型病险水库,全面推进江益镇、金湖镇、共青联圩等中小河流防洪工程,农业抗旱涝保丰收能力明显增强;实施城乡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优化乡镇村庄布局,实施“迁村并居”工程,提升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二、“共青现象”的主要特征

共青城抢抓机遇、科学定位、创新举措,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面旗帜,创造了备受瞩目的“共青现象”。“共青现象”究其本质而言,就是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路子,其主要特征就是结合本地实际,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一)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绿色发展倡导节能减排,推动低碳经济。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共青城处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发展区域,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自然候鸟保护区。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共青城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开发中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共青城坚持生态优先、合理规划、依形就势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融山、水、园为一体,优化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自然山体、水体和植被,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方面,共青城设立“绿色高压线”,严防企业污染环境。共青城在引进项目过程中,防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入,对原有污染企业实行关闭或改造。翔宇、天骏两个印染企业,每年都能上缴不菲的税收,但对环境污染严重。从长远保护环境、牺牲眼前利益出发,共青城关停了这两家企业。近6年来,共青城共拒绝污染项目30多个,如人造汉白玉、皮革加工、电池生产等,涉及投资金额20多亿元。“绿色高压线”的设置,不仅有效保护了共青城的生态环境,而且为发展高新产业、培育和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腾出了更多资源和空间。截止2011年上半年,共青城万元GDP能耗为0.28吨标准煤,约为全省的1/3;空气、水质、植被等各项环境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二)创新发展

创新是县域经济发展必须逾越的一道坎。实践证明,越是落后地区,越需要创新驱动发展。共青城通过整合各项资源,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增强了产业竞争力。一方面,共青城通过全方位支持,促进技术创新。共青城在政策、资金、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为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以全国青年创业基地为平台,依托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完善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引导企业加快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创新之路。同时,加大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共青城,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共青城通过全流程开发,促进产品创新。共青城以“中国羽绒服装名城”、“国家级羽绒服装产业集群基地”和“共青城”、“鸭鸭”、“全国生态示范区”三大品牌优势等为依托,加大传统服装产业的创新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改造,完善服务链,健全市场,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植,全力打造“纺织服装城”;实施“五个一工程”,即做强一个鸭鸭品牌、做响一批服装品牌、建设一个服装园区、开发一个服装市场、造就一批服装人才,并且已经初见成效。这些品牌企业正在以“专业化、多元化、高端化”的战略,解决产品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升设计水平和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三)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是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赶超发展为战略,以跨越发展为目标,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共青城以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现代宜居城市为目标,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跨越崛起的新路。一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渐入佳境。纺织服装一直是共青城的主导产业。为提升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共青城制定了纺织服装产业升级规划。“鸭鸭”这家老牌企业就是通过这几年的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到同行业第二。另一方面,共青城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为打破产业单一格局,共青城提出打造高新技术及现代制造、纺织服装及商贸、会展及旅游、教育及文化创意等四大产业综合体,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为给企业创造最佳的创业环境和投资平台,共青城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普遍优惠政策,为新型产业配套产业链提供政策支持,力求做到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和集中发展。为了解决新型产业在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其做大做强,共青城对引进的新型产业项目,实行定人、定班子,重点推进,对重点项目实行领导包挂责任制。同时还建立完善了项目建设协调例会制度和项目建设现场办公制,集中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用水用电、资金困难等问题。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共青城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第1季度,共青城财政增幅接近80%,其中新能源、电子电器等新型产业对财政增收的贡献率达80%,新型产业正成为支柱产业。

(四)统筹发展

统筹发展是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全局出发全面综合地考虑区域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以政府资源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整合社会资源,鼓励各区域在发挥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发展,合理控制区域间发展布局,有重点地治理区域发展问题,逐步协调区域关系并促进各种类型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动态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共青城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以建设全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样板区为目标,统筹规划和推进城乡建设,推动城乡产业统筹发展。一方面,共青城高标准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共青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成立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共青城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等制度。大力增强城市的产业集聚能力、人口吸纳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带动农村发展。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完善市镇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贸市场、休闲广场、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强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型小城镇,不断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共青城发挥自身优势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共青城综合发挥区位交通、生态环境等优势,在决战工业的同时,不放松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鸭鸭”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五)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共青城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体制和机制,突破发展“瓶颈”,夯实物质基础,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一方面,通过发展民生促和谐。共青城关心百姓切身利益,大力发展民生事业。通过保障房建设,城市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的实施,着力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问题;通过抓好共青城中学新校区、西湖小学教学楼等项目,全面改造中小学校舍,改善办学条件;通过新建人民医院,启用富华民营医院等项目,不断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促进创业就业促和谐。为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难题,共青城制定《关于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意见》。同时,加强改制企业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培训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城乡居民创业就业,增加了百姓收入。

