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文科学生素质培育之思考
2012-04-29张勤袁晶晶
张勤 袁晶晶
[摘要]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已占全国大学生一半。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对我国民族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标杆作用,对大学生素质的认识应该提高到是关系民族未来的希望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重点分析了学生来源的结构与特点以及影响学生素质提高的因素。建议要改进、完善目前一些学校实行的学生评价体系和标准,给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对高职高专院校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素质;养成习惯;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68 — 02
全国大学生占我国人口总数的比例为5.57%,高职高专学生占全国大学生的半壁江山。我国大学生人数绝对值不小,但与全国人口数相比,所占比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就是与韩国这样的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是很小的。因此,大学生的素质高低对我国民族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标杆作用,对大学生素质的认识应该提高到是关系民族未来的希望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本人作为在高职教育战线工作多年的教师,时常思考当前学生素质这个问题,并针对如何提高培养文科学生素质做了如下探讨。
一、 当前高职高专学生状况分析
1.学生来源结构
高职高专学生从总体看,高考分数段基本处于200至500分之间,其中有少数学生高于三本录取线。一些学校由于生源所处地区问题,属地生源学生所占比例都很高,有的接近80-90%,文科学生中女生比例高达60%以上。
2.学生来源结构表现特点
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的来源决定了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表现出一些和其他本科、中专学生不同的特点。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差异性。一个班上同学的差异性体现在其文化基础相差较大,学习态度差别较大,学习目的明确度差异大。
(2)相似性。由于大多数学生来自小城市、乡镇、农村较多,并且当地生源比例较高。因此,大部分学生的成长背景基本相似,生存环境大部分差不多,思维模式区别不大,对社会的认识度比较相似。
(3)倭化性。学生普遍看低自己的能力,看低自己的文凭含金量,对今后踏入社会缺乏自信。
二、 影响学生具备高素质的因素
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这是从比较完整地范围对素质进行的概括。作为职业院校学生,应该向这个内容要求的高标准看齐,而作为学校、老师则应该很好地分析当下学生为什么在素质上很难达到这个高标准要求的影响因素,便于改进教学思想和教育方法。本人认为,影响学生具备高素质的因素主要在如下几点:
1.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较多学生成长环境大多处于比较封闭、欠发达的区域,经济、文化等开放性没有大城市、发达地区力度大,导致学生的视野不太开阔。而且生存环境的落后与先进也会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不同的影响,表现出的外在能力、行为举止也会有很大区别。如果学校在学生入学后不能及时对此进行后期弥补,先期环境使学生原先形成的固有模式将会难以发生根本性地改变。
2.初中级教育偏颇因素
学生在学习的中小学阶段,由于国家的教育体制及选拔人才方式的原因,学校基本上都是以应试教育为根本,以追求应试结果为目标,一般都比较忽视学生除学习成绩以外的素质教育,以课目成绩一项定学生的优劣,导致学生除重视学习成绩外,人生等修养基本上谈不上。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往往会形成思想狭隘、心胸狭窄、性格极端、行为孤独、不擅合作、知识面不广等缺陷,而且,意志力不坚强,常常会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颓废。
3.院校对素质教育认识因素
学生从中学高考进学校后,有一种新鲜感,认为和以前学校应该是不同的,有追求自由的预期。但是,学校进行管理的形式与方法却与中学雷同,主要是管束学生的外在行为且多是以集体活动形式出现,强调集体行为的被动一致性,缺乏主动的自我个性提炼,导致学生比较反感,没有真正从“内”向“外”进行修养式地教育,其实作为大学生大多是渴望自身修养能通过学校培育得到提高的。学校的行为素质教育比较粗线条不细致,在国人普遍礼仪修养不太高的情形下,学生很难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所以,重“外”不重“内”的教育是不能够使学生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的。
三、 提高学生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毋庸讳言,在当今高考扩招带来的大面积学生能够升入高校深造的形势下,如何使学生的普遍素质达到以前精英式高等教育下的学生水平,对于国家、学校和学生本人都是至关重要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积极探索适合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培養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经本人观察与研究,觉得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实施:
1.制定读书计划培养读书兴趣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学制三年,其实在校时间也就只有两年半,最后半年进行顶岗实习。如果学生自觉读书,还是可以涉猎较广提高修养的。但是,由于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风气和现实的影响,心情比较浮躁,许多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不容易静下心来读书。学生考虑较多的是参加社会实践,尽早熟悉社会,在学校学习期间赚一点费用减轻家里负担。因此在校期间,应付学完专业设置课程就可以了。所以,学生毕业后,其综合素质的表现不尽人意,更多地只是表现出有一些专业知识。为了能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校在如何扩大学生综合知识面方面应该多做引导工作,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适应社会更需要具备较宽泛的人文、艺术、历史等知识填充内涵。因此,学校应该规定学生在一定期间内要注意读书,而且是专业书籍以外的书籍若干本,以此作为硬性要求并加入评估学生表现体系中。读书不规定范围以兴趣为主,但教师必须给与引导强调是与提高素质有关联的书籍。
这种方法的实施是与高职高专现在的学生特点和现实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相适应的。通过多读书、读益书,加强内在修养,提升价值观和审美观,追求不断向上的人生价值,培育健全的人格,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的人文禀赋,全面塑造当代高职高专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2.习惯养成教育与管理措施结合
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除了道德、文化、艺术、历史等内涵教育外,学生的外在行为教育与表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
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与其生长的背景和成长的环境有直接因果关系。学校为了使学生能有较好的行为规范举止,往往只是一味强调怎样按照要求进行管理,忽略习惯养成的教育。管理强调的是外面的压力迫使学生应该怎样做,习惯养成则是学生自己举觉得应该怎样做。一个是外因,一个是内因,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所以,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强调养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行为,学生虽然知道必须这样做,但在内心里并不自愿,甚至往往形成抵触、逆反心理,只有把养成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觉的文明风尚和文明习惯。在日常管理服务中,要强调环境对育人成才的影响,在大力加强养成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教育是为了提高自觉性,而管理则是使这种自觉性形成习惯,使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实践证明,高素质的外在表现有赖于以社会礼仪常规教育为起点,进行养成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进而修身养性符合社会对大学生的预期值。这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做人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大学生能否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步入社会。
3.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积极推进已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内涵丰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需要不断地提高认识,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科学、有效的发挥,才能更加全面贴紧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建设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高质量、高效益、特色鲜明地向前发展。
对学生评价的体系和标准要从制度上确认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学校要用制度把素质教育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将评价内容细化、量化,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
评价一个学生,学校往往是从其成绩是否合格、学分绩点有多少,拿了什么英语考级、技能等证书以及参加了多少校、系、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这些评价项目在推动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完成其内容和达至标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达到一个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但是,作为要求更高、更具备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标准来看,还是有些许不足。因为这些都是显现项目,而内在的素质标准则难以体现,因此,在评价学生体系中应该加进能使学生提高内在素质的评价项目,比如规定每学期读了多少本不同领域的书、写了多少字的读书体会,个人着装、礼仪等个体抽查得分,语言表达流畅能力,肢体语言表达艺术程度等。通过评价标准的改进,形成新的评价制度,使学生在规定之中养成习惯,提高内、外在素质。
综上所述,评价一个人的素质需要兼具内外两个方面。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培养是需要在院校学习期间,通过改进、完善评价学生体系和标准,在原来仅是围绕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核心的硬性指标基础上,加进人文、艺术等软性评价指标,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习惯养成,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不仅能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自信心,也能符合社会对大学生的预期值。
〔责任编辑:侯庆海〕