三、“共青现象”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启示

共青城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施抓项目战略思想,在推进生态发展的同时,全力做大经济总量,推进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实现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抓项目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进位赶超的关键

项目建设是扩内需、防下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调结构、促转型、保持跨越式发展势头的重要途径,是保民生、促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举措。项目建设对拉动共青城的经济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无不具有重要作用。共青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抓投资、上总量、强实力,迅速缩小了与其他县(市、区)的差距,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逐年加快,实现了阶段性的跨越发展。

我省各县(市、区)可借鉴共青城抓项目经验,坚定不移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在指导思想上,着眼发展全局,紧盯目标抓项目;在项目的选择上,着眼新阶段的新要求,科学规划抓项目;在项目推进上,着眼增强干部责任意识,聚精会神抓项目;在项目的实施上,着眼效益的充分发挥,聚集要素抓项目。

(二)发挥生态优势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没有良好的生态,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既包含着生态平衡的基本寓意,又肯定了人类生态行为的经济性,是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稀缺资源。由于各种原因,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危害之大,影响之深,令人触目惊心。1952年12月伦敦烟雾事件,5天内4000人死亡;1984年印度博帕尔事件,2万人死亡,20万人受伤;1986年前苏联乌克兰基辅市核泄漏事件,31人死亡,237人重症;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件,造成严重核污染。良好的生态环境,日益成为人类共同的需求和渴望。

共青城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江西是个欠发达省份,工业基础落后,但是生态资源丰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程中,我省各县(市、区)应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工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拓宽农民增收之路。我省通过发挥生态发展战略,既可吸引资金、项目,壮大产业经济的重要资本,也可保护绿色家园、实现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协调统一。通过发挥生态优势,实现我省绿色崛起。

(三)发展注意力经济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往往是无限的,而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注意力越来越成为一种商品、一种资源、一种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注意力经济是指最大限度地吸引大众的注意力,通过提升注意力获得更多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从而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在注意力经济状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大众的注意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注意力已经成为非常稀缺的资源。注意力经济状态下,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是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注意力经济也称为“眼球经济”。

共青城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利用各种途径全方位提升注意力,成功地把共青城的政治、区位、生态、服务等优势宣传推介出去,吸引了国内乃至世界的注意,使客商和资金源源不断涌入共青城。共青城将自身优势转化为注意力经济优势,为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省各县(市、区)资源十分丰富,可借鉴共青城发展经验,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独具特色的“注意力”,并使之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四)创新是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共青城是由农垦企业发展起来的城市,除了鸭鸭,基本没有工业产业基础,没有科技资源,甚至没有人力资源,但共青城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全面提升竞争力,破解了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共青城通过创新发展思路,提升产业竞争力。在产业布局上要求“小而精,不搞大而全”,坚持集群、集中、集约发展,重点培育电子电器、新能源、纺织服装、文化旅游四大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产业竞争力。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按照精简高效、相对稳定、理顺关系、注重实际、适度超前的原则,逐步建立机构合理、运转协调、职责清晰、管理科学、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服务水平提升。通过坚持“软硬兼顾”的原则,推动发展环境创新,促进了项目引进。

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驱动。我省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共青城有许多相似之处,可借鉴共青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在机制体制、发展思路、发展环境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文在撰写的过程中参考了如下论文:潘辛菱:《共青城“井喷现象”启示录》,《时代主人》2010年第8期;张尔升:《信息披露注意力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江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孙琪:《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理论前沿》2009年第3期。)

责任编辑:龙迪勇

猜你喜欢

鄱阳湖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鄱阳湖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鄱阳湖好风光
鄱阳湖鸟语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的干旱响应及影响因素
浅析太平军鄱阳湖